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地区板栗提质增效技术措施研究

2020-03-22杨伟志秦秀兰高俊峰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1期
关键词:板栗树低产板栗

杨伟志,秦秀兰,甘 雨,高俊峰

(昆明市林业技能开发站,云南 昆明 650032)

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为壳斗科(Fagaceae)栗属(Castanea)植物,落叶乔木,喜光,营养丰富,果实中含糖、脂、蛋白质以及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同时,板栗也是我国主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之一,一年种植,百年受益,被老百姓称为“铁杆庄稼”[1],开发利用价值极高。板栗在我国有2500多年的栽种历史,栽种范围极为广泛,主要产区为河北、北京、河南、安徽、湖北、贵州、云南等地[2]。昆明大多数县区适宜种植板栗,板栗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经过调研,昆明地区板栗的栽培面积为4万多hm2,但平均产量不足 1 800 kg/ hm2,平均价格不到5元/kg。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栗农的生产积极性。

针对昆明地区板栗生产现状,笔者分析总结板栗低产原因,探索提质增效技术措施,建立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示范园,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改变当前板栗低产低效局面。通过2年的改造和技术措施应用,获得了丰产的效果。另外,本研究在探索总结板栗提质增效技术措施的同时,设置实验探索不同提质增效措施对板栗丰产的重要程度,旨在为栗农在生产实际中改造板栗低产林、进行板栗丰产栽培提供参考,为昆明市板栗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地设在昆明市宜良县北古城镇阿保村,面积为20 hm2,距离宜良县城30 km,交通便利,水利设施较齐全。该区域地势东北高、南低,海拔 1 690~1 730 m,土壤为山地红壤,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性气候,冬季干旱少雨,夏季温湿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6.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5~10℃,最低气温-6℃;最高气温为7月,最高气温35.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03.8 mm,多年平均蒸发量 2 123.2 mm,相对湿度75%。雨季集中在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6%,干湿分明,降水集中。全年多为西南风,间有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2.4 m/s,最大风速19 m/s。平均初霜期在11月30日,终霜期在3月18日,平均无霜期为257 d,全年日照 2 190 h。

研究地包括两个小班(如图1所示),1号小班地理坐标24°59′20″N,103°16′2″ E。板栗品种主要为宜良本地品种“基地6号”、“基地7号”、“基地8号”以及九家种。板栗树龄集中分布为20 a和2 a两个阶段。20 a的板栗树高约为7~8 m,株行距3 m×3 m;2 a的板栗树高约为1.3 m,株行距为4 m×5 m。园区板栗树以实生种植为主,管理松散,多年未进行树体修剪,树形杂乱;栗实象甲、云斑天牛、白生盘蚧、栗瘿蜂等病虫危害严重。2号小班地理坐标24°59′33″N,103°16′14″ E;板栗品种主要为燕山早丰(3113)、宜良本地品种“大软枝”、“小软枝”;板栗树龄为7~9 a,平均树高2.5 m,株行距3 m×4 m,园区管理较规范,树形较好;栗实象甲、云斑天牛、白生盘蚧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图1 研究地位置

2 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地板栗低产的原因主要有:在种植后未能及时进行整形修剪;缺乏土壤翻耕、施肥、灌水等栽培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不当;栽植初期造林密度过大[3];板栗品种多为本地老品种,市场竞争力不足等。根据宜良县阿保村板栗种植情况,确定研究区板栗低产林提质增效措施为整形修剪、加强土肥水管理、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改良品种,并设计实验测定不同提质增效措施对板栗丰产的重要程度,同时通过病虫害发生率测定、产量测定和品质测定表现提质增效效果。

2.1 果径增长量测定

果径增长量测定主要是为测定不同提质增效措施的重要程度。实验方法:在研究区选择25株品种相同、长势相近的板栗树,其中5株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提质增效措施,其中15株每5株为一组作为实验组,分别只进行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最后5株为示范组进行全部提质增效措施。由于不同品种板栗果实大小及形状差异较大,故不进行品种改良果径增长量测定。

测量方法为每株板栗树选择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固定一粒板栗果实做好标记,分别于6月1日和7月1日对其果径进行测量。最后将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示范组的果径数据汇总,分析得出各组初始果径数据以及果径增长量。对比得出不同提质增效措施对板栗丰产的重要程度。

2.2 病虫害发生率测定

为求证本研究中病虫害防治的成效,研究小组开展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对比实验。实验方法:板栗果实成熟期,拾取研究区内进行空白对照试验的板栗果实300粒,拾取进行全技术措施的板栗果实300粒;与此同时,在宜良县(非研究区)、寻甸县、呈贡区等地随机购买上市板栗 2 000 粒,分类,做好标记后放置在实验室内,进行栗实象甲幼虫生虫实验。每隔1天观察全部 2 600 粒板栗果实的生虫情况,统计、对比分析研究区空白、研究区全技术以及其他地区板栗病虫害发生情况。

2.3 产量测定

本研究自2017年开始,期间针对宜良县阿保村1、2号小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整形修剪、加强土肥水管理、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改良品种等提质增效措施,并分别于2017年8月20日和2018年8月20日进行了产量测定。产量测定公式[5]为:

传统假肢矫形器制作技术是一种典型的手工制作技术,制作过程包括取模、修模、成型加工等步骤,3D打印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肢体或残肢的数据,再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设计修改,最后通过设备打印。两种制作方法比较见表1。

2.4 品质测定

在果实采收时,对研究区内的板栗进行感官检验[6]。测定指标有每千克坚果数量、整齐度、缺陷容许度。参照板栗质量标准[6]测定研究区板栗的感官指标等级。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径增长情况

在2018年6月和7月分别测量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和全技术示范组的果径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结果显示,6月平均果径、平均果径增长量以及平均果径增长率三项数据均为全技术示范组>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全技术示范组平均果径增长率为40.68%,而空白对照组仅为21.29%。可以看出,提质增效技术措施是板栗低产林丰产的必要措施。

在三个实验组中,6月平均果径、平均果径增长量以及平均果径增长率三项数据均为整形修剪组>病虫害防治组>土肥水管理组,其中整形修剪组平均果径增长率为34.66%,病虫害防治组为27.68%,土肥水管理组为26.30%,表明对于板栗低产林丰产的重要程度排序为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

表1 不同提质增效措施板栗果径数据对比

3.2 病虫害发生情况

经过1个月的观察,板栗果实生虫情况(见表2)显示,研究区内经过病虫害防治的板栗平均生虫率为3%,作为空白对照,研究区内未经过病虫害防治的板栗生虫率为6%,宜良县非研究区的板栗生虫率为10%。可以看出,研究区内的板栗生虫率<非研究区内的板栗,而研究区内进行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的板栗生虫率<未经病虫害防治的板栗。

表2 板栗果实生虫数据

将阿保村系列板栗与其他板栗进行生虫率对比,阿保村系列平均生虫率为4.33%,其他系列平均生虫率为21%,部分地区板栗果实生虫率甚至超过50%。可以看出,阿保村板栗整体生虫率要远低于市场购得板栗。

根据2018年板栗交易市场行情,生虫率<5%的板栗收购价为10~12元/kg,6% <生虫率<10%的板栗收购价为8~10元/kg,11% <生虫率<20%的板栗收购价为5~8元/kg,生虫率>21%板栗收购价为为3~5元/kg,价格差距明显,表明进行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是板栗增收的关键,也证实了本研究中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效果显著。

3.3 产量情况

经过产量测定,2017年研究区板栗平均产量为 3 894.73 kg/hm2,2018年研究区板栗平均产量为 4 718.32 kg/hm2,相比2016年研究区板栗平均产量 2 970 kg/hm2,板栗产量逐年增长,2017年较2016年增长31.14%,2018年较2017年增长21.15%,2018年较2016年增长了58.87%,是改造前的1.59倍,增长趋势明显(图2)。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板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7],研究区板栗产量均达到了西南栽培区(板栗)一级栗园标准[7]。

图2 2016至2018年研究区板栗产量

3.4 品种改良情况

对研究区实生移植苗、低产品种板栗树以及移栽未成活苗萌发植株进行高接换种,成活后新梢抽生较快,第2年即可挂果。经过测量(参照板栗质量标准[6]),示范园内上市的炒食型板栗,尺寸为2.2~2.4 cm的为110颗/kg,尺寸为2.0~2.2 cm的为146颗/kg,每千克坚果数量、整齐度、缺陷容许度分别达到板栗质量标准炒食型特级和1级标准;示范园内上市的菜用型板栗,尺寸为2.4~2.6 cm的为89颗/kg,每千克坚果数量、整齐度、缺陷容许度达到板栗质量标准[6]菜用型1级标准。

此外,本研究在昆明市富民县罗免基地进行了板栗良种收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整理出适合昆明地区栽植的优良板栗品种有云良、云富、易门2号、易门3号、红光、处暑红、燕山早丰(3113)等。

4 结论与讨论

4.1 昆明地区板栗低产原因

板栗低产林在昆明地区普遍存在,主要原因一是林农对板栗生长和丰产缺乏科学的认识,往往进行粗放管理甚至是不管理[8],导致板栗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二是缺乏针对性的防治方法,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差;三是板栗品种多为本地老品种,抵御病虫害能力较弱,产量较低,口感特性不适应市场需求。

4.2 板栗提质增效技术措施

板栗低产林改造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经研究,板栗低产林提质增效技术措施对板栗丰产的重要程度排序为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

4.2.1整形修剪

冬季是板栗修剪的主要时期,冬季修剪侧重培养丰产的树体结构,调节生长与结实的矛盾,短截壮枝,疏除过密枝、交叉枝、细弱枝和病虫枝,回缩营养枝,培养结果枝组,更新预备枝。夏季修剪是在冬季修剪的基础上,在生长季节进行的辅助修剪,主要进行摘心、抹芽、除雄和疏枝等。每年冬季12月上旬进行冬剪,5月下旬进行夏剪。

4.2.2土肥水管理

秋季采果后,结合土壤深翻进行早施有机肥料,施肥量为5 kg/株。4月追施高氮复合肥2 kg/株,花后果实膨大初期进行叶面施肥。冬季对板栗园进行全园翻耕,在耕翻的过程中及时清除巨角多鳃金龟幼虫等病虫害及杂草。在开春树体发芽前和果实迅速增长期分别进行灌水,以保证板栗树体所需水分。

4.2.3病虫害防治

虽然在板栗栽培中林农很重视病虫害预防和治理,但是却未能在时间节点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导致防治效果差。本次针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开展了防治研究,其中防治栗实象甲要把握好三个关键时间点:一是在授粉结束后(5月中旬),二是在栗实半径约3~5cm左右或栗实在鸡蛋大小时(6月上旬)、三是在栗苞成型时(7月上旬),各喷1次0.5%百菌净,及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3 000~4 000 倍液进行喷雾。同时,在冬季结合土壤深翻消灭幼虫。防治云斑天牛要及时清理虫孔,冬季做好树干涂白工作;防治巨角多鳃金龟要把握好入冬前和授粉挂果期的施药时间,在冬季结合土壤翻耕消灭幼虫;防治白生盘蚧要在其羽化期进行施药,在冬季落叶后刮除病斑、虫卵和蚧壳;防治板栗溃疡病要在冬季落叶后刮除病部,烧毁子实体,并涂抹杀菌剂。

4.2.4品种改良

立春后一个月内,对移栽未成活苗萌发植株、实生移植苗或低产品种板栗树进行改接换头改造。用劈接、切接或者插皮接方式,接后做好除砧芽、解除绑缚物、立杆。来年4月,对嫁接未成活的板栗植株用插皮接补接。

4.3 提质增效后成果

对宜良阿保村板栗低产林进行改造后,2018年板栗园产量达 4 718.32 kg/hm2,是改造前的1.59倍,增长趋势明显,平均收入为 37 746.59元/hm2,在直接给林农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昆明市板栗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板栗提质增效技术对推进昆明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及打赢脱贫攻坚战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板栗树低产板栗
又闻板栗香
我们捡起板栗时
打板栗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板栗树下打坑集水技术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鸡足山的板栗树
吃个板栗不容易
晚秋黄梨低产果园改造技术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