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 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0-03-22周晨露
周晨露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其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为更好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1],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双重覆盖。这从国家根本制度的高度强调并肯定了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也说明只有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社会的战斗堡垒,才能将党的领导真正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上,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70年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和经验启示,对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新中国70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基层党组织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逐渐清晰、丰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经历了稳步探索、全面恢复发展和创新发展三个历史阶段。
(一)稳步探索阶段:从建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了稳步探索阶段。党中央在详细分析实际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严格的整顿。针对当时党的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于1950年5月21日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明确指出,党的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和稳步前进的方法,党组织应集中主要力量加强党员教育,逐步提高党员觉悟。应实行公开建党,“在考察一切要求入党的人时,……将党的领导与群众的意见相结合,才能对被考察者有较全面的认识”[2],以不断密切党群联系,更好地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之后召开的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又强调,必须谨慎地发展党的组织,要注意党员的地区分布和阶级分布的平衡,还要克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以维护党的严肃性。于是,根据《指示》和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各级党组织迅速将党的组织建设中心工作调整为教育培训现有党员及巩固党组织,提高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1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针对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等问题作了部署。会上,刘少奇阐述了整党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党是在进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依靠中国工人阶级建立起来的政党,党内有忠于人民群众的领袖、久经考验的干部和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优秀党员。因此,“我们党确实是中国人民最先进的部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最先进、最勇敢、最有纪律的部队。这就是我们党能够获得历史上伟大成功的根本原因”[3]。但党内还存在着问题,如部分党员消极疲沓,自以为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缺少共产党员所应有的阶级立场和组织观念;一些党员认为中国革命业已“完成”,不准备继续革命而是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等等。因此有必要切实整理党的组织,“要经过教育和组织上的整理,保持我们党的纯洁性,继续提高我们党的质量和战斗力”[3]。刘少奇还详细阐述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其中重点强调:一切党员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斗争和工作,并在人民群众中起模范作用;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即党的公共利益放在私人利益之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群众前进;一切党员必须努力学习,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觉悟。经过三年的整党工作,党员质量及干部作风有所改善,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党章中首次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概念,明确规定了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组织的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政治任务”[4],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和部队的党组织对本单位工作负有“领导和监督”的责任。此次修改的党章还将党支部的任务增加至八项,如要求党支部“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 领导群众发扬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劳动纪律,保证完成生产计划和工作计划”[5]。这些规定是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支部建设的自我调适和完善。
党的八大后,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向“左”的的方向倾斜,许多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正确措施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文革”期间,“踢开党委闹革命”,包括基层组织在内的各级党政机关陷入瘫痪,党的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受到了不断的冲击和极大的破坏。
(二)全面恢复发展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前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渐摆脱了“文革”时期的混乱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继续对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探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的发表拉开了基层领导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新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向前发展。从1983年10月开始,全党开展了历时三年半的整党活动,各级党组织在思想、作风、纪律和组织方面得到了整体改善。党的十三大进而提出必须从严治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强调党组织要对党员“经常地加强教育,经常地加强监督,经常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地整顿纪律,经常地清除腐败分子和妥善处置不合格分子,经常地吸收优秀分子,经常地发扬正气和抵制歪风,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6]。在此期间,全党还围绕新形势下农村、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极大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保证四个现代化得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成功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新的发展。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再次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7],必须认真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决定》还规定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践行党的基本路线,用单位工作成效检验基层党组织工作;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7]。此后,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这些条例也使各类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保证各类基层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顺利完成党的各项政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党中央逐步探索了“两新”组织党建、社区党建、流动党员管理等基层党建新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围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党还陆续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
(三)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基层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中的基础地位,指出“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8],才能带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为筑牢党的战斗堡垒、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思想、准确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审慎分析了新时代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围绕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党执政的“神经末梢”延伸,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战略,指引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为应对新时代基层党建面临的种种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欲事立,须是心立’。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步调一致的前提”[8]。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四风”得到了有力整治,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2015年4月至2016年2月,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领导干部对照正反典型深刻剖析,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党性上的“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增强实干精神。2016年2月以来,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从集中性教育延伸到常态化教育,保证全党上下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陆续开展的多次党内教育活动对全党统一思想、统一共识、统一行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10月2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新时代党支部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规范,对于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深刻分析基层党组织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提出不但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9],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10],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提升,党中央根据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原则陆续对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全面的、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在农村,召开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大力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2019年1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面规范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对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在城市,新兴领域的党建覆盖面不断扩大,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逐步深化,2019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党中央陆续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高校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建设得到加强,牢牢掌握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此外,党中央对国有企业党建、机关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及军队党建指明了正确方向,并从多方面作了具体工作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质量在提升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要以“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目标,不断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纯洁性。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该条例在总结吸收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和程序等作出了全面而具体的规范,对新时代从严从实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激发广大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11]。作为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直接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自2019年6月以来,全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贯穿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战胜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二、新中国70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启示
从新中国70年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在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过程中开拓前进,始终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呼应、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相统一。总结这一发展历程,为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以下经验启示。
(一)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促进服务功能和政治功能相调适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的根本要求;作为党的执政基础,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必然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新中国70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坚持用党的政治路线来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正确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突出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职能和任务在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虽有过一些变化调整,但是,服务功能和政治功能始终是其两大基本功能。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通过发挥其基础功能——服务功能,履行着团结凝聚党员、群众的基本职责;作为党的最宝贵的政治组织资源,基层党组织更是通过其核心功能——政治功能的发挥,起着加强政治领导、把握政治方向、进行政治动员的作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实践中过于强调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治功能,进而影响了党在基层社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功能上一个要求,但总的是战斗堡垒,不能变成纯服务的组织,它的政治功能要充分发挥”[12],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根,政治功能是魂,二者不应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继续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突出政治功能,实现二者的共存共生、相互衡平。一方面,各类党组织必须根据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五个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党组织要在服务过程中突出其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切实将党的政治建设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到基层,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必须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目标,推动基层党建与改革发展深度融合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在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各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并推进本地本单位工作,在每项重大任务和重大考验面前,广大共产党员始终站在攻坚克难、改革发展最前线,为党的工作提供最坚实的力量支撑。邓小平曾指出:“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4]。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贯彻落实的组织保证,基层党组织必须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工作原则,为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提供强大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在正确、深入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及其对今后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的基础上,“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13],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加强基层党建,形成基层党建与改革发展同步推进、深度融合的态势。一方面,继续坚持和推进以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有效覆盖和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动员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切实了解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和群众关切,结合不同领域的基层实际,创新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确保党的政策方针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在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反复磨炼基层党员队伍、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锻造一支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先锋模范队伍、打造一个个攻坚克难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样,党、国家和人民就会很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导向,全面从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新中国70年,我们党始终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地位,不断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今天,我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拥有的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覆盖了各领域、9000多万名党员的构成及价值观更加多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14]。为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重视并做好抓基层、强基础的工作,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聚焦“三个基本”。一是基本组织。要根据不同领域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别、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统筹推进落实不同的重点任务。要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优化组织设置以扩大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创新支部活动以更有效地团结和凝聚党员力量,严肃组织生活以增强学习教育实效。二是基本队伍。要把好党员发展关、教育关和考评关,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带头人,培养储备后备力量,特别要号召年轻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三是基本制度。要健全和完善基层党建制度,切实发挥各项制度的保障规范作用,尤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不断推动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
“政党的根基来源于人民,政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我们党始终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看作是党的根基所在,民主革命未夺取政权时是如此,执政后更是如此。回望70年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下取得的。实践证明,只有做好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推进党的事业,才能在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时安如泰山,永葆党的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作为党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密切党群关系、连接党心民心的重任,“支部的责任是要引导群众一步步走向共产党的周围”[15],使群众真正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群众工作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对今后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
要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常下基层、深入基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学会并掌握组织群众的规律和方法,扎实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健全完善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将各方面力量凝聚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