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标签,特殊群体可以走得更远
2020-03-20孙雨萱
孙雨萱
十几年前,聋哑女大学生曾当街下跪,只为求得一次公平就业的机会。
十几年后,唐氏综合征患者能凭借基本沟通能力,在电商平台谋得客服工作。
自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特殊人群就业的理念不断优化,特殊人群就业的整体状况得到了改善。
但我国人口众多,特殊群体数量庞大,其就业仍有不少问题:就业空间狭窄,求职途径单一,失业比例偏高……
就业,无论对特殊群体还是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促进特殊人群就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充分发挥合力,提供政策支持,缓解社会偏见,促进求职公平。特殊群体也应树立信心,寻求身份认同。同时,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也为特殊群体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方向。
“从前残疾人就业难,现在也不容易。”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对比了自己毕业时和现在特殊群体的就业情况,觉得改善不大。“社会偏见是很多特殊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人们容易把目光聚焦在特殊群体的短处上,过分在意‘他不能做什么,而不去思考‘他能做什么。”在郑璇看来,特殊群体一而再、再而三求职遭挫,会打击他们的自信,使其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更加影响他们找工作的成功率。
特殊人群就业需要包容的职场氛围
自2016年开始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记录了每年持证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数据,公报显示,2017年和前一年相比,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总数增加了46万人,增长了5.13%,而持证残疾人总数增长率为5.73%。由此判断,近两年来,全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变化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残疾人就业的困难局面。
“特殊孩子自身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通常只能做一些易于操作的事情。”陕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党红妮告诉记者。她的学生毕业后有的在亲戚朋友开的店铺公司帮忙,有的在缝纫厂、汽修厂等工厂做流水工作,还有的在餐厅等服务性场合端盘子洗碗。“这种基础类工作不需要太费脑力,有时候给他们示范几次,他们能模仿得很好。比如你示范了摆盘子,下次他可以分毫不差地把盘子摆在同一个位置。他们做事比较刻板,但会很认真。”
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一直在为精神智力障碍群体提供艺术疗愈服务,基金会艺术中心的运营人员于丽(化名)接触过各种程度的特殊学生,发现特殊群体普遍缺乏工作观,有时候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没有做好就业的身心准备。“他们中残疾程度较重的一部分人对工作没有任何概念,对他们而言,工作可能只是多了一个可以待的地方,却不知道周一到周五、几点到几点是工作时间。很多工作礼仪和规范,他们就更不清楚了。”
“和特殊人群相处是一项慢艺术,他们接纳事情比较慢,所以工作时,需要周围人理解、帮助他们,营造一种包容性的环境。”党红妮说,特殊人群融入社会适应工作需要时间。郑璇对此也深表同意,她的学生大都是聋生,残疾程度较轻,但沟通受限,也需要在工作中搭建信息无障碍环境。
这要求公司在招收特殊员工时,做好前期预设和氛围营造,还要额外招一批特教教师或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可能只能培养特殊员工的就业理念,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很多公司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选择不招收特殊员工。这也是特殊人群求职中的一大挑战——不被接受。郑璇说:“工作后反复跳槽,是聋人在职场上的常见现象。如果多一些耐心的交流和平等的沟通,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常态工作环境下,特殊群体会遇到远超常人的问题,因此很多人选择待业在家,于丽对此很忧心。“对很多特殊学生来说,毕业就等于失业,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但一旦在家里待的時间过长,和外界联系少了,之前在学校学到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就可能慢慢退化,甚至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能力。”
去差异化促进特殊群体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归社会主流。近几年,为了缓解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特殊教育做了很多努力。
党红妮坚守在特殊教育一线十多年,更了解特殊教育对学生未来的重要意义。她强调,特殊学校应将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并重,发展特色,尽力让孩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最终融入社会。“我们在开设文化课和康复课的同时,也会开设一些兴趣小组,组织社会活动课和研学旅行。”
郑璇表示普通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也会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和培训课,与地方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举办专门面向特殊学生的招聘会。她还向记者介绍了在西方已成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职业康复。该学科提供职业服务,帮助残疾人获得并保持适当的职业、参与或重新参与社会生活,让残疾人“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融入主流社会。
国内在这方面的探索刚刚起步。越来越多的人还注意到,除了学校提供基础技能教育,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给他们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开展融合教育。
党红妮介绍了特殊学校最常使用的两种融合方式:一是带学生走出去,到合作基地参观写生,拓宽他们的视野面;二是邀请爱心人士或志愿者到校和学生互动,锻炼他们的沟通交往能力。还有些残疾程度较轻的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种方式的融合度更高,对老师的要求也会更高: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周围同学营造包容的班级环境。实际上,特殊人群有能力和健全人相处,身处正常的融合环境中,一直被别人关怀,心理上也会更容易接纳其他人和未来环境。
党红妮在普通学校教学时,曾教过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除了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她从不差异对待。“学校有什么集体活动或比赛,我都让他们参加,很多人会劝我说他们会影响班级成绩,但我觉得集体活动就要集体一起参加,没有人是不同的。”在她的引导下,班级从未发生过歧视现象,这让党红妮至今都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
外界的帮助只是辅助,特殊人群自身观念的改变,才是他们参加工作、融入社会的制胜法宝:接受自己,树立信心,以更加乐观积极的状态融入社会。周围人的包容和不差别对待,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特殊学生树立“自己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的自信观念。
郑璇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观念。她回忆说那时我国没有专业的特殊教育理念,也没有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父母只有一个想法:普通孩子能做到的,郑璇也应该能做到。这让她早早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我一直追求完美,总想做到最好。中国聋人罕有在高校任教者,但我很早就立志从事高等特殊教育,帮助像我一样的聋孩子,我也相信我可以做得很好。工作中,我没有请求过特殊照顾,无论多大的困难,都一力克服。”从教十多年,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工作,郑璇一样都没落下。
特殊人群就业未来在何方
郑璇很早就发现特殊群体的就业范围狭窄、途径单一,很多时候只是在模仿“成功人士的成功道路”。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她经常去聋校和学生交流,一位老师曾一脸自豪地向学生介绍她——考上武大的优秀聋人,并鼓励学生向她学习。这一幕至今令郑璇印象深刻,这些年她反复思考:“我的路真的能被其他聾人复制吗?难道只有考上名校,拿到好学位,到大学当老师,才算优秀吗?这样的鼓励会不会让孩子们更加自卑,更加看不到希望?”这样的问题是无解的,但她也得出了相对令自己满意的结论:在通向成功的过程中,道路可以有千万条。
诚然,特殊人群的就业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自身生理条件,但在社会观念逐渐开放、特殊教育逐渐完善的情况下,特殊人群的就业方向也将愈发多元。特殊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残联、学校,为下一代特殊群体贡献力量;可以加入公司、工厂,做传统型工作;可以选择在家,做自由职业;更可以自主创业,搏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党红妮的一位听障学生毕业后,在长距离传送带的接头安装上看到了商机,做起了安装传送带的生意。这名学生口语能力不错,又喜欢和人交流,在生意场上顺风顺水,再加上认真负责的态度,生意便一路做大,现在带着七八名聋哑员工一起跑工程,收入不菲。这名学生的经历,打破了很多人对特殊群体未来就业的既定印象。“程度较轻的特殊学生完全可以顺利融入社会,而且融入度还很高。”党红妮一脸自豪地说。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便利,也为相对封闭的特殊群体敞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增加与健全人圈子的交流。同时,电商平台的崛起,也为特殊群体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曾经有朋友建议党红妮让特殊学生从事电商客服,她对此了解不多,但直觉很适合特殊群体。“通过文字的形式与人沟通,对特殊孩子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就业方向。”
实际上,特殊人群成为电商客服并不是一个新概念,阿里巴巴云客服“特云”项目早已经开始招收特殊群体加入客服行列,很多特殊人群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创造社会价值。
于丽也向记者介绍了在他们基金会网店做客服的小龙,他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本来在基金会学习画画,喜欢和人聊天,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但一直没有工作。经过长期观察,基金会决定招收其为正式员工。为了将他培养成合格的客服,工作人员前期花了很长时间对他进行培训:没有关注手机消息的习惯,就一遍遍提醒他,让他适应;记不住流程,就要求他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开始也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回复慢、健忘等,但我们不会向客户透露他的身份,遇到投诉问题,也让他自己去向客户道歉,培养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常态工作环境中,被当作健全人对待,小龙成长得很快,沟通交流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客观地说,特殊群体的职业选择范围和健全人有不小的差距,但撕掉“特殊”的标签,认同自己的身份,特殊群体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开拓出不同的职业道路。“认清自我,找到身份认同,才能在良好心态的支持下融入社会。”郑璇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