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元认知能力培养探析
——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为例
2020-03-22陈燕
陈燕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1]“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可见,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认知能力,还必须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自己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地监控和调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元认知能力培养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B)认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主要包括学习者对个人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2]“元认知”和“认知”一字之差,但有质的区别。一是认知对象不同。认知活动对象是具体的、外在的对象。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活动本身;二是活动内容不同,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识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三是活动目的不同,认知目的是直接获取认知进展,元认知目的是间接影响主体认知活动;四是发展速度不同,元认知后于认知的发展。
钟启泉认为:面向21 世纪的教学“旨在发现每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及其掌握学习的方式,超越了传递教科书知识目标的‘能动型教学’。”[3]这就需要激发并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元认知”能力。
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但能对对象学习有明晰的认识,还应能调节自身认识过程各种内在学习心理机制,主动、协调、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作为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充分发展,是学生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的基础与保证。
以下,笔者结合初中议论文教学的几则课例,分析议论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与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二、元认知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为让学生找到课文“论点”,教学过程如下:[4]
师:什么是观点?观点一般在哪儿找呢?
生:观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有时候标题就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可能在文章开头或结尾。
师:那么能表明观点的句子有什么特征呢?
(生沉默。)
师:往往是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如果文章中没有这样的现成句子,我们就要对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总结。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圈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浏览时间3分钟。
(生浏览课文。)
生:“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师:……“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
生:“不二法门”是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师:议论文中的观点应该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所以,这一句话我们怎么样表述会更好?换句话说,这个后半句能不能用陈述句来表述?
生:“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独一无二。
师:“独一无二”是形容词,不是名词,不能放在“的”后面。应该怎么表述呢?
生:“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最好方法。
教师为让学生掌握“论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先学生讨论、分析,然后帮助学生明晰“观点”句特征,是“表判断的陈述句”,而且是“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最后让学生分辨出“观点”,明确“观点”句:“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最好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了“论点”,但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元认知能力。整个过程,学生思维一直“跟”着老师问题走,而不是为了问题解决与自身条件,根据任务难度主动思考,监控与调节自身思维。
议论文“三要素”是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计划策略”,把寻找“观点”放到学习过程。课堂上教师只需提问学生“本课的观点是什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个句子?”或者“你为什么认为不是这个句子?”“能不能换个句子?”“你是怎么思考的?”
教师这样提问,不但让学生学会反思观点句和全篇的关系,同时在推理、循证过程中,必须反思、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上例中,教师拿现成“概念”,诱导学生找“标准答案”,教学过程虽可能便捷、省事,但却错失学生监控并调节认知过程的练习机会。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元认知能力培养基本路径
每个人都有元认知能力,差别只在强弱不同。但很少人知道自己的这种高级思维能力,即使有时运用元认知能力,基本也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进行。那么,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如何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唤醒”,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省自身思维过程,从更高的层面“观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根据“目的”与自身条件,选择最佳学习方法。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任务”安排,策略性提问,引导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计划策略、监控策略与调节策略等。
(一)计划策略
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才能采取正确的学习计划。初三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学习热情都比较高涨,但这种热情往往会在“被动”学习中一点点被消磨,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自己的议论文学习体系,学习方向不清晰,没有“抓手”,不知如何施力,只能跟在教师后面,“教什么,学什么”,很难有成就感。所以,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学生认知大多停留在“这是本学期要学习的一篇议论文;要掌握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要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却很难认知到要完成一项认知活动,需要做一个合理的计划。教师应在学生“元认知”未“唤醒”时,启发学生:学习《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以及为学好文章运用的方法都属于是认知活动和认知策略,是学生直接面临的学习任务,是一个整体。而对这个整体进行认知,则属于“元认知”,在认知活动前做好计划,能更好地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生很好完成《敬业与乐业》课后题,仅能说明学生完成了一项认知活动。但如果学生不单关注到课后要求,还关注到单元要求,而且知道课标关于议论文的要求,并以此三者要求制定计划,则是调动了“元认知”能力。具体而言,“(1)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2)议论性文章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3)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常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如关联词、设问句等。试从第6、7 段中找出这类词句,具体分析。”[5]从中学生明晰应关注本课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以及语句的衔接;其次,单元的目标要求,“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5]和语文课标对议论文阅读教学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当学生梳理三者的关系后,不难发现“课标”和“单元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单元目标”是“课标”的细化,而“课后题”则是掌握目标的具体抓手。“作者观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不可避免要成为学习目标,完成以上目标,则需掌握全文内容和结构,关注语言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当能够解决“课后题”,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习目标的达成。有了这种元认知之后,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则容易许多,认知活动也能更好地完成。
(二)监控策略
对认知活动的计划,使得认知活动实施更顺畅,有方向,但实际认知过程中所遇难题难以一一预判,因此需要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不断进行自我提问,觉察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已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些学生在通读《敬业与乐业》后,教师提问本课的“论点”,很多学生答不上来,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能找对,原因何在?主要是学生没有对自己“查找论点”这个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只是关注“没有找到”这个结果,而没有思考为何“没有找到”的原因。当学生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则不难发现:之所以找不到“论点”,问题可能在于阅读时漫无目的,没有目标意识。成熟的阅读者自始至终都带着目标在阅读,或许通读一遍找不到目标,也会产生挫败感,但很快便会意识到问题所在——上一遍阅读速度是不是太快,阅读次数是不是不够,重点和难点句的含义是不是没有理解到位,紧接着采取补救措施,更加细致地阅读和寻找答案。如果还是找不到答案,则会“复盘”自己的思路——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假如还是理不清思路,也会运用猜测的方式,结合前后文内容印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问题也可能在于注意力分散导致找不到正确答案。成熟的阅读者遇到此类情况时,会提醒自己重新参与到课堂中,或主动清除让自己注意力转移的事物,重温课堂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标记重点语句段落以提高学习效率。
元认知能力没有被“唤醒”的学生,大多会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于能力问题,而不能发现好的学习结果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具备“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状态和方法,也能知晓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用声调高低变化提示重难点知识,使用情绪色彩浓烈的词语赢得注意等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吸引注意力,更好完成认知活动。
(三)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实施时有先后顺序,但不可分割。体现在学生在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节,补救不足。例如:教师教授《敬业与乐业》,常喜欢设置小组互动交流的环节,就“观点、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进行小组探讨。其实让学生通过聆听他人思考过程,“反照”自己思维过程。同伴交流既触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又能给自己认识带来启发。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合作探究环节,能让学生通过“听答案”和“说观点”,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映照并在“对比”中认识自己的观点,诊断自己的观点,从而推动学生对自己认知监控的可能性,反思自己思考方向和运用的方法恰当与否。发现自身,进一步思考可能有哪些解决的方案,哪一种方案最优,由此及时调节自己思维过程,提升自身思维的有效性。
四、结语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教师应扮演好“主导”的角色,不但在关键的节点,教师讲解及时、准确,让学生易于理解,更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觉运用元认知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境,设计任务,或提出问题,通过设计计划策略、监控策略与调节策略等,引导学生对自己理解、分析、推论等活动过程进行反思、监控,提高自己思维品质,在更高的思维层面,认识文章结构与品质,发展自己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