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相寻岂有穷,早梅唤醒醉眠翁

2020-03-20温艺晗彭瑞敏

教育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龙舟襄阳足球

温艺晗 彭瑞敏

从汉江之滨起航,在岘山之麓成长,在刘汉青校长的带领下,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坚守“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的校训精神,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不懈躬耕,用行动唤醒迷茫学子,引领他们走向自信人生。

唤醒:立德铸魂天下计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急不得。揠苗助长不仅不能让生命加速成长,反而会让生命提前凋零。”刘汉青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求桃李相报,只管施肥浇水。在刘汉青的眼里,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就是唤醒,唤醒做教育的人,唤醒老师,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身边装睡的人,唤醒懵懵懂懂的人,唤醒还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唤醒已经在前进路上的人,指引他们怎样走得更轻松……

立德树人,重在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刘汉青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当教师,他教的最多的是让其他教师深感头疼的学生,他都能耐心施教;当中层干部,他积极干好各项工作,学校的每一个中层岗位,他都干过,且都有不俗的成绩;当校长,他在学校波澜起伏动荡中接过重担,平心应对,妥当处理。

一个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考入专科学校的底层大学生,何以成为公众瞩目的创新型、学者型、思想型教育人,何以凭借自身的奋斗与努力在社会立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上领导岗位,并用不俗的成就影响他人,赢得众人的认同和赞誉?

究其原因,刘汉青轻描淡写地表示,主要是因为他一直坚守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用行动立德,用成绩立言,用事实立功,在实干中立人。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的思考,然后将思考和实践结合,用实践检验。

刘汉青一直立志继承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和使命。他以一个探索者和践行者的姿态,守着一股清气,走在求知、实践、创新、创造的路上。

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有着求知、探索精神的刘汉青,把思想政治教育扎根于学校的精神土壤,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不动摇。为此,附中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始终用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实践,彰显着“四立”的校训精神,努力诠释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始终如一地沿着“扬长补短、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向着“非精英可成才”的方向前行。

自信:立功杏坛独自开

“扬长避短、错位竞争、特色发展,自信、信心、信仰,是我的信念和坚守,也是附中努力践行的教育实践。”刘汉青对记者总结道,“为有特长的孩子搭建平台扬长,为无特长的孩子搭建平台‘养长,用艺术和实践活动带动孩子全脑开发,以点带面盘活全局。”

附中近年秉承“扬长教育”核心理念,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并发展“最近发展区”,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龙舟教育是附中特色教育的一个生动尝试。刘汉青表示,附中的龙舟教育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龙舟文化是传统文化,龙舟项目也是国家提倡的大众体育项目,再加上附中不远处的古老护城河,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护城河的水不深,学生的安全有了保障,龙舟教育便在附中应运而生。在刘汉青的提议下,教育、体育部门及社会上的企业机构纷纷抛来橄榄枝,出资出力。

附中的龙舟特色教育在襄阳市首开先河,自2009年4月成立龙舟队以来,附中的龙舟特色教育创造了无数辉煌:襄阳市龙舟大赛六连冠、湖北省龙舟大赛12人制500米组亚军、全国京杭大运河龙舟邀请赛第13名、中国龙舟公开赛(宜昌站)200米第六名、中国龙舟公开赛(重庆站)200米第八名、中国龙舟公开赛(金堂站)第八名、厦门海峡两岸龙舟赛中学中专组第四名、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200米和500米第三名。一批又一批龙舟队员,通过这一项目,实现了大学梦。2018年,划艇项目为大学输送了7名人才。

“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只要投上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耀眼。因材施教,给学生最大的鼓励,田忌賽马,扬长避短,让其长处更强、特长更鲜明。”刘汉青这样解读他的“非精英观”。

作为全国第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附中积极探索校园足球教育教学规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成立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始终把校园足球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定期召开足球工作会议,各级各类比赛均有一位校领导带队,平时训练常有领导赴现场指导;以赛促练,每学期定期开展班级足球活动、年级足球活动和校级足球活动,各班组建足球队,择优组成年级足球队,再择优分别组成校级男子和女子足球队,开展足球课、班级和年级点球大战、绕杆射门比赛等活动,为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营造了良好氛围。

附中校园足球运动不仅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而且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取得了累累硕果:2015年获襄阳市首届中学生足球联赛初中女子组第二名,代表襄阳参加省青少年足球初中联赛,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6年,获湖北省校园足球联赛襄阳分区赛高中女子组第一名;2017年,获湖北省中学生校园足球锦标赛(随州赛区)高中女子组第一名,高中女足队员樊静雨通过选拔参加2017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黄石营区),获最佳阵容奖,并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小学足球队龚凯文、张君茹、陈欣颐等队员多次代表襄阳参加省级比赛并获佳绩;2018年,校足球队3名队员入选省运会阵容,冲刺决赛。

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校足球教师队伍也在快速成长。截至目前,附中5名专职体育教师参加了校园足球教练员(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1人参加了校园足球教练员省级培训,4人获D级教练员资格,教师雒源受聘成为襄阳市校园足球精英教练组成员,卜长斌、何艳娜、张志农获“市优秀教练员”称号。

特色音乐教育放飞学生人生梦想。附中投资建造了标准化的音乐教学楼,购买专业教学用的钢琴、电钢琴等乐器,配备良好的视听设备,搭建专业演出礼堂和舞台。同时,附中广纳社会精英师资,不仅拥有优秀的专业教师,还大胆引进市音乐教育学会驻校办公。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主动承办“音乐节”“电视直播”“汇报演出”等大型高端音乐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音乐的律动中,一些学生上大学后,参演了影视作品,成就了自己的未来。

特色美术教育绘就学生人生蓝图。附中与大学专业教授合作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培训美术教师,每年安排美术教师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进修培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术系列活动,校内活动增兴趣,校外比赛强自信、增自豪。在鲜艳的色彩中,绘就学生五彩人生。

附中除了特色教育多,活动也多。“学校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把每个学生的优势显现出来,加以系统的训练、培养、养长、扬长,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刘汉青表示。

在实践教育思想的驱动下,刘汉青曾让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做学生会主席。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这位同学就是在各种活动中,凸显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事实证明,让他当主席是正确的,他当学生会主席的两年,是学校最红火的两年,是各种活动举办、学生管理最好的两年。”

附中让擅长写作的学生,参加作家班;爱好音乐的,多参加艺术活动;喜欢足球的,加入足球队;爱好演讲演说的,进行辩论赛……总之,把每位同学的特长都充分展现出来,鼓励冒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让学生拥有自信的人生。

引领:立言化文育新人

“诗情画意做教育,素心凡态办学校。”这是刘汉青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与刘汉青的对话过程中,记者随时可以感受到他博学善思的文化气度。熟知他的人,都被他的文化情怀所折服。由他带领的学校,充满了文化气息,生活和学习于其中的师生,日渐熏染,都有一股文化气息。

一篇小文:书写教坛耕耘的缕缕诗性,涵养其率性气质保持童心,不变初心,才会充满诗性。十余年的校长历练,始终没有磨灭刘汉青作为教师的纯真,这是其诗心的可贵。2016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当晚,刘汉青撰写了同题作文《青蛙和癞蛤蟆的格局》,并被报纸刊发,引发社会热议。

刘汉青说过,教师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农夫”,从事着有诗意的劳作——精心培育每一棵幼苗,静待每一朵花开,促使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于是,《诗情画意做教育》《空心的教师有诗性》等别具一格的文章,才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让人耳目一新。《前行在诗性教育的路上》是刘汉青的教育专著,三十万字饱含了他耕耘教坛三十余年的心血。翻看扉页的自序《追寻教育的诗性》,字字如珠玑,值得咀嚼玩味;翻阅书中的篇目,《如水做教师》等,篇篇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一首校歌:歌咏“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的守望精神,展现其求真气质。刘汉青亲自谱写校歌《守望》的歌词,撰写气势恢宏的《附中赋》,带领教师们用心体察,用情呵护,为师生创造和守护精神家园。

由刘汉青主编、集中体现附中特色文化的《精神守望》于2015年出版,成为全省“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中唯一一本由单一学校成书出版的书籍,开创了襄阳教育的先河。

一个成语:洞开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隧道,折射其儒雅气质。当课改由最初的呼声变为现实,如何引导教师适应课改需要?刘汉青首倡并亲自挂帅,带领团队畅游在研究性学习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大潮中,编纂出了一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适合学生的语文校本教材。刘汉青带领学校十几名语文教师,从2009年开始搜集与襄阳有关的成语。他们翻阅了大量资料,遇到拿不准的内容,或到市档案局、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查阅各类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或向当地文史专家请教,甚至进行实地考察。

2014年7月,《成语襄阳》正式出版,全书400页,共收录279个成语,每个成语后面都写有注释、出处、近义词、反义词、英语描述、背景故事等。“现在年轻人对襄阳本土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成语襄阳》蕴含的文化知识绝对有价值,值得推广普及。”教务主任郭劲松告诉记者。阅读《成语襄阳》已成为附中常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二学生毛宁说:“通过阅读《成语襄阳》,我们对襄阳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成语襄阳》是具有厚重地域文化色彩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记录的是襄阳2800多年的历史文化,蕴含的是治学严谨、敢为人先的人品,传播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一首散曲:描绘醉美的襄阳好风日,彰显其风雅气质。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诗歌赞美襄阳。刘汉青却另辟蹊径,套用元曲格律,创作了《曲吟襄阳好风日》。全书118首散曲,几乎囊括襄阳辖区所有历史文化和自然名胜。襄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曾海水曾赞赏《曲吟襄阳好风日》在押韵、对仗、平仄方面都很有讲究。这种用散曲的形式集中于某一个主题进行的创作,在襄阳也堪称第一。刘汉青创新形式的文学创作,字里行间流露的文艺才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引领着附中文学不断前行。

在刘汉青的文学引领下,青年教师乔兵在沉寂数年后,再次燃起文学创作的激情,成为有一定影响的青年作家;化学教师姜磊援藏期间,完成支教任务的同时,还写了丰富的援藏笔记,极大地提升了写作水平;美术教师刘诗苑的文笔让语文老师折服;信息技术教师肖甜甜每天编发的学校微信,成为全校最具人气媒体,让语文教师生出了危机感……一年一度的“五月诗会”是全校师生热盼的节日,在这个舞台上,师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主创作诗歌,同台竞技,展示才华,引来众多媒体关注。

善行:立人嘉言重躬行

一位校长因为扶贫而名扬全国,一所学校因為公益而蜚声全国,一批孩子因为资助而成为网红,一群教师因为善行而备受关注……刘汉青的“善行”故事正在上演“蝴蝶效应”。

附中是中国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2016至2017学年,附中有60名学生成为“授渔计划”资助对象,其中多名学生赴京参加“授渔计划”活动;2017至2018学年,该校200名学生接受了40余万元的“授渔计划”资助。

“办学校就是积德行善,就是一个人领着一群人走向幸福,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享受快乐。”谈及多年推动“授渔计划”在襄阳实践的原因,刘汉青说,从2010年接触“温暖工程”开始,附中启动了善行之举,直到今天。2013年,北京“授渔计划”诞生,附中一直跟随“授渔计划”的脚步,一路走来,从未停歇,而且“越走越有劲,越走越有激情,越走越有成就感”。

近年来,附中除保证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落地外,还通过“授渔计划”“春笋助学”等社会项目,帮助本校、学校对口扶贫村及邻村的贫困生解决上学期间的生活费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逐渐将这种爱植根于心,内化为向上向善的动力,并以善行义举感恩回馈爱心人:学生们将落叶精心制作成精美贺卡送给爱心人士;用手机拍摄视频,向爱心人士展示他们昂扬向上的力量;参与歌舞表演、书画义卖、倡议书朗诵,感谢并号召爱心人士关注贫困学生……

附中与“授渔计划”项目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刘汉青的坚持,项目才与附中结缘;因为附中,项目才在襄阳落地生根;因为附中的坚守,项目才扩展到偏远的高山教学点;因为附中的实践,项目第一次从职业教育扩展到普通教育;因为附中的努力,项目从学校扩展到全市,惠及襄阳所有市区县的贫困学生共两千多人,不仅为他们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还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不仅要让孩子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刘汉青说。“授渔计划”首先关注的是学生基本生活问题,确保学生不因贫辍学。“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必先扶智,治穷必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附中将进一步加强与“授渔计划”的密切合作,推动该项目在更多学校落地生根,造福更多的百姓,帮助广大贫困生实现上学梦,享受更好的教育,并影响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爱心助学,引领社会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氛围,引导未成年人阳光健康成长,弘扬社会正能量。此外,附中创建了“双师课堂”,用科技手段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19年,附中联合“授渔计划”继续扩大贫困学生资助覆盖面,同时重点推动襄阳市“双师课堂”建设,一方面解决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的问题,一方面让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北京、上海等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古人云:“道心长在常行善,肯心行善是人豪。”刘汉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一群又一群人,走向自信人生。“道心即善心,办学校就是积德;教书育人,就是行善。”刘汉青总结道。

猜你喜欢

龙舟襄阳足球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龙舟
观云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