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及路径
——基于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借鉴分析
2020-03-22魏小岚
魏小岚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新加坡在独立后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从一个殖民国家迅速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一个凝聚力极强的现代文明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加坡推行的国家认同教育。新时代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尤其离不开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群体的奋进拼搏。如何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借鉴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举措,为我国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共识提供可行性借鉴举措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国家认同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国民在对待自己的国家、对待本国其他民族、对待世界这三个方面的情感认同,主要包括教育本国国民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友好平等地对待本国的其他民族,以开放心态看待其他国家的各项活动等内容。
(一)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1.“东方国家”的国别观教育。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充分认识到了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个人本位、过分逐利的弊端,为逐步摆脱英国殖民时期对国民形成的西方价值观冲击,防止国民变成“伪西方人”,新加坡政府在建国后积极进行国民的国家认同教育。首先,积极宣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东方价值观”。新加坡政府将“八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以重塑优良的道德价值与社会价值,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素养。其次,推行“社会共同价值观”教育,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识。新加坡政府通过大局观、集体观教育,使国民逐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能自觉主动坚持正确的社会利益导向,树立起责任与担当意识。
2.“新加坡人”的地域观教育。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加坡人”。“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1]为培养“新加坡人”,新加坡政府采取如下举措:首先,进行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要求国民有宽容之心,怀有尊重、沟通、学习的态度对待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现实。其次,引导树立国民的“东方价值观”。在思想领域保持价值观的独立性,避免沦为西方国家的“现代殖民地”。最后,增强“新加坡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自觉将国家的荣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切实将自己作为国家的主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意识,主动为新加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3.“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民族观教育。新加坡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多种族杂居、多宗教混合、多语言交织等各项复杂问题使得新加坡必须科学有效处理好因种族的不同而带来的国家认同危机。首先,新加坡积极推行新型宗教政策,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不干涉人民信教的自由,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制度,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各宗教之间的和谐稳定关系等。其次,尊重各种族语言,推行“双语学习”制度。新加坡政府提倡尊重马来语,重视英语,平等对待各种族母语。为方便交流,新加坡将英语定为官方语言,积极推行英语的学习以减少种族矛盾并逐步消除种族界限。最后,奉行实用主义外交策略。新加坡政府曾多次强调:“当前的急务是照顾全体各族人民,并向世人清楚表明我们不为任何外来势力所利用而危害邻邦。”[2]
4.“制度认同”的法制观教育。新加坡重视道德建设,但同时认为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手段。一方面,新加坡力图通过法律全方位规范国民的行为以期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新加坡法律体系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紧密相连,法律对国民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等进行全方位覆盖,使国民的各项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特征
1.国家认同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新加坡政府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新加坡政府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东方价值观”,培养爱国的“新加坡人”,引导国民增强为祖国奋斗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国民受教育的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向国民进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严格舆论环境管理,传递正能量,打击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
2.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观“东方化”取向。新加坡政府依据本国国情,在社会价值观取向上坚持东方化,积极弘扬儒家的优秀传统,并结合本国发展特色探索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八德”价值观。这一价值取向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现代化理念,符合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的传统,更易于国内各种族接受,推动各种族团结稳定发展。
3.国家认同教育的系统化与层次化。新加坡政府依据本国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国民学习发展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教育国民正确认识自己,无论是何种族,都是新加坡的一分子,各种族人民要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其次,教育国民正确看待国家定位,国家的主流价值理念是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最后,教育国民明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牢固树立“新加坡人”的理念,拥护并支持新加坡政府,以国家利益为重,自觉为新加坡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4.国家认同教育的途径多元化。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同时社会、中小学校、家庭相互配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新加坡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社会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学校合理安排培养计划,严格管理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父母做好启蒙教师,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
向国民传授知识、提高国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加坡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自建国起,新加坡就开始实行公民与道德的教育课程,同时配备优秀教师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授课,积极培养新加坡的好国民。同时,除专门的公民德育课程之外,中小学校还进行教材改革,积极发挥在其他课程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渗透作用,间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有效达到“新加坡人”的教育目标,新加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积极组织系列课外辅导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一是开展模范榜样的系列讲座,学校邀请社会的模范标兵进学校,与学生们近距离对话,使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心理认同。二是组织校内课外活动,如升国旗、文明礼貌月活动、植树活动等。三是参与社区服务,新加坡学校会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获得正面体验社会的机会,在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等。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教育载体多样化
新加坡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除进行课堂实体教学外,还特别注重新媒体的力量。新加坡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络,全方位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政府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交流手段,宣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价值理念,积极培育爱国的好国民。
三、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对我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在新阶段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国家凝聚力以及奋发勇为的精神状态以应对新挑战,继续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探索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方法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强国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借鉴
新加坡经过数十年的国家认同教育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新加坡精神”的“新加坡人”,成为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的富强国家。新加坡的成功之路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学习的典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处于新发展阶段的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也要在国民精神层面下功夫,培养一批批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人”,不断凝聚全国各民族的力量,积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争取早日实现民族复兴。[3]
1.加强国史与党史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新时代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然要寻根溯源,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加强国史教育,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探索社会发展经验有助于国民熟悉并掌握国家发展历程,体会中国探索繁荣富强道路的艰辛困苦,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担当意识的本质,激励人们在新时代奋发勇为,努力拼搏以创造新成就。同时,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根本领导力量。通过党史教育,有助于国民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光辉伟大事迹,明确爱国并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奋斗拼搏实践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国史与党史的教育有助于全社会从共同的文化传统中产生情感共鸣,凝聚社会力量,为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精神支撑。
2.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要逐步培养国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激发个人的国家归属感与认同感,科学理性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间的关系。首先,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以及社会的关系,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其次,继续推进“中国梦”教育,激发爱国动力。最后,着重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三观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激发当代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增强本领,主动争做时代新人,承担使命,将个人梦的实现寓于中国梦中。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共建未来美好家园,需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携手并肩奋斗。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民族情感是纽带,国家认同是核心。我国历来就重视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重各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在新时代,为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各民族历代以来团结友好的典型事例,找到共同的情感交汇点;正确处理好各民族信仰的不同文化与爱国的关系,尊重并包容不同的民族文化。
4.培养法治意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法治兴乱关乎国家的兴乱。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传统,依法治国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国策。我国在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伦理道德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通过法律为国民爱国主义意识的树立确保有序环境的创设。法律保障爱国行为,同时将恶意修改国歌,损坏国旗、国徽等不爱国行为纳入法律治理的范围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法治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将法律知识编进教材,使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习法律知识;学校积极组织一些进法庭观审的活动或者是模拟法庭的活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以及新媒体的媒介作用等。
5.进行开放理性的全球观教育。“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因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4]世界交往奠定了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民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且持逐步扩大的趋势。自2013 年以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动力,主动进行全方位地对外开放。在这一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含如何应对这种开放的形势。涉及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表达时,要保持理性,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合理表达情感,做出合法爱国行为。当国民出国交流学习或是出国旅游时,既要尊重国家间不同的文化差异,又要警惕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二)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借鉴
1.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我国要遵循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国民阶段性成长的学习规律,按步骤、分层次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首先,要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选派优秀教师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还要注意发挥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再次,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氛围。要积极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努力营造健康校园氛围,助推文明网络环境建设。最后,要拓宽爱国主义的教育路径。要注重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发挥模范榜样的教育力量,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教育方法等。
2.依托与时俱进的新媒体技术,采用多种传播手段。在信息时代,应当努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如何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宣扬爱国主义是我们当下值得考虑的问题。首先,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App 等网络新媒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其次,通过实地参观展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参观英雄人物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地。最后,可通过一些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影视节目等来弘扬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爱国主义是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和时代性的,除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还要多组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中组织的升国旗、唱国歌、讲爱国故事比赛、“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演讲等。再如,假期组织学生一同去红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去博物馆观看展览等。通过课堂教学的显性爱国知识的传授与课外隐性爱国主义活动的切身体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力量、维护民族尊严、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面对日益开放国际环境下的西方不良思想的渗透和精神侵蚀以及国内亟需变革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风险挑战,能够促使思想清醒与精神独立的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而如何在复杂国际、国内背景与社会现实发展环境中,将能够切实有效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来应对风险挑战和激发内生发展活力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其精神支柱作用,是新时代中国实现繁荣富强必然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向新加坡等具有显著国家认同成效的国家学习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将学习到的他国经验吸收内化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智慧方案。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切实遵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鲜明化、内容时代化、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化、教育常态化发展,真正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进一步引导广大人民保持清醒认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将爱国情、报国志与护国行相统一,积极主动投身于祖国伟大事业的建设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