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地被植物资源及其园林运用研究
2020-03-22郭贵香
郭贵香,秦 华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垃圾、大气污染、雾霾、全球变暖等。现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这些问题刻不容缓。现在每个城市都在积极地进行节能减排和绿色治理双管齐下的治污方法,其中,较重要的就是园林绿化。基于此,地被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价值被挖掘出来,且迅速得到了重视和普及[1]。
1 地被植物概况
1.1 地被植物定义及作用
地被植物是指植株低矮且株丛密集,能快速覆盖地面,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兼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高度在1 m左右及以下的木本、草本、藤本植物[1]。地被植物因为容易栽植,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能对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成为了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地被植物的种类繁多,可在园林中应用的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也数不胜数。地被植物个体小、种类多、生长速度快,弥补了乔木生长缓慢、下层空隙大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可收到较好的观赏效果,减少人工养护所花费的精力。随着生态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地被植物越来越受到了园林界的重视。
1.2 地被植物研究动态
地被植物的研究工作已开展近50年,不少国内外学者意识到地被植物的重要性,着手研究其生长特性,如耐阴性、抗旱性、抗寒性等,同时注重引种和驯化,增加地被植物资源。近年来,国内在地被植物资源开发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地被石竹、连线草、蛇莓、过路黄等一些资源均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地被菊的研究较多,而且在北方园林中也得到了应用。辽宁省林业学校实验苗圃自1966年引进美国地被石竹,进行建植观赏草坪的栽培试验,从叶片质地、抗旱性、抗热性、抗寒性、抗病性、耐践踏、花色、绿期及与杂草竞争能力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认为地被石竹建植草坪成本低,后期管理粗放、适应性广泛,是优良的绿化品种。张艳敏4年的栽培试验表明,连线草具有占领地盘、减少杂草的优势,能起到减少地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等作用[3]。苏雪痕对杭州配置于槭树下的杜鹃进行耐阴性的研究,认为槭树叶浓密,而杜鹃的耐阴性并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好,配置时应注意。关于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原则,俞洋认为是要利用地被植物的高密度种植,“覆盖整个地表”使野草失去竞争能力[4]。
目前,对于地被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品种选择、景观设计和应用上,而关于南方地区高校的地被植物研究涉及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属重点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的实地调查,整理统计数据,对贵州师范大学的地被植物种类资源和设计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地被植物的推广应用提出建议,从而提高贵州师范大学校园的整体绿化水平和景观效果,为贵州地区高校合理种植地被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地点概况
贵州师范大学位于花溪大学城,四周交通便利,学校群山环绕,绿树成林,校园环境优美,植物景观丰富,四季有景,绿化率约49%,是贵阳绿化美化的先进单位。2015年3月—2018年9月对贵州师范大学种植的地被植物种类品种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外业实地调查、内业数据收集整理及照片拍摄的方法,对该地地被植物的设计和应用进行调查,包括其配置模式及植物的生态群落等方面。
3 调查方法
调查整个校园的地被覆盖物,调查路线从南入口开始,顺时针沿主要道路行进。调查区域涵盖所有主要校园道路、二级道路、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池畔、山坡绿化,校园内的点、线和表面均得到有效覆盖。调查内容包括地被植物品种、应用形式和生长情况,记录其基本信息、物种生长状况,拍摄一些主要的照片。
4 结果和分析
4.1 地被植物种类
经过3年的实地调查统计,按照地被植物的性质类型,将校园内的地被植物进行归纳,其中包括一二年生花卉(占1.5%)、多年生宿根花卉(占5.5%)、攀援地被植物(占3.8%)、灌木类地被植物(占87%)、水生类地被植物(占2.17%)5类(表1)。
据调查显示,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地被绿化植物中灌木类地被植物占比较大。矮生灌木类地被在园林植物中是一个很大的类群,其中植株低矮、枝条开展、茎叶茂盛、匍匐性强、覆盖效果好的种类、变种、品种是组成植物群落下层不可缺少的类型,作为地被有其它地被植物所不及的优点:矮生灌木生长期长,不用年年更新,管理也比草本植物粗放,移植、调整方便,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修剪进行矮化定向培育,一般均具有木本植物的骨架,形成群落比较稳定。校园内灌木地被主要以栀子花、八仙花、金边大叶黄杨、红花檵木、山茶等为主(图1)。
表1 贵州师范大学主要地被植物资源
同时,校园内对于多年生宿根花卉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增加,原来只有草坪覆盖的地区,现在大多被宿根花卉的组合所代替,有些则是由草坪结合宿根花卉来共同营造校园景观。多年生宿根花卉一年种植,多年观赏,花卉种类繁多,色彩极其丰富。此外,宿根花卉比一二年生花卉有着更强的生命力,而且节水、抗旱、省工、易管理,合理搭配的品种完全可以达到“三季有花”的目标。宿根花卉的运用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现代理念。对于营造校园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内运用较多的宿根花卉主要有萱草、马鞭草、吉祥草、车轴草等(图2)。
图1 贵州师范大学主要开花灌木
图2 贵州师范大学主要多年生花卉
4.2 地被植物配置特点
4.2.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因各个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地被植物所适宜的立地环境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地被植物配置中也需遵循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这就要求在选择地被植物时,需要明确周边的种植立地条件,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充分了解地被植物的各方面生长习性的基础上,遵循园林艺术的规律,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应用。贵州师范大学夏季雨水天气较多,土层较薄,易被雨水冲刷,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且固土性较强的乡土植物,能有效保持水土。同时,也可以结合栽植引种驯化过且外型美观的植物,这样既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也能满足广大师生视觉上的美感。2015年,学校的大片林下景观均为草坪或是裸露的土壤,严重影响了全校的景观效果。后经改良,运用了大量的本地植物结合一些外来品种,学校的地被景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面积裸露的土壤已很难看见。
4.2.2性质与功能的合理配置
在地被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形式上,除因地制宜外,还需要考虑其服务对象的功能性。校园在主要休息区、生活区栽植大量喜光、色泽鲜亮、耐践踏的地被植物,形成多形式的活动空间。在学校大门处的地被植物,主要选择植株低矮,景观效果好的灌木地被来进行装点,色彩对比鲜明,有极强吸睛效果,但以不遮挡入口为宜。在停车场通道和建筑物两旁,校园里主要选择耐阴性较好的地被,如八角金盘,长势良好,对环境美化作用较强。校园道路两侧人流量较大,除配置有一些草本花卉外,主要选择吸烟除尘较强的植物来吸附灰尘,从而减轻尘土飞扬的情况。校园里面山体较多,部分山体裸露,主要通过栽植爬山虎和常春油麻藤来进行攀附遮挡,油麻藤攀附和生长能力较强,成景效果快。
4.2.3植物季相景观营造
植物景观随时间变化而产生更替是植物配置的要点之一。植物个体或群落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给人强烈的季相美感受。在贵州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植物的季相景观营造也比较丰富。春天百花齐放,多年生宿根花卉竞相争芳,给大地装点上五颜六色的彩衣,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夏季时校园绿树成荫,于此时开花的地被植物为校园增添花色,阵阵清香,正好相得益彰。秋季树叶变色,季相变化在此时最为明显。校园内的地被开花植物主要以葱兰和菊科植物为主,部分灌木地被植物呈变叶状态,交相辉映。冬季宿根花卉大多枯败,部分常绿灌木地被减轻了校园景观的萧条,但因为缺少花的装点,校园缺乏生机景观。总体来说,基本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4.2.4满足园林造景的艺术性
设置参数初始值,包括种群规模ps、遗传算法最大容忍停滞代数G1、模拟退火操作Markov链长度LM等,并令当前代数ge等各计数器的初始值为0。
园林地被植物在布局上不仅要满足功能性,而且需要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因此,如何合理地对地被植物进行搭配,符合园林美的规律也是需要考虑的[5]。在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前的花坛,运用修剪过的灌木地被来凸显校园的文化氛围,四周种上一些多年生的草本花卉,整体吸人眼球。在教学楼周边种上栀子,开花时节,教室一片香气袭人,嗅觉上的美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大门及道路两旁,通过整齐排列的地被植物,给人一种美观、大方的感觉。通过这些地被植物的应用,让校园植物的景观层次更加丰富,校园的环境也越发优美宜人。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问题
5.1.1地被植物物种单一,缺乏植物功能性运用的指导原则
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内的景观设计未进行总体规划,绿化后于建筑,仅作为一种陪衬物,而且地被植物并未受到重视,种类较少且以绿色为主。校园的各大功能分区中除大门入口处外都没有根据各区的特点来进行分类种植,缺乏明确的区域景观主题,总体上来说缺乏一定的识别特征。
5.1.2地被植物应用方式不充分,植物群落景观单调,缺乏生态性
贵州师范大学对于灌木类地被应用较多,忽视了草本类植物的搭配应用。基本的配置模式为底下草坪、中间灌木、上层乔木。有些则是下层灌木、上层乔木,造成了植物群落景观单调,空间层次不足,生态群落的稳定性较差。部分地方为满足功能的要求,大片铺设草坪,缺少地被植物景观的配置,降低了校园的绿量。学校的护坡植物基本上以长春油麻藤为主,攀援地被过于单调,景观效果缺少变化。近年来,在专业老师的带动下,学校开始开展了一些花镜的营造工作,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配置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距离达到景观的规划效果来说还任重而道远。
5.1.3地被植物分布不均,生长缺乏管理
校园内的地被植物呈现分布不均的情况,部分地段地被植物生长良好,景观效果优良。有些地段则没有地被植物覆盖,或者长势较差。校园空旷地段多为大面积草坪,上面野草丛生。草坪的使用寿命很短,环境适应性较差,克服这些困难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管理费用。开挖的水池地被植物只有睡莲零星分布,水生植物的运用品种量少质差。近两年来学校已经开始在草坪上种车轴草、波斯菊等地被植物来改善景观环境,增加了宿根花卉的使用来美化校园环境。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总体地被植物的分布还是不平衡,差异较大,养护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5.2 改进建议
根据校园各功能分区来指导植物的配置,以突出校园地域文化为主体,严格划分和选用不同分区的植物物种。在选择地被植物造景时,必须了解该地的环境因子,然后选择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地被植物,根据选用的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速度与长成后可达到的覆盖面积与乔、灌、草合理搭配,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构成和谐、稳定、长期共存的植物群落,使其景观更具生态性。在林下空间,为避免形成空地或秃斑景观,则需选择耐阴性较高的植物,如山麦冬、沿阶草、蕨类植物,其比草坪更容易成活,且蕨类植物在冬季也不会丧失观赏价值。在光线较好的区域,如公共活动区域,可选择颜色鲜艳的开花地被植物,如一串红、鸡冠花、佛甲草等;在岩石上可以通过虎耳草、络石和蕨类植物营造岩生地被植物景观;在水池边,可以栽植一些旱伞草、水葱等,在水体中间构筑花坛或树池时,要选择一些耐湿的地被植物种类,如肾厥、花叶芦竹、千屈菜、花叶杞柳、鸢尾等。丰富植物的立面空间层次,增强其生态稳定性[6]。
5.2.2丰富植物的群落层次和季相变化
丰富的植物群落能保证景观的长效性,节约管理成本。地被植物作为校园绿化的最底层,是为更好地突出上层乔木、灌木的植物特征,通过与上层植被的合理、协调搭配,使整体群落层次分明。在较高的常绿乔木绿地处,可选择较高的观花地被植物,如玉簪、萱草等,能增强林相,拓宽景深,形成明显的分层结构。在灌木堆积较多的地块,可以片植较低矮的地被植物,如三叶草、紫花地丁等。乔、灌木品种较稀少时,可以选择从植、片植宿根花卉或一二年生花卉来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植物群落,如矮牵牛、石竹、瓜叶菊、四季秋海棠等。学校秋季的开花花卉较少,应适当引种一些菊科的植物,菊科植物在秋季正值盛花期,花色繁多,可以弥补景观效果的不足。
5.2.3加强地被植物的调整、病虫害防治和后期养护
地被植物的栽培期较长,其生长效果可能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不同,为达到设计的观赏、覆盖效果,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病虫害防治和管理。调整即对那些种植结构和分布格局单一或分散的植物进行一定比例的适当搭配,调节其稠密程度,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需要。
园林地被植物面积较大,病虫害防治总体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同时需要加强对校园植物病虫害的监控预警力度,分析病虫害类型及影响范围,及时地采取应对植物病虫害的措施[7]。对于病虫害措施要尽量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法则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园林植物后期的有效管理也有利于减少植物病虫害。贵州位于西南地区,极端天气以暴雨为主,进行地被植物栽种时要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和有效的施肥体系,雨水来临时尽快排走,以免地被植物根系被大面积淹盖,造成大面积死亡。同时清除土壤基质中残留的可能引发病虫害的虫卵和杂草,対极易产生的病虫害,如立枯病、灰霉病、蚜虫、红蜘蛛等[8],及时地对源头进行治理,以免加大后期管护工作量和资金投入。
地被植物的养护相比起草坪来说简单得多,需要保持足够的养分供给植物生长,定期给一个稠密的、竞争的植物群落施肥是必要的,通常做法是与叶营养的供给一起考虑,定时除草,地被植物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势头。所以,要取得好的地被景观效果,就必须要合理地调节和改变植被的分布格局、组成与结构,定期对植物进行养护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植物才能不断地朝着功能与景观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方向发展。
6 结语
地被植物作为园林绿化中的重要材料,在校园景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保持水土、分隔空间、屏障视线、节约资源,应增加校园植物多样性,维护校园景观的生态稳定性。地被植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造景资源,在未来也会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各高校在借鉴配置时,都需要结合自身地理环境、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等因素,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和适当设计,并进行相应的病虫害防治、管理和养护,从而达到美化校园,提高校园的景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充分展现地被植物的价值,创造出最优的地被植物群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