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人才培养与康复岗位对接的教学改革

2020-03-22陈智仲孙福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康复

陈智仲,孙福金

(1.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系,吉林白城 137000;2.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吉林白城 137000)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加上我国老龄人口逐年增多,有数据显示,我国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压力,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将超过3 亿[1]。 老年人口的增多,致使各医疗机构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明显增加,但是大多医疗机构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方面的人才空缺,导致不能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在改善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一来,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应用型”为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显得极其重要[2]。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及国家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的重担,而人才培养的模式对保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教育部门所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3]。 鉴于此,本人在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详细地探讨了我校目前使用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1 我国高职院校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教育方面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 未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培养

目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体系,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依旧实施的是一种比较粗放型的培养模式,如作业治疗师、物理理疗师、语言治疗师等均属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的类型,而我国高职院校中, 大多院校并没有开设这些专业,只是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其中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也就导致高校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不够明确,使得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难以与国际接轨,也难以提高我国在康复治疗方面的技术水平。

1.2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在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依旧以教材为中心向学生进行灌压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职业岗位人力资源在人才方面的需求,并且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不能与实际康复治疗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1.3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计上缺乏实践环节

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课程的体系建设与康复治疗职业的相关标准不相适应。 我国医疗行业对康复治疗类人才的标准要求是,不但要求其能够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注重物理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目前所使用的医疗体系建设与这种职业标准要求不能相适应,并且在课程的设计上缺乏实践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尤其比较缺乏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面的实践课程,导致教学中缺乏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2 构建一种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进一步明确高校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康复医学行业的崛起,尤其是老年人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在康复医疗方面的需求,高职院校先要明确各层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而在确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具有前瞻性,合理地预测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当地对既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促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进而为有康复医疗需求的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4]。

2.2 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等的规划要根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以专业的核心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构建课程内容,在完善理论体系的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合。 另外,高职院校还应以康复治疗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岗位工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总结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践技术操作领域”,即功能的评定、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物理治疗等。 进一步推出专业学习课程,拓展学习领域[5]。

2.3 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水平

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发挥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工学结合”与校外企业合作等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采用多层次的师资培训规划,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实现高校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快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方面书籍的建设,与其他高校之间加强交流,编写高质量的教材,进一步规范教材的选取标准,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起来[6]。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引进国外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书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环境。

2.4 高职院校还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康复治疗技术的专业教学,教师还应将实训教学重视起来[7],加强对学生临床治疗技能的培训,将各种治疗方法的学习重点凸显出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步入岗位之前,形成对康复治疗技术的整体概念,之后将各种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其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2.5 高职院校还应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规划重视起来

高职院校应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导向,对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进行科学的设置,促使形成以职业素养为目标、 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工学结合”,使建立的课程体系逐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 高校还应注意,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活动的学习,通过院校合作,岗位对接,对学生的康复治疗技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及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教、学、用”融为一体,进一步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8]。

2.6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本地区康复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交流

对于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而言,为人才需求部门联系人才的主要部门有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各专业委员会等。 通过为高校搭建平台, 可有效实现康复医疗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加强与本地区康复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等来高校进行学术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方面的技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并且支持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 另外,康复协会还应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和认证过程进行简化,采用高科技技术实施网上办理,并对认证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9]。

2.7 高职院校还应提高本校在职业培训方面的质量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培训由职业培训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完成,而职业培训目前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这种职业培训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为了学生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应将对学生的职业培训重视起来,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技能合格的应用型人才[10]。

3 康复人才培养与康复岗位对接的教学改革模式

3.1 以岗位需求为指引,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

近年来虽然制定了一些用人单位参与的用人模式,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校依旧未能与用人单位进行互动、互助以及互融,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订单式的培养方式。 为了进一步满足各用人单位对人才岗位的需求,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加强对人才培养方式的细化, 对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构建一种“多方参与”的互动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医院、高校、政府等多个部门参与,积极推进校园与医院的深度合作,由医院、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服务机构等多方融入并制定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学课程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带教,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协同培养出适合教学需求的全科医学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3.2 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对部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在课程体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全科医学类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全科医学培养的基础上,还应对其进行卫生服务管理、健康知识教育以及部分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教导,为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需求打好基础。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重点突出医疗和防治的结合,对其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进行强化,还可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将学科中的特色优势充分彰显出来,培养预防与治疗全能的医生。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实践中,还要坚持学校与地方政府、医院等的深度合作,可根据实际需求邀请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岗位医生与高校中的理论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并组织其联合授课,可利用见习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一些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将课堂内容与岗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对常见疾病的处理能力,对多发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护理能力,对一些慢性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等,进一步提升岗位常用的服务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中,还要进一步明确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动脑筋与动手之间的关系,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系统整合, 可实行学分制管理方式,对学生提出社会实践学分制度,调动起学生对学习及实践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学习,提升自己,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互动和互融。 在教学中还要以课程模块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对现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对实验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可开设一些实验、实训的基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自主训练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融。 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一些临床技能发挥以及临床实训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见习机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见习的环节等进行优化, 促进三段式教学改革方式的实现,进而实现 系统化、全过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还要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从多个渠道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提升。

4 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后发现,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这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一大部分需要康复的患者不能享受到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尤其是“应用型”的老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这样看来,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职院校,其责任还是非常大的。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还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以培养康复治疗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一种“理论、实践、创新”的培养思路,构建一种以“适应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康复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