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考名著阅读命题思考
2020-03-20李新华
李新华
自1999年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名著阅读逐渐走进中学语文教育的视野。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进一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名著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的关键内容。而如何进行合理的名著阅读命题,规避机械记忆,促进“学生真实阅读,教师真实指导”,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展开探讨。
一、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趋势
二十年的课程改革,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10)——初始阶段。标志性事件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出台。新大纲明确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首次列出了10部“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与此同时,各省也尝试将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范围。直至2009年,27个省市明确把《教學大纲》推荐的文学名著纳入考试范围,在命制内容上,以相关文学常识、基本内容、艺术特色等为考点,关注学生在心智培养和情感熏陶方面的需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改变了语文教育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
第二阶段(2011~2015)——发展阶段。关键性事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推行。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课标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要求,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弘扬革命传统的书目。此次课标修订,进一步强调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能力”。这一阶段,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在延续前面十年的风格基础上,呈现出还原名著阅读本位、还原名著阅读底色的指导思想,淡化名著文学常识的考核,加强对概括能力、语言表达、阅读体验、综合探究等方面的考查,突出了“综合性”和“运用性”。
第三阶段(2016~2019)——求新求变阶段。标志性事件是2016 年统编教材的使用。初中统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赏析体”的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导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一阶段,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在深度阅读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尤其是2019年,全国各省市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出现了一些突破,进一步将名著阅读与语文学科素养相融合。
二、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不足
中考名著阅读的分值在整份试卷的比例偏小,约为4%,各省市名著阅读考查的形式、内容方面大同小异,文学常识、情节类的记忆性题目占比较大,导致泛阅读、边缘化等问题出现。
1. 考查形式粗糙单一,导致“泛阅读”
不少省市的命题形式与语文阅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初衷相去甚远,考查形式粗糙单一。从试题的形式上看,以判断题、填空题形式出现,命题者挖空心思制造种种陷阱。如:
【例1】(2009 年北京燕山卷)《水浒传》是我国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等108 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两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例2】(2018 年福建卷)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杨志盘缠用尽,无奈之下,只好上街卖祖传宝刀,遇见泼皮牛二纠缠不休。杨志一时性起,失手杀死牛二。(《水浒传》)( )
(2)祥子给杨先生家拉包月,还要做各种家务,经常遭受辱骂,但是想到工钱比别处多,他还是忍气吞声地留下。(《骆驼祥子》)( )
从例1 来看,学生根本无须阅读名著,只要对《水浒传》稍作了解,便可以答出。而例2,判断的形式虽有分析、比较的意味,但也存在着另一个问题由于分值小,即便无法判断,学生亦有50%的机会能够答对,当这种“运气”成分居多时,名著阅读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此外,试题连续数年都保持相同的题型。为迎合这样的考查方式,名著阅读专项“宝典”就出现了,学生只需要通过名著导读或大量练习便可达到考试要求,不可避免地导致支离破碎的“泛阅读”。
2. 考查内容琐细乏味,导致“边缘化”
太过细节化的考查方式有悖名著阅读的宗旨,会严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导致名著阅读的“边缘化”。如:
【例3】(2019 年福建卷)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唐僧师徒经过一处山涧时,唐僧骑的马被孽龙吃了。观音菩萨擒住孽龙,把它变作白马,让白马驮唐僧上西天取经。(吴承恩《西游记》)
该题内容出自《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原著表述为:菩萨叫揭谛道:“你去涧边叫一声‘敖闰龙王三太子,你出来,有南海菩萨在此他就出来了。”考点在于观音菩萨是“擒住”孽龙,还是“叫出”孽龙,这令学生困惑不已。试问,名著阅读是否需要记忆这样的细节?其意义何在?
三、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策略
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应以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1. 与“兴趣”“习惯”相匹配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课标精神理解阅读教学,应当有新的思路。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提到“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课标要求,初中统编教材各册均安排两部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所选名著以课标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堂阅读课文配合。与此相应,中考名著阅读命题也要作出调整。如2019 年广东中考试题,结合七年级上册《女娲补天》关于“神话”的知识,命制以下名著阅读题:
《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源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其创造的典型办法是把人性、物性、神性,三者融为一体。请以孙悟空或猪八戒为例,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很明显,这类题的命制意图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以“单元知识”为桥梁,真正落实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课堂内外的阅读相互交叉、滲透、整合,连成一体,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能力。
2. 与“品位”相匹配
名著阅读命题所承担的责任就是尝试将名著阅读引向深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民族归属感,在阅读中外名著时,提取共同的价值取向,提升阅读品位。以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题为例:
请从下列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
A组:《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组:《西游记》《骆驼祥子》
本题的命制意图是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找寻不同名著间的共同价值,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形成有意义的主题。以A 组为例:
关键词:磨难(意志、信仰……)
理由阐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八十一难,凭借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终于取得真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当过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创作。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受了种种磨难,并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磨难。
3. 与“方法”“能力”相匹配
初中统编教材在名著导读上作了调整:在介绍书的内容时,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此相应,名著阅读命题要与“方法”“能力”相匹配。例如,2019 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根据名著阅读任务单,完成相关任务。
本题从“阅读方法”的角度命制,引导学生从“检索目录”和“关注情节”的角度,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导向明确,能力提升有途径,具有借鉴意义。
对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反思,其针对的是应试教育时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