APP下载

太空中的女性

2020-03-23迟惑

太空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国宇航局内衣航天员

文/ 迟惑

编者按:2月6日,美国女航天员克里斯蒂娜·科赫在创造了女性在太空单次停留328天的记录后,顺利返回地面。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本期特制作“女性在太空”专题,与您一起分享有关女性征服太空的话题和故事。

▲ 女性在太空中的宣传画

女航天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这不仅仅是因为宇宙探索的历程充满艰险,让人们对女性的参与捏了一把汗,也是因为人类迟早要大规模进入太空。女性在地球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在太空当中会如何演化,太空飞行乃至星际移民会不会赋予女性新的角色,也是长期受关注的话题。

到2019年12月为止,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一共有565位,其中女性只有65位,看来还不是太平等。但女性为了宇宙飞行所付出的牺牲却一点都不比男性少。迄今为止,一共有4位女性航天员死于事故,其中两位死于挑战者号事故,两位死于哥伦比亚号事故。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和航天飞机有直接的关系。无论航天飞机还是联盟飞船,乘员都分成两类:驾驶人员和任务人员。航天飞机有两名驾驶员,联盟飞船只有一名。但在驾驶员之外,航天飞机可以搭载5名任务人员,联盟飞船只能搭载两人。这样,苏联/俄罗斯就不太容易给女性提供飞行机会。而且航天飞机里空间比较大,可以专门设置卫生间。这样女性无论是上厕所还是从事其他需要私密空间的活动,都比较方便,而在狭窄的联盟飞船里就很不方便。

在传统上,关于女性航天员的宣传过多地集中在苏联第一位女性航天员捷列什科娃身上,她的故事也代表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高度重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是女性进入太空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话题,还有着心理、生理和个人卫生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 美国曾经打算在水星13任务中派遣女航天员

女性适合航天飞行吗

从根本上说,女性适合太空飞行吗?英国广播公司曾经为女性航天员的适应性问题采访过美国宇航局专门负责女性航天员相关课题的瓦尔萨·简博士,她做了如下的一番陈述:

女性在最初进入太空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而男性会在返回大气层的时候感到不舒服。

男性的视觉和听觉在从太空返回的时候遇到更多问题,但是女性不会。但是女性返回地球时,在血压控制上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她们会感到头晕。

这就是我们所观察得到的差异,但是它们的机理和造成的其他生理影响尚不清楚。而且对这个问题的长期研究有利于我们增进地球上人类的健康。

▲ 美国第一批女航天员

太空旅行会影响生育吗?

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航天飞行会对航天员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无论男性航天员还是女性航天员,都有返回地球之后成功生育出健康婴儿的记录。

而且,女性航天员的平均年龄是38岁,生育问题的压力不大。

宇宙飞行当然会使航天员受到宇宙辐射的影响,但这会对女性生育能力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在宇宙飞行期间,精子的质量和数量都会下降,但回到地球之后又回升了,目前还没有观察到长期损伤。而女性并非在整个生命中都会产生卵子,所以美国宇航局强烈建议女航天员在起飞之前冷冻卵子,不过这是完全自愿的。

有人提出,如果进行极其长周期的星际航行,并且有可能要在外星球目的地繁衍生息,那么派遣一个全女性探险队可能是比较明智的。

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们提出了四种理由:第一,女性的体格较小;第二,女性在长周期宇宙飞行中遇到的生理不适更少;第三,妇女的生理特点本质上更适合长期空间飞行;最后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女性怎么繁衍呢?要让男性发挥作用,还是在后续任务中体现吧。

我们假设要派遣一个6人探险队,那么6位女性在体重方面要比男性低得多,这就能显著降低对运载火箭的运力需求。另外,6位女性所需要消耗的氧气、食物和其他资源也比男性要少。短期太空飞行中,这样的区别不算明显,但如果考虑火星任务甚至深空任务,这上面的差异就非常显著了。一般来说,男性需要比女性多消耗15%~25%的热量。

另外,体格较小的人排泄的废物也更少,其中包括二氧化碳、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等。这些都能降低对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的需求。

假如派遣三男三女组成的探险队前往外星,并在那里繁衍,似乎也是可行的。然而问题是,如果派遣6位女性携带着冷冻的精液前往火星,效果不是更好吗?这不但可以把人类繁衍效率提高一倍,也能改善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基因多样性。

▲ 地球上的月经用品,在太空里一样管用

太空中的生理问题

1959年,美国开始选拔航天员,从32名军方试飞员中选出了7人。第二年,美国空军邀请女飞行员考伯也尝试一遍航天员选拔流程。考伯通过了所有测试。到1961年夏末,另外18名女飞行员也报名参加水星飞船的航天员选拔。最后,13位女飞行员入选。实际上,女性的通过率比男性还高一些。

然而到了1964年,女航天员的计划就被叫停了。美国宇航局为此推出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出,女性要是在太空里来月经了,会不会影响正常工作?报告的结论是,肯定有影响。正因为如此,美国女性进入太空要比苏联晚20多年。

不过阿波罗计划结束后,美国宇航局开始把航天员分成两大类:驾驶员和任务专家。美国女性进入太空的机会又来了,不过月经的问题还是需要认真面对。

在女性航天员训练期间,美国宇航局一直要面临“精神不稳定人类”和“复杂机械”的融合问题。也就是说,要处理“精神不稳定人类”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复杂机械”里经历月经周期的问题。

此外,国际空间站上虽然有两个厕所,但是这些厕所的设施都不具备处理血液的能力。在宇宙里,小便是不能浪费的,它们要被循环制作成饮用水。但是经血包含一些固体物质,国际空间站上的厕所没有能力把它们分离出去,因此带有经血的小便就只能丢弃掉。国际空间站上的水如何用于洗涤也是个大问题。因此,月经期间的个人卫生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宇航局已经知道,人类的心血管系统在空间飞行期间会受到很大影响。人类在地球重力环境下,心脏在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时候要和重力相对抗。但是宇宙里没有重力,所以心血管系统就不需要那么努力工作,而航天员会呈现出浮肿脸和伸不直腿的症状。

正因为如此,飞行工程师和医生们完全不能确定,月经期的女性在宇宙里会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如果躯干和头部的血液会倒流,那么经血会不会同样倒流并且淤积在腹部?这是非常可怕的猜想,如果因此而导致腹膜炎,在太空里是无法治疗的,随时可能致命。谁也不想把一个活生生的女性送上太空,却接回一具尸体。

然而这都是男性们的担忧,女性航天员对此完全不在意。她们认为,太空里的月经情况会和地球上一样,如果不出问题就是没问题。然而,除非真的送一名女性上去度过一个月经周期,否则无法证明她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 美国第一位女航天员莱德

没有两位女性的月经是一样的,所以美国宇航局必须制定方案,决定到底为女航天员带多少经期用品上天。考虑到火箭运载能力要精确到克,工程师们需要把卫生巾或者棉条的数量精确到个位。1983年,当美国宇航局打算派遣莎莉·莱德实施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女性航天员空间飞行的时候,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向她询问一个数字,这是关于每周的消耗品需求量。

“100个够吗?”他们问道。

“不对,不应该是这个数字。”莱德回答。

工程师们竭力解释说,他们希望确保安全。但是莱德回答说,把这个数字砍掉一半就够了。事实证明,莱德是对的。从来不知道月经是什么感受的男性工程师们过虑了。

当然,也有一种方案是让女性航天员根本就不来月经,只要服用避孕药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激素性宫内节育器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而且这种器械放入体内即可,不需要口服或者别的什么操作。

▲ 日本女航天员山崎直子

太空里的女性内衣

女航天员进入太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内衣。新闻和宣传中的女性航天员和男性一样,穿着白色、蓝色或者橘色的航天服,戴着头盔和厚重的手套。特别是舱外航天服和未来的月球航天服,都是不分男女的,只与身材有关。然而这只是在讨论外衣,如果讨论内衣呢,是不是要男女有区别呢。

在出舱行走的时候,女性航天员和男性一样,要穿一种液体冷却和通风内衣。这种内衣用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制成,里面穿行着大约100米长的细管子。这些细管子里的冷却液不断流动,为航天员身体表面散热。在关节处还有折弯设计,利于航天员的运动。

这套服装还有一个关键技术,叫做最大吸收性服装。简单说就是吸汗用的。它最大可以吸走2000毫升汗液。这种服装采用吸水硅胶为主要材料,它可以吸收自身重量400倍的水分。也正是在这种材料的支持下,航天员才能持续六七个小时在舱外活动。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多数时间还是在舱内活动,完成日常的数据采集、试验,还有吃饭、睡觉。这时候的女性航天员们穿什么内衣呢?结论可能不是那么神奇——和地球上穿的一样,无论胸衣、内裤还是袜子,都和地球上一样。另外,女性航天员们还会穿长袖衬衫、T恤、长裤和短裤,甚至毛衣。在太空里有个情况,对男性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爱干净的女士就是大麻烦了:没法洗衣服。太空里的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够饮用就不错了,连洗澡的条件都没有,哪里还有条件洗衣服、倒脏水、晾衣服呢?所以,大家都把一套衣服尽量穿久一些。

航天飞机的内部空间大,女性航天员们甚至可以按照一天一换的标准来携带内衣。但对于几个月的国际空间站飞行来说,就必须考虑脏衣服的处理问题了。如果一天一换,空间站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地方来存放脏内衣。所以国际空间站里的女性只能隔天换一次衣服,把胸衣、内裤和袜子全换掉。至于换下来的衣服,要不要带回地球洗干净?当然不带,返回地球的飞船上空间紧张,除了三位航天员,还有大量要带回地球分析的样品和仪器设备,哪里有地方带那么多脏衣服?所有脏衣服都要打包塞进货运飞船里。等到装满,就让它们再入大气层,在摩擦生成的高温中烧毁,不用消毒也不用晾晒。

日本这个国家对女性内衣有着独特的兴趣,在女性航天员方面也一样。迄今为止,日本一共只有两位女性上天,分别是向井千秋和山崎直子。但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特意推出了宇航专用的女性内衣,称为“J-wear”。据说采用了抗菌、防静电、防火、除臭、吸水的新型棉/尼龙混纺材料,可以连续穿一个月不更换。如果这是真的,它不仅仅能用于女性,也可以用于男性。它可以把航天员的内衣运输需求减少到三十分之一,极大地缓解天地货物运输的压力。

更有意思的是,穿着J-wear上天测试的并不是女性,而是男性航天员。日本航天员土井隆雄曾经在2008年3月乘航天飞机实施了一次两周的空间飞行,他当时就穿了J-wear内衣。另一位日本男航天员若田光一在2009年 3月15日穿着J-wear内衣进入国际空间站,工作了四个半月。

若田光一返回地面后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有告诉其他人,自己穿的是新式内衣,但是我确实穿了整整一个月。其他人没有发出抱怨,我自己体验也不错。”若田光一还说,一个月不用换衣服,让他的空间飞行生活相当舒适。

不过随着航天飞机退役,天地往返的运力一下子紧张起来,日本航天员很难再得到机会进入国际空间站,J-wear的试验也停顿了下来。

如果女性航天员内衣技术取得突破,会不会惠及生活在地球上的普通女性呢?答案几乎是一定的。航天技术成果用于日常生活的案例已经非常之多,从核磁共振、耳温枪、卫星直播终端,到可食用牙膏,甚至烟雾报警器等。如果真的出现了一个月不用洗的内衣,宅女们的生活就更舒适了吧。

其实,关于女性航天员的话题远不止这么多。在诸多科幻作品当中,对女性参与太空旅行早就做了充分的探讨和畅想,甚至为女性设计了很多硬核角色,例如工程师、战士、战舰指挥官。如果没有女性角色,任何一部宇宙科幻电影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飞往深空的旅途中,女性会不会发挥比现在更重要的作用?如果真的需要在太空里抚养下一代人类,女性要作出什么样的努力和牺牲?这都要从地月空间开始,一步步地探索。★

▲ 长发在太空里有奇特的表现

猜你喜欢

美国宇航局内衣航天员
测一测,你是哪种航天员
2022 秋冬中国内衣色彩流行趋势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美国宇航局“Artemis”月球探测计划新进展
我是小小航天员
新西兰内衣墙是网红打卡地
“中国内衣文化周”蓄势归来
美国宇航局拍摄地表画面 色彩斑斓美丽
好奇北极熊“穿”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