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塞尔的语言哲学及其研究意义

2020-03-22王太忠李丽娇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塞尔奥斯汀

王太忠 李丽娇

(昭通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一、关于塞尔及其语言哲学成果

约翰·塞尔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按照研究方向的不同,塞尔的哲学生涯分为前后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的两个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塞尔致力于语言哲学研究,成就举世瞩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就是《言语行为——论语言哲学》和《表述和意义——言语行动理论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塞尔致力于心灵哲学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与社会》《意向性:论心灵哲学》等。

二、目前国内对塞尔语言哲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塞尔的语言哲学的研究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语言学界,特别是英语语言学界,侧重于从应用层面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介绍、解读与评价,中心工作是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语言教学,提出关于外语教学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理论。

二是语言哲学和外国哲学界,大多把塞尔的语言哲学置于西方哲学历史脉络和时代背景中,探讨塞尔语言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与价值,分析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性理论的深层关系,描绘西方哲学框架体系和流变路径。

三是逻辑学界,以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为代表,从语用的角度梳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发展出语用逻辑,为逻辑学学科体系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塞尔语言哲学的主要内容

约翰·塞尔在语言哲学的研究领域成果丰厚,享有极高声誉。塞尔的语言哲学主要涉及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隐喻理论和指称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

约翰·塞尔的老师——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主要代表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说话即是做事,人们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用词和句子完成的行为。奥斯汀衷地言语行为理论代表作是《以言行事》,在这部著作中,奥斯汀区分了表述句和施为句,认为表述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者陈述事实和描述状态,与事实相关,因此有真假之分;施为句的功能在于实施某些行为,与事实无关,因此无真假之分,只有适当与不适当之别。根据语句功能的不同,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作“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三类。

约翰·塞尔是奥斯汀的学生,他批判地继承并丰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构成其语言哲学的核心,集中反映了其语言哲学思想,因此,研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其语言哲学思想重要途径和依据。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代表作是《言语行为——论语言哲学》和《表述和意义——言语行动理论研究》,其语言哲学思想主要表述在这两部著作之中,因此,研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必须要研究这两部著作。《言语行为——论语言哲学》出版于1969年,是塞尔的成名作。《表述和意义——言语行动理论研究》出版于1979年,在《言语行为——论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塞尔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语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的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通过说出一个或数个语句来完成的。”[1]塞尔的老师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作“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三类,塞尔对其言语行为三分说进行了修改,认为人的言语行为是由说出的行为、命题行为、语用行为和语效行为四种行为构成的。塞尔对奥斯汀的实施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进行了创新和完善,并对言语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进行了详细的阐明。不仅如此,塞尔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补充、丰富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塞尔认为:“当说话人说出一个语句时不仅具有语句的字面意义,而且表达了比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按言语行为理论术语讲,就是这个语句不仅包含一种语用力量,而且又隐含地完成了另一种不同的语用力量。”[2]这些理论为言语交际研究、语用逻辑体系构建和语言习得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并对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进行理论上的说明。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使用语言方式的种类。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明确表示我们叫做“符号”“词”“句子”的东西有无数种用法,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能用任何有限的范畴来回答的。塞尔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他不仅认为可以对人们使用语言的方式进行分类,而且从十二个方面对施事行为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分析,而“施事目的”“适配方向”“心理状态”这三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施事目的”构成了施事行为分类的基础,“适配方向”体现了语言与客观世界的适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塞尔把施事行为归纳为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五大类。

(二)意义理论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作为20世纪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塞尔在其语言哲学代表作《言语行为——论语言哲学》和《表述和意义——言语行动理论研究》中始终坚持言语行为理论和意义理论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以交流为基本目的的,而语言交流是以言语行为为基本单位的,言语行为依靠一系列有意义符号、语词或语句完成。“完成一个言语行为所发出的声音或画出的符号必须是有一定意义的,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声音或符号是不能完成任何言语行为的。”[3]塞尔坚持日常语言学派“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应用”的观点,认为语言的应用赋予了语言生命。他否认语句的字面意义,认为语句的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与说话人、听话人、规则惯例、说话的言语环境诸要素相关,离开这些必要条件,将无法理解话语的意义。塞尔的研究方向转为心灵哲学后,他把语言哲学作为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把人的心理因素纳入意义理论之中,“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4]塞尔认为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意向性,正是因为诸如一个符号或声音等言语行为带有说话者的意向性,我们才认为它们是有意义的语言交流,说话者实现一个语句的意义功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完成一种言语行为,就必须说出一个有意义的语句。

(三)隐喻理论

尽管塞尔论述隐喻理论的文章和著作不多,但是隐喻理论作为20世纪语言哲学除言语行为理论之外的又一个重大收获,塞尔的贡献不可忽视。塞尔在其著作《表述和意义——言语行动理论研究》的第四章集中阐述他的隐喻理论。塞尔认为假定说话者正在隐喻地说话,那么他所意谓的东西与语句所意谓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是语句所意谓的东西和说话者意谓的东西之间的存在系统的关联。“塞尔把隐喻意义看作也是被传达意义的说话者意义,并且用格莱斯装置去解释它”,[5]为了说明说话者所意谓的隐喻意义是如何被听话者理解的问题,塞尔构造了解释隐喻意义的三个步骤和八条原则。塞尔认为当说者说出一个“S是P”形式的语句并且隐喻地意谓“S是R”时,听话者在理解时“必须至少经过三个步骤。首先,他必须具有某种确定他是否必须首先寻求对表述作出隐喻解释的策略。其次,当他已经决定要寻求隐喻解释时,他必须有某种策略或原理来计算R的可能的值。再次,他必须有一组限制R的范围策略或原理——决定哪些R可能是说者正在对R断言的。”[6]在这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塞尔给出了理解话语隐喻意义的八条原则:原理1是“P事物根据定义是R”;原理2是“P事物偶然地是R”;原理3是“P事物常常被说成是或被相信是R”;原理4是“由于感情、文化或者自然的作用,P事物被联想成R”;原理5是“P状态与R状态相像”;原理6是“由于语词在运用和搭配上的突破常规,P被理解是R”;原理7“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则,而是将1—6用于并非‘S是P’类型的隐喻中,是涉及关系的隐喻和其他诸如涉及动词和谓词以及形容词等句法形式的隐喻中的原则。”;[7]原理8是有关转喻和提喻的特殊说明。

(四)指称理论

指称理论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弥尔论述专名和通名以及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同情况之后,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唐纳兰、克里普克、普特兰和塞尔等在几种相互竞争的指称理论框架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塞尔在其论文《专名》中论述了专名的涵义问题,他说:“支配一个专名的规则好像是必须设法以这样一种方式即名称不仅具有所指还具有涵义来与那个对象的某些特征建立逻辑上的联系。的确,除非名称具有涵义,否则的话,它似乎无法具有所指。”[6]塞尔将专名和限定摹状词的指称功能进行了比较,认为限定摹状词发挥指称作用的途径是通过描述所指称对象的特征,专名虽然不描述所指称对象的特征,但至少预设指称对象具有某些特征,选择这样一个专名来指称对象的某些特征的必要条件是不精确的。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哲学进入心智哲学时代,塞尔将学术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开始从意向性视角探究语言的指称问题。他在全面分析、认真总结摹状词指称理论和因果指称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意向指称理论,推动了指称问题研究向新的层面发展。塞尔认为专名以某种方式依赖于意向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指称不仅依赖于心灵的指称,语言的指称甚至是心灵的指称的一种形式。因此,专名传递着人的意向,意义是意向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专名不可能没有含义。

四、塞尔语言哲学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对于系统研究语言哲学具有“窥斑见豹”的作用

涂纪亮高度评价了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指出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极为重要、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继奥斯汀之后,塞尔是语言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语言哲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塞尔对奥斯汀的语言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完善、加以系统化,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语言哲学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可以说,正是因为塞尔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才推动语言哲学成为西方哲学主流,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语言哲学的研究,大多数是在理论上解读塞尔的语言哲学体系,或者是运用塞尔语言哲学理论指导语言习得、言语交流能力培养,因此,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对于研究20世纪的语言哲学意义非常重要。

(二)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对于研究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具有“立标指向”的意义

塞尔在《哲学的未来》一文中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概括的描述,他说在20世纪的四分之三的时期内,语言哲学占据哲学的核心地位,成为第一哲学。但是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转向了心智。蔡曙山在《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和《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中也对语言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流变中的地位给予了评述,指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流变路径是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而塞尔的学术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专注于语言哲学,此后向心智哲学方向发展。语言哲学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核心和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演变的中间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塞尔亲历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哲学演变,因此,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对于理清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轨迹,把握21世纪初的西方哲学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对于研究其言语行为理论、隐喻理论和指称理论具有“顺干摸枝”的作用

涂纪亮评价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塞尔的语言哲学中的地位,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在塞尔的语言哲学中占据核心位置。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研究塞尔语言哲学的人来说,必然绕不过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但是张绍杰在《表达式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中分析了塞尔本身的专业归属和研究语言哲学的角度,认为塞尔并不是语言学家,不是从语言学而是从哲学角度上研究言语行为的,所以,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丰富地蕴藏着他的哲学思想,不了解塞尔的语言哲学理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他的言语行为理论。

与言语行为理论相联系,塞尔还在《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等著作和《隐喻》《专名》等论文中论及隐喻和指称理论。隐喻和指称也是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与言语行为理论一样,塞尔的隐喻和指称理论也是受他的语言哲学思想所支配的。因此,要充分理解塞尔的隐喻和指称理论,必须理解他的语言哲学思想。

(四)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对于理解他的心智哲学具有“通脉连筋”的意义

如前所述,塞尔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专注于语言哲学的研究,包括言语行为理论、隐喻理论、指称理论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转向心智哲学的研究。语言哲学研究的中心是表达式的意义,因此,意义理论是他的语言哲学理论的基础。1983年塞尔出版了《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一书,阐述了“说话人意义派生于心智的意向”这一观点,从而用意向性理论把他的言语行为理论、隐喻理论、指称理论与他的意义理论统摄起来。因此,塞尔的语言哲学与他的心智哲学是“通脉连筋”的关系,研究塞尔的语言哲学为理解他的心智哲学打开了大门。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塞尔奥斯汀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