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2020-03-22张颜梅
张颜梅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1]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视激发培养和保护创业者的敢闯敢试、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等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创造。笔者认为,作为正在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应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承担起应有的使命和担当,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本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三创”人才,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创”的重要论述,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中国号”经济列车添加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一、“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在“三创”教育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了很多新颖的模式,总结了很多经验,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产生很大影响,起到了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但有一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一贯穿一结合”的问题,即如何把“三创”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何把“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尽管现在总结的“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精彩纷呈,但在解决“一贯彻一结合”的核心难题时,无论采取哪种融合模式,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不认同
由于教师队伍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对“三创”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教育部等上级相关部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因此在专业教学安排或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认为“三创”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措施,没有把“三创”教育和学校转型发展有机结合,没有把“三创”教育与新时代学生素质培育有机结合。出现文件上重视,口头上重视,以文件和会议代替实际投入。
(二)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当前,党和政府已经把高校“三创”教育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仍然认为高校院墙内所做的工作只有教书育人,只要完成了专业教科书的教学,就等于完成了“育人”“树人”的全过程,至于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及发展都与学校无关,在办学治校理念上没有把“三创”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把“三创”教育当做创新创业学院一个部门的事情,当做一部分人的事情,甚至把“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厚此薄彼,或者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能形成有机融合。
(三)师资缺乏
转型发展的高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三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对专业教师“三创”教育的培训不到位,形成管理职能部门人员讲“三创”课程,思政队伍(辅导员)讲授“三创”课程,甚至不能上专业课程教学能力不足的人员讲授“三创”课程的现象。这些老师缺乏创“三创”的体验和经历,对“三创”教育的理论掌握不精通,对“三创”教育的规律把握不精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谈不上“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课时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或者不到位,再加上一些教师存在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在安排“三创”教育教学课程时,存在“三创”教育课时量安排不足,把“三创”教育课程安排在“边角剩料”时间,甚至全部安排晚上进行;有的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相应的孵化基地训练。
(五)“三创”教育条件不够
“三创”教育不仅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而且还要有创业园、孵化器等硬件设施,但在一些高校用于“三创”的课堂教学设备缺乏,模拟企业经营的场景缺少,校内的实训中心建设少,没有充分发挥校外的实习基地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较低,“三创”教育教学平台不足,软硬件设施不足,创新教育的实施手段匮乏,不能适应高素质“三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六)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不认同,不重视,“三创”资金投入不足,需要引进的和校本开发的“三创”课程资源不足,学生用于“三创”训练的众创空间、创业园、孵化器等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不能完成,大学生“三创”项目不能有效资助,学生“三创”活动以及各种竞赛缺乏资金的支持,创新工场等孵化基地不能按照要求足额投入,“三创”教育流于形式。
二、“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则
“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共同的教育对象,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在将二者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全面融入原则
“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不是截然分割的不同教育,而应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面融合与融入。从教务角度看,教学计划的安排,实习实训的进行,都必须把“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安排;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进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考虑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通盘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未来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从学习角度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动手能力的提高,都当做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一个环节,考虑到“三创”的因素,考虑到每一次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三创”中的应用价值。
(二)一体设计原则
专业知识教学要考虑“三创”教育,考虑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创”教育教学也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把社会经济发展趋向与学科专业特点融合起来,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一体化的设计,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实践实训计划、校园文化培养方案以及学生创业的辅助与服务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都要做到一体化的设计。
(三)知行合一原则
在教育理念中既有知易行难说,也有知难行易说,就“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而言,必须做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即知行合一。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及“三创”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提升学生专业和“三创”的实际操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三创”方法,要内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经过实践的体验,否则,很难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所以,“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播,也强调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强化实践体验,做到知行合一。
(四)协同育人原则
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于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也就是说,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实施“三创”教育的背景和舞台。所以,转型高校的“三创”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各自的优势,联通师资、教学、实习与实践等各个环节,做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把学习过程与“三创”过程融合一起。通过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加工能力和创新能力。[2]
三、推动“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思考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不少高校在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融合的实践经验,在推动“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思想认识
大学生“三创”教育不能是水过地皮湿的应景行为,也不能是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空中楼阁。要切实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的“一口两点”落到实处,真正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转型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
(二)树立正确理念
“三创”教育与学校的转型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是有机统一的,“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全校相关部门合理分工、充分合作;需要相关党政机构和教学单位齐抓共管;需要制定方案,加强管理,注重“三创”课程建设;需要更新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理念,牢固树立先进的“三创”教育理念,专业教育是“三创”教育的基础,“三创”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拓展,做到“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三)加大经费投入
“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坚实的资金基础。在经费的投入和保障方面,高校既要利用好国家财政和社会资金来支持学生“三创”活动,也要整合社会资本尤其是校友资源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大学生“三创”教育奖励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支持大学生“三创”教育,形成持续的多元化投入体系;高校本身也应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对大学生“三创”教育设置专项教改资金、项目资助资金和科研创新奖励资金,从政策、教学设施、教学场地、创新科研以及创业实践等多方面支持“三创”教育活动。
(四)建立“一专多能”师资队伍
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既能胜任专业教学,具有一定企业生产或者管理经验,同时又能对学生加强“三创”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三创”能力。鼓励科技“三创”,构建“学业导师+科创导师+创业导师”三位一体开放式师资队伍,及时解决学生“三创”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三创”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和发展。
(五)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系统设计大学生“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开设“三创”基础必修课程,并与专业课程做好有效的内在衔接,实现融“教学、实践、孵化”于一体,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第二课堂借助“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形成持续性的激励机制,吸引在校生的广泛参与互动,在项目的申报、筛选、指导以及“三创”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发挥帮扶作用。
(六)足量安排课程
“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有足量课程的保障。在教育体系上要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三创”实践相统一,强调“三创”教育课程的融合性;在教育内容上要做到理论、实践和实务相统一,强调“三创”项目的实践性;在课程体系上要做到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相统一,强调“三创”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足量的课程保障,激活第一课堂,拓展第二、第三课堂,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培养的协同性,“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融合发展。
(七)企业参与协同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推动“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应在科研、教育和设备等多方面与企业开展多维度的合作,协同培养,共同育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双赢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既得到合格的技术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还可以利用高校人才高地优势,解决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的难题;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不仅锻炼师资队伍,解决“双师”“三师”型师资缺乏的问题,而且使办学的目标和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满足“供给侧”“需求侧”的无缝对接,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全过程的效果跟踪
根据“三创”教育各模块建设情况,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跟踪评价。具体而言,“三创”知识的理论讲授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专业学科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三创”课程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估,学生满意度分析,学生成绩分析等方面;对于“三创”教育的实践部分,可以采用交互式、跟踪式的评估方式,注重实践成果的质量、数量等方面,包括年度创业率,“三创”成果。总之,通过全过程的“三创”评价效果跟踪,提升“三创”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等院校的“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边做边改的问题,也是一个“创新”的课题,要把它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方面加以重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三创”能力和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这既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