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审视宅文化了
2020-03-20王钟的
王钟的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很多人度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时光。无论男女老幼,在自我隔离期间,不约而同地启动“宅家模式”。这种以往只有少数宅男、宅女热衷,且常常被舆论调侃的生活方式,第一次被主流大众集体遵循。
“宅”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指代那些待在家里与社会脱节的“御宅族”。宅文化伴随着动漫和单机电子游戏诞生,而互联网的普及,给宅文化赋予了更多新的元素。实际上,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产品也不断迎合着人们宅的愿望,吃饭有外卖送上门,购物有快递“次日达”,就连求职、租房等传统概念里必须在线下完成的场景,也不断简化程序,把更多环节放在线上完成。
但是,宅的内涵不应该停留在足不出户的活动状态。“宅家模式”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因为防控疫情的被动宅家之所以让人产生不适感,是因为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心理上实现调适。尤其在春节这样特殊的时候,热闹、喜庆、密集的社交戛然而止,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孤独的一个春节。
与宅文化相伴相生的,是圈层化的人际联系。宅虽然减少了大量宽泛的外部联系,却让圈层之内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每一种宅着的亚文化都有独特的受众,他们不追求自己心仪的亚文化发扬光大,而追求自己的圈子更加团结。再小众的游戏,也能找到几个骨灰级玩家;再冷门的户外活动,也能建立关系密切的交流组织;哪怕是十八线艺人,也能拥有自己的后援会。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自己产生了“社交恐惧”。“社交恐惧”不是病,而是对过多过密的社交活动的自我保护。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的很长时间,人们最熟悉的是三五邻居状态的熟人社交。快速的都市化把人们猝不及防地带进陌生人社交环境,却没有提供恰当的心理疏解渠道。宅文化是对新都市人陌生人社交的新探索,尽管网线那头的人依然“陌生”,大家却可以找到共同语言。
在外部人士看来,“宅家模式”很孤独,但对真正理解宅文化的人们来说,他们乐在其中。在宅的状态下,他们从功利化、物质化的人际关系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从爱好中寻找乐趣,从居家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实现积极的心理调适。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虚拟生活超越现实世界的情境。也许这种宅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世界,离当下的我们尚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深度介入,那种人类从利用环境、破坏环境、改造环境到重新“制造”虚拟环境的社会,很可能是未来潮水的方向。
不管因何而“宅”,不妨把一段時间的居家生活当成心理调适的契机,在现代产业的支撑下,不出游、不通勤上班一样能够丰富多彩。事实上,2020年初这段全民“御宅”也可是对社会运转机制的一次测试,在极端状态的“宅家模式”下,人们的哪些需求可以成为未来创新创业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