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肉鸡沙门氏菌感染病例的诊疗分析
2020-03-22罗毅峰王文范方程董伟
罗毅峰,王文,范方程,董伟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沙门氏菌属于重要的人畜共患性病原,每年有数千万人因感染沙门氏菌而腹泻,消费者主要因食用受沙门氏菌污染畜禽肉制品而感染该病[1]。禽沙门氏菌具有多个血清型,但我国报道较为频繁的血清型主要为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2-3]。禽沙门氏菌对所有年龄段的鸡均易感,且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季节较为常见[3]。禽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为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其中水平传播主要包括家禽之间相互接触,家禽接触被该禽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水、粪便、甚至是老鼠和蚊等也可感染该病;而垂直传播则主要为带病母鸡产蛋孵化的雏鸡会感染该病[4-5]。
近年来,随着湖南省养禽业不断发展,禽沙门氏菌病出现也较为频繁,给养殖企业(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为提高广大家禽养殖人员对禽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意识,本文通过对一例肉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介绍,以促进当地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1 鸡场发病情况
湖南岳阳某规模化养殖场饲养肉鸡2万只,其品种为白羽肉鸡。2019年12月初,该场连续几日均有大批肉鸡死亡,该场兽医自行使用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效果,且鸡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升高。其后,养殖场负责人将病鸡和濒临死亡病鸡带至我处进行诊断。
2 临床症状
据养殖场负责人描述该养殖场病鸡临床症状,发病发病鸡群羽毛杂乱、神情呆滞、嗜睡、排黄绿色粪便;部分病鸡头部朝地且采食量下降,鸡群发病率与死亡率随发病时间增加而不断提高。
3 病理变化
对送检的病鸡进行解剖,发现病鸡大脑中存在血斑;肝脏表面存在大量白色坏死点(如图1);肠系膜内有大量渗出物,十二指肠呈现弥散性出血(如图2),但腺胃和肌胃均未发现明显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及鉴定
在超净工作台取病鸡病变肝脏组织,用灭菌接种环蘸取少量深处组织液在普通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分区划线,于37℃环境培养18h,其后观察到培养基表面有单一无色透明且表面光滑的菌落出现;应用革兰氏染色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染色鉴定,发现其形态学特征疑似沙门氏菌;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落核酸,用PCR法对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最终发现其与Genbank中收录的肠炎沙门氏菌同源性最高。因此,可将该分离菌鉴定为肠炎沙门氏菌。
4.2 药敏实验
采用K-B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实验:将纯化菌株接种至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在37℃摇菌扩增8h,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液稀释至0.5麦氏标准浓度。其后用灭菌棉签将稀释菌液均匀涂抹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待菌液稍干燥后将药敏纸片按梅花形贴在表面,将其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18h,最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但对头孢类和沙星类抗生素较为敏感(见表1)。
表1 药敏试验结果
5 诊断与治疗
结合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该病诊断为胃禽肠炎沙门氏菌病,且无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基于此诊断结果,笔者建议该养殖场进行全面清扫消毒,对病鸡、死鸡及时清除,保持环境干燥、通风;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环丙沙星,每日1次,连用3天。1周后,鸡群逐渐稳定,无病发性鸡群死亡。
6 讨论
禽沙门氏菌在我国养禽业较为常见,该类病原在养鸡场广泛存在,但较少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而本文中鸡群发病主要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且引发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养殖场大量使用抗生素用于疫病防控,导致环境中出现耐药细菌几率增大,导致常用的抗生素对该类高耐药菌株杀灭效果较差,而鸡场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可导致鸡群免疫力下降,继而导致疫病多发。因此,对于此类细菌病的治疗而言,可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致病性病原进行确诊,其后再进行对症治疗,继而减少经济损失的出现。但该类疫病的防控主要依靠提高养殖场卫生管理水平,并及时监测场内细菌耐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