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科技扶贫成效与未来展望
2020-03-22
柞水县大棚种植的灵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陕西省科技扶贫工作结合陕西省实际,以科技为引领,把提高贫困地区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目标任务,把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作为主要途径,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依靠科技人才开展智力扶贫等措施,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陕西贫困地区总体情况
陕西贫困地区地理条件差,贫困比例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1年起陕西农村贫困监测县数量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个,片区县43个(涉及三个国家连片特困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交叉重合后共56个县(区),占全省县(区)数的一半以上,贫困比例较高,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继2017年年底延长县等4个县(区)和2018年年底周至县等23个县退出之后,2019年年底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陕西所有贫困县(区)首次实现“见底清零”。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陕西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将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佳县千亩有机红枣示范基地的枣树长势喜人
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扶贫责任,精准施策扶持到户。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重点实施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金融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加快推进水利扶贫、科技扶贫、广电扶贫等。坚持民生兜底,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使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在科技领域, 陕西省科技扶贫工作结合实际,以科技为引领,把提高贫困地区创新创业能力作为目标任务,把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作为主要途径,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依靠科技人才开展智力扶贫等措施,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陕西省科技扶贫主要工作成效
柞水县农户大棚内的黑木耳菌棒
统筹部署科技项目,支撑产业脱贫。陕西省结合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特点实际,部署科技项目,支撑产业扶贫。十八大以来,陕西省省级财政科技计划投入国定贫困地区资金共45622万元,安排项目1719项。同时,设立了省级科技扶贫计划专项。每年安排400万-600万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积极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围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共安排经费10030万元,重点支持定点帮扶县柞水、佳县、紫阳县在木耳、红枣、富硒等特色产业方面开展技术成果示范和应用,脱贫成效显著。聚焦深度贫困县(区)启动了科技扶贫项目绿色通道。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前提下,简化程序,及时受理,单独评审,快速立项,共支持绿色通道项目4批、118项,投入科技扶贫资金2480万元。实施区域创新能力引导计划,按照“一市一策”凝练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部署重点产业创新链149个、创新点1286个,有效解决了一批制约陕西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构建县域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载体、聚合创新要素,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贫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培育县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建立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旬阳等4个省级高新区,并推动汉中、商洛高新区以升促建国家高新区。11个深度贫困县共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11家。建成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3个,基本覆盖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了123家省级“星创天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认定的7个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以“一县N高校,一县N院所”工作机制,引导县域外优势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组建的茶叶、羊、甘薯、柑橘等1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业领域),开展了全产业链技术协同创新,探索联盟内部设立“专利池”,推动了成果在联盟成员间的共享共用。建设31个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陕西省药用植物资源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
陕西省全面启动了“反向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推动西安富集的科技资源向市县辐射转化,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的联动发展。2020年将反向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中,搭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健全工作网络,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支持建设了韩城、山阳、柞水、紫阳、汉阴、城固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加速县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启动实施了科技示范镇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创建工作,首批认定省级科技示范镇9家、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6家。这些科技创新平台集成转化新成果、推广新技术、运用新模式,引导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实施人才计划,开展智力扶贫。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组织优势,突出“志智”双扶,发挥科技力量和作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启动了“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行动专项,共选派1900名科技人员到1900个农民合作社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实施了“三区”科技人才帮扶计划,支持选派经费13604万元,从市级以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累计选派优秀科技人员6802人次,与受援单位和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产实践技术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柞水县木耳小镇示范基地的大棚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出台《陕西省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又陕西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细则》《陕西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等文件,科技特派员制度政策体系趋于完善。全省各级科技特派员达5625人,在全国率先完成科技特派员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实现科技特派员3826人在全省5842个贫困村的挂牌服务。认定278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按全产业链模式组建18个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为贫困县产业提升和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与管理系统和手机APP上线运行。推行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券,向在基层开展科技扶贫、科技培训等公益性服务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发放,科技特派员可以凭劵兑换服务补贴。在科技特派员的带领下,引导和培育了陕北白绒山羊、苹果、红枣,陕南富硒食品、茶叶等区域优势产业。
开展科技扶贫培训。组织各市科技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实施科技扶贫培训工作,围绕科技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等内容,培训农民逾10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骨干和乡土人才。
统筹科技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在科技部主导下,推进“部省市县科技部门四级联动”科技精准扶贫,省科技厅先后选派8名机关干部在佳县、柞水县和紫阳县挂职或驻村扶贫。在扶贫团的推动下,促成佳县、柞水、紫阳3个扶贫县人民医院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围绕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加大定点帮扶县及科技扶贫计划专项支持力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柞水、佳县、紫阳县发展中药材、木耳、红枣、富硒农产品等产业。佳县建成千亩有机红枣示范基地,实现了红枣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成为红枣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柞水县依托吉林农大李玉院士团队实现木耳产业全链条闭环式发展。紫阳县充分挖掘利用硒资源,建设了富硒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出50多种富硒产品,推进富硒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利用苏陕协作机制,推动科技扶贫。两省科技厅密切协作,在江苏举办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班”,学习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思路。借助杨凌农高会,举办“苏陕科技扶贫协作项目对接会”,为两地200多家企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江苏长三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猕猴桃产业化联合体,引进江苏创业基金投资陕西猕猴桃产业链建设,推动了猕猴桃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通过统筹资源、聚焦产业,推动特色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科技扶贫主要经验做法
提高政治站位,确立科技扶贫工作目标。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和指导工作,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坚持扶贫工作与科技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瞄准贫困地区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统筹科技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健全完善科技扶贫组织机构。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处室为成员的扶贫组织领导小组。形成了牵头处室负责,相关处室配合的工作格局。全厅动员,全员参与,每位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提出并落实支持扶贫举措,每个处室都有扶贫任务,推动全系统投入科技扶贫主战场。持续推动科技扶贫联动机制建设,由部、省、市、县四级科技管理部门抽调干部组成陕西省科技扶贫团,统一步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构建完善科技扶贫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印发了《陕西省“十三五”科技扶贫规划》《陕西省科技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行动计划》《2018年科技扶贫十项行动》及实施科技扶贫攻坚八大行动计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扶贫政策体系。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建设试点”工作。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工程,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实现追赶超越,破解科技创新支撑不足的重要举措。2019年,启动实施科技示范镇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创建工作,制定了《陕西省科技示范镇创建管理办法》《陕西省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创建管理办法》,引导和支持科技示范镇、村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这些文件的出台,既是制度创新的成果,又为科技扶贫及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集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及社会化农技服务优势资源,建立了产学研协同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技物结合的“大荔模式”,以试验示范站为载体的“大学模式”,以星创天地为载体的“大众模式”,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引领地方主导产业创新发展的“院所模式”的“三大一院”模式全面形成。增强了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功能,壮大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力量,基本构建起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陕西省科技扶贫未来展望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收官年,陕西省的科技扶贫工作通过巩固提升成果、抓好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补齐各项短板、完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陕西省科技扶贫工作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创新载体的集聚优势,把用好创新载体作为关键发力点。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着眼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持续推动现有扶贫产业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贫困村全覆盖成效,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积极构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