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述评

2020-03-20鄢雨晴

祖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是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国内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传播先驱和现实启示四个方面。从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研究方法、整体研究的视角提出研究展望,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下一阶段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传播   路径   研究展望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研究

(一)比较研究的视角。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其在俄国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比较,认为“传播速度较快(与俄国相比),但理论成果不足。”[1]还有学者以老子研究为切入点,认为先秦老子学说的研究通过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介入在学术观点上得到了较大面积的翻新。[2]

(二)重要历史时期的视角。有学者认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唯物史观,二是社会主义,三是阶级斗争。”[3]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以及新中国的传播三个阶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程。[4]

(三)學科群建设的视角。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的内容,提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涉及到一个学科群”,这个学科群包括马克思学、列宁学、马克思主义学等。[5]

(四)传播学的视角。有学者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本质上就是通过承载着符号化的信息载体发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受众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完整的信息发出与接受的过程”[6]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的研究

(一)创办报刊和杂志。有学者认为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主要包括:出版专号特刊进行集中传播;各报刊相互配合进行组合传播;在与读者交流沟通中进行互动传播。[7]

(二)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有学者认为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渠道。[8]

(三)建设理论课程和学术团体。有学者提出中共高校党组织领导成立进步学术团体,开设相关理论课程,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9]

(四)运用当代传播手段。有学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有效融入数字化浪潮中,而马克思主义数字化存在四条基本途径,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数字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教学数字化、马克思主义普及数字化”。[10]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的研究

传播先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传播的主要内容、所处的历史地位、开展的宣传实践活动等。有研究者认为,李汉俊在通过翻译和发表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播实效。[11]有研究者认为李大钊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促使他明确马克思主义立场,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关键原因。[12]有学者认为,青年毛泽东通过创办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13]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实启示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要贴合实际。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14],根据实际的环境形势和发展要求开展传播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完成传播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目标是满足群众需求。有学者认为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接受者,只有深入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想效果。[15]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要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学者认为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得到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理论,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指引理论本身不断完善的必然途径。[16]

(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是充分发挥当代传播媒介的优势。有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17]当代传播媒介能够提供新的传播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效化。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展望

(一)从研究内容上,注重理论系统化。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能体现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的概念内涵、阶段划分、过程特点及其评判标准系统化全面化分析,将研究内容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的整体性和严密性上,研究的效果才能更加彰显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从研究形式上,推动现代传媒功能优化。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科技优势,推动现代传媒实现优化组合,促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能更准确、更科学地了解到相关历史研究资料,更及时地把握传播客体的接受程度和需求状况,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证性研究、体现研究的“人文关怀”。

(三)从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究,不仅要在理论研讨上“下功夫”,也要在实践活动的制定上“花心思”。查阅相关历史资料的同时,也要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从书本到生活,增强理论宣传的可信性和实效性。

(四)从整体研究上,推进学科综合性发展。纵观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进展,其研究的学术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历史学等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历史学科、传播学学科、文学学科、社会学学科、政治学学科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取得更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传播之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1):128-131.

[2]吴琦.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老子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63-67.

[3]范丹卉.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环境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J].天府新论,2009,(01):118-123.

[4]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民族的百年命运——写在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播出之际[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4):8-15.

[5]杨金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學科群建设之思——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01):60-65.

[6]苗耀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6):52-56.

[7]赵付科,季正聚.中共早期报刊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3,(02):29-35.

[8]吕延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方式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7-10.

[9]李向勇.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02):55-63.

[10]高奇,王希军,高云.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数字化路径探究[J].东岳论丛,2014,(12):92-96.

[11]巩在峰.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J].兰台世界,2014,(04):22-23.

[12]仝华.以十月革命的“知运之鹃声唤醒读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9):25-29.

[13]夏燕月.青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贡献[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09):103-113.

[14][15]秦位强.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求索,2015,(10):149-153.

[16]邱铁鑫.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早期中国铁路工人运动的影响及启示(1917~1923)[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8-26.

[17]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建构与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05):122-134.

(作者简介:鄢雨晴,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传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