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观与戒瘾

2020-03-20张振宇

检察风云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观同理观者

张振宇

寒假将至,不少学生党会选择网络游戏作为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然而,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把长期沉迷网络游戏造成的游戏障碍正式确定为一种“精神疾病”。长时间沉浸網络中,孩子们很难恢复到正常社会功能状态。为了抵制孩子们的网瘾,很多家长都伤透了脑筋,由此引发的冲突和伤害新闻此起彼伏。此外,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手机分离焦虑症随着智能手机的深入使用,也越来越困扰着成人世界。手机不离手,手机浏览上瘾,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有时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健康。至于一直宣传的毒品成瘾、酒精成瘾等危害就更大了。所以,小到手机成瘾大到毒品成瘾,生活方方面面成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瘾与戒瘾

“瘾”是指对某件事达到痴迷、无法自拔的程度,不做就会觉得浑身难受,然后控制不住继续做,做了就会感觉瞬间舒服了。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瘾”有毒瘾、烟瘾、酒瘾、赌瘾、游戏瘾等,它们都是容易让人兴奋。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追求快感,所谓的荣誉、成就、幸福、快乐,都是快感的一种表现。同样的,人们不喜欢痛苦,会想尽办法避免,因此很容易成瘾。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成瘾。行为学家认为:性格是成瘾的基础,缺乏独立性、抑郁内向、意志薄弱、外强中干等人格特征的人,极易成瘾。

“成瘾”这一词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瘾”其实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存在了5000多年,分为正常成瘾和病态成瘾。我们上述提到的“成瘾”都是病态成瘾,指害处远大于好处的那些成瘾行为。在物质发达的现代,病态成瘾行为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安定,所以我们一直在找寻克服成瘾的有效之道。

据心理学数据表明:人类天生有相互连接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让我们备受孤立,产生心理创伤,以至于无法与周围人连接,那么很可能我们需要通过其他事物连接来舒缓压力。这时,一些“瘾”就很好地成为刺激物,形成依赖。所以成瘾后很难戒掉,它是一种失去连接、失去社会支持的补偿行为,同时它是需要生活中的爱与支持来化解的。失去连接和爱的支持是成瘾的最大主因,戒除成瘾的关键并不是他物,而是我们想要的连接和爱的支持,接纳那个隐藏在成瘾行为下面的内在焦虑、恐惧和羞愧感。如果我们有爱的工作,有爱的人,有爱的支持,那么我们就会为了心中那个真实的爱去专心致志地走在追求成长和寻觅真实生活的道路上,而不是选择成瘾行为,依赖那个虚拟的补偿。这其实是从人的内源性角度,人的精神动力上戒瘾的关键机制。

近些年来,在所有戒瘾的实践中,内观疗法应用于戒毒实践中的效果非常显著。值得一提的是,该疗法于2016年4月被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列为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十大优势教育戒治项目。深究其有效原因,正是因为内观疗法符合上述关键的心理机制。在内观中,当人坐在封闭的空间中,把视线从外面的世界收回到自己的内心,通过对亲人共度时光的回想,会发现爱与被爱的事实,邂逅真实的自我,回归内心的平静。爱与被爱的感受也激发了人的感恩心和自信心,从而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眼前的幸福,并愿意为他人付出,从而从成瘾行为中解脱出来。

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是日本人吉本伊信(1916—1988)于1937年提出,并于1945年在他的导师驹谷谛信指导下创立的。内观的方法最早来源于250年前的日本禅师白隐(1685—1768),他提出了“断我执,认识我”的方法。内观指“观内”“了解自己”“凝视内心的自我”之意。借用佛学“观察自我内心”的方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自我精神修养或者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

内观的流程方面,以“集中内观”为例,在7天的时间里,每天5:00起床,晚上9:00就寝,起床后到就寝前,都坐在屏风内采取轻松的坐姿,连续十几个小时,在内观咨询师的引导下持续进行内观思考,通过思考人际互动的三个主题:“别人为我做了些什么?我为别人回报了些什么?我给别人添了一些什么麻烦?”引导人们观察自我内心与凝视内心、自我启发、自我洞察。按照这三个主题,回顾对方给自己的关照,使内观者重温被爱的感情体验,唤起内观者的自信、责任感、感恩图报的义务感;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而唤起的羞愧感、非病理性罪恶感。以上两类感情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从而为破坏原来的认知框架创造了基础。通过内观,内观者爱他人的社会性意向、重建自我形象的意向,改进人际协调的意向都会提高,这对革新自我有重大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精神痛苦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我执”,而内观应用 “观内”的方法, 打碎“我执”,恢复纯朴。所以内观发生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洞察,自我发现。

通过回顾和检讨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彻底反省,从而比较自己对他人的冲撞和他人对自己的慈爱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不断洞察自我的存在和他人的关系过程。内观不是追问过去的过失,而是对自我进行观察、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发现内心深处的自我和自己所熟悉的自我之间的差异。这时自我开始转换,开始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彻底否定过去的自我,产生新的自我,体验到他人深切的爱,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对他人仇恨的心理转变成诚恳的、谦虚的心理状态,使内观者从焦虑、不满、对抗的情绪状态转变到愉快、诚恳、对他人有发自内心感谢的心理状态中去。

2. 爱的发现。

内观咨询师引导内观者对“给予”与“接受”进行彻底的省察,进而感受、体会“爱”的需求,看到被“爱”的事实。与此同时,引导内观者注意到别人为“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包容,“我”却一次又一次地用“伤害”来回报他们;或者是看到“我”所抱怨的事实真相,并不是“我”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一旦发现这些被遗忘的“爱”,内观者的内心就会产生很大的震撼。潜意识中的“自我”会慢慢消融,心中有了爱,才有能力接受更多被爱的事实,内心的羁绊才能解开,开始走向开心快乐的生活。

3. 罪恶感的体验与接纳。

内观的罪恶感和一般定义的罪恶感并不同。内观认为罪恶感是来自“自私”,也就是所谓的“我执”。内观的目的就在于消除“我执”。要消除“我执”,在内观上需要先察觉自己的“我执”。如果以内观的自我省察三个观点来说,就是要察觉到自己得到别人的恩惠太多,却一直未意识到,不但未感恩图报,反而带给别人太多的麻烦,自己的自我本位、放任、傲慢、缺乏贴心等都是这些罪恶的根源。罪恶感的察觉在治疗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袪除拒绝改变的心态,可以放弃虚伪的面具,寻回真正的自我。

4. 爱的重新体认和同理心与共同意识的建立。

内观的基本课题就是“了解他人对自己照顾多少,自己又对这些人回报了多少”,即检讨过去到现在的具体事实,看是“施”多还是“受”多。从正面去内观他人的爱就能回忆过去自己所遗忘的爱,并且去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因此,过去认为自己未被爱而有被害意识者,一旦想起自己被爱的事实,心理会有很大的冲击,内观加深。一个人到了这个境界,就会放弃对于周遭人的偏见,称为“人我一体感”。内观法是要打破过去模糊不清、未分化的人我一体的感觉。内观愈深,人际关系也愈明确而有分寸。

随着内观的进展,内观者可以发现过去太固执己见的自己,于是尽量从共鸣的立场去了解对方。“共鸣的了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即同理心。“同理心”是“共同意识”的基础,共同意识即自己和别人的连带感。人的存在是透过共鸣的过去产生连带感,一旦失去连带感就会产生空虚与孤独的疏离感。总之,内观带动以爱为基础的同理心,使内观者与他人产生连带意识,最后克服存在的空虚与孤独。

外在的行为之所以能够真正变化,是因为心理机制在发生作用。内观,这个来自古老的智慧,带着爱,点亮心路,帮助成瘾者重新体会到被爱,重建良性的自我,重新看到和亲人们的连接,也重新获得爱的支持。所以,经历内观,成瘾者会消除心中的创伤和不良情绪,享有更好的健康心理,带来内心深处的改变,获得持久的内在力量,并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最终远离成瘾,获得安宁的幸福生活。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内观同理观者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内观疗法你听说过吗?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解读:IN/OUT的内观与反思
内观疗法在抑郁症康复期中的应用
端午节观龙舟赛
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生述情障碍干预研究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