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积极语言实践活动的群文阅读教学

2020-03-20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辨析陈老师文言文

郑桂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引领的语文课程理念,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其变动幅度是比较大的。课程理念的改革,必然带动课程框架、语文教材、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从而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出许多新课题。比如如何依托语文教材提供的基本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实任务群的学习,以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陈赣老师的教学,把“学习之道”单元的两篇文章组织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这种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实施中也不乏亮点,其中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从阅读感受出发,变单纯的语文学习为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其二是基于共性、聚焦问题,串联起整体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其三是完全开放课堂,鼓励和尊重学生的发现。这三点恰恰都是新课程所期望的,学生在有切身体会的学习之道的讨论中,走进经典作品的学习,在经典作品的比较辨析中,提升对学习之道的认识,建构语言经验,发展思维品质。

从大的类别来看,我们习惯将《劝学》《师说》归为古文,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文。从理论上说,文言文教学虽然有求言、求文(文章与文学)、求道(文化)等不同的学习取向,但大多数教师的实施路径一般有两条,且大同小异。一条是从解决文言字词、句式开始,由句意、层意到主旨理解;另一条是从修辞、句式、表达手法和篇章结构的角度进行赏析借鉴。不管哪一条路径,都会给人以教抽象文言知识的感觉。社会上流传的中学生“一怕文言文”,很大程度上恐怕就是这种教法造成的。而破解之道便是适当绕开文言文字词句法等的障碍,直接进入整体阅读感受状态。比如陈老师在教学中,开头用“你更喜欢哪一篇”让学生从整体印象进入,而“说理由”则是辨析观点与逻辑论证的关系,使得学习往知性的方向推进,最后以交流提升实现整体性把握。这种路径和状态更接近生活阅读,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阅读文言文时,很少会先去逐字逐句翻译意思、辨析某句的句式修辞等再把握文章的主旨。

采用生活阅读只是为言语实践活动创造了条件,并不能完全保证学习符合新课标培养核心素养的精神和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内容组织单位的意图。一来是因为每一篇经典课文会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二来是其学习对象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组文章,如果没有重点内容和合适的学习组织线索,也会使群文阅读乃至整个单元的学习碎片化。在这一教例中,陈老师的做法是抓住两篇文章的共性(都是讨论“学习”话题的议论文,在论证方法上都有可取之处,也可能存在不足),来布置学习要求、交流学习成果,而适当舍弃了一些字词语句的推敲。学生在讨论中尽管看上去七嘴八舌、火花四溅,但细究其内在逻辑,则属于形散神不散。这应是整个教学有核心目标、有贯穿性组织线索之功。

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这节课也颇值得肯定,就是陈老师敢于放弃以往不少教师所习惯的教学风格,即不是以严密的教学设计、严格的学习管控,引导学生按预先设定的路线亦步亦趋走完全程的做法,而是放手让学生发挥。如此一来,我们便不时看到学生在话题上的延伸、对学习材料的补充以及思维向度的拓展。比如,学生提到的“真命题”概念,补充的论语,归纳的“学习的三种境界”,都出乎教师的预料。当然,教师要真正放手,首先要敢于放下架子,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知识,对文章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对学生的自由发挥也有失语之时。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几次承认“我也没有想到”“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坦诚并不是教学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态度。相比在学习时间上放手给学生,陈老师的这一点更加难得。陈老师以其自身的学习态度很直观地诠释了“不耻相师”的“学习之道”。

当然,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实施教学,也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陈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啟发我们要重点思考两点。一是如何协调基于核心问题、学习主线、主要目标的学习,与局部语句理解和语言推敲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有的地方虽然是局部的语句或层次的含义,但是,如果学生理解不到位,则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在主问题上的思考甚至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比如有学生在交流中谈道:“(《师说》)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关爱这个孩子,就会为孩子选更好的老师。然而他自己并不拜师学习,结果师道不传也久矣。这是互相矛盾的一个点。”这显然没有厘清文章某些层次的逻辑关系。再如,学生对《师说》中“道”的内涵存在争议,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对文中“道”的不同词义加以区分,而笼统说“韩愈讲的道是儒家思想”,从而把“巫医乐师百工”互相学习排除于“师道”之外。其实,《师说》中的“道”至少包含三种词义:一是“传道授业解惑”之“道”,应泛指文化知识、人生道理;二是“师道之不存”之“道”,是重学、好问、尊师的态度(李氏之子“能行古道”的“道”,也近此义);三是部分读者结合韩愈的生平、地位、政治主张生发出来的,接近儒家经典教义,这在此文中也是最弱的。如果对有关词语和句意不加区分,就可能让学习只是“看上去很美”。由此可知,新课程理念固然要求以主问题为导向、注重整体把握、强调,但并不排斥语言推敲和句意辨析,尤其是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的时候。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鼓励学生发现与教师恰当引导的关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于他们学会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反过来,如果教师引导不够,也不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最容易发生两种偏差,一是知识错误,二是理解不到位。有学生认为《劝学》中的学习观——“一直研究一个东西,不向别人请教,也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思想可能会跑偏”,就属于理解有误。虽然相对于整个学习内容来说,这是一些枝节问题,教学中不能多作展开,但也须留意。

当然,对一次教学活动来说,是偏重于整体学习还是偏重于细部推敲,并没有标准答案;同样,教师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尊重学生为上,还是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结果为上,是很难判断和选择的,并没有十全十美的做法。我们借陈赣老师的教学案例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作更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辨析陈老师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我的科学老师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正误辨析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