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富先老,老何所依

2020-03-20张程

检察风云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张程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中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计划生育政策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家庭结构变成了一对夫妇需要赡养4个老人的倒三角形态。许多家庭正在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养老难的现实。此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因老致病、因老致贫等问题也是老年人养老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庞大的老龄人口亟须一个与之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否则将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必须要认真考虑。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达到了2.4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7.88%,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4%。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从两个标准来看,中国都已经进入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在部分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更甚。例如上海,截至2017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483.6万人,占到上海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常住人口的约20%。这一比例已经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比例。除了上海之外,辽宁、山东、四川、重庆、江苏等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普遍较高。

老龄人口占比逐渐提高的同时,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也在逐年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4岁,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

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从2016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人口调查的数据显示,出生率在2016年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从12.07‰升至12.95‰,二孩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在2017年,人口出生率并未如预期一样继续上升,而是回落到了12.43‰。这反映出中国居民生育意愿降低,放开二孩并没有收到显著效果。在2018年人口出生率已经降至10.94‰,为历史最低点。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3.81‰,是新中国建国以来,除去“三年困难时期”外的最低点。

一面是人口正在不断老去,一面是新生儿数量不断创新低。一增一减的反差,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老龄化程度相比,中国还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2018年底,中国的人均GDP为973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划分,中国已经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7年,高收入国家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7.43%,中等收入国家为7.43%,低收入国家为3.37%。但是到2018年底,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1.94%。作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国的老龄化人口比例偏高。

综合来看,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很高,且正在进一步提高,甚至超过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未来一段时间,数以亿计的中国老人将如何安度晚年,恐怕是全社会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老人面临的问题多

人老了“自然”会有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根据2018年5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患病状况方面,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比例较高,近七成、约一半、约六成的老年人听力状况和牙齿状况较差、疼痛感较为严重;几乎一半的老年人从不锻炼、睡眠质量不高;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国近乎全部老年人均享受社会医疗保险,但是,老年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比例却较低。老年人更倾向于去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但面临收费高、排队久等问题。过去一年,老年人医疗自付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一半。

除了年老多病,部分老人还存在“失能、失智”的问题。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个人群的数量也大得惊人。2016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人数达4036万,占老年人的18.3%。

此外,民政部下属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2016)》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失智和缺乏照料是老人走失的主因。

中国的老年人不仅受到疾病问题的困扰,还有经济方面的困难,“因老致贫”的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市老年人收入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1.7%。2014年, 农村老年人收入相当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2.7%。

在由于年老而失去工作、失去收入的同时,不少老年人还面临失去储蓄的问题。近年来,“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买房问题上,不少年轻人不得不借助父母的积蓄来凑够首付款。甚至有人提出了“六个钱包”,即男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女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出钱为新婚的年轻夫妇购置新房。失去收入又失去积蓄,这些现象使得中国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年老多病、因老返贫或被啃老返贫,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如何提供庞大的医疗、养护服务以保障老龄人口的晚年生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大考验。

老何所依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孝道”,传统文化习俗也讲究“儿孙供养”,所以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居家养老观念。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中,居家养老为我国主流养老方式,约96%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然而当前的社会现实是,由于“少子化”的趋势,中国家庭结构正在变成“124”的倒三角形态,即一个家庭由一个小孩,一对夫妻、两对老人组成。由于人口寿命的延长,甚至形成“124”之上还有祖父辈的老人。这样的家庭结构中,青年人承担了巨大的养老压力。

这种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两个方面,即既要对老人进行经济上的赡养,又要花时间进行照料和陪伴。在倒三角形态的家庭结构下,对于青年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严峻的现实是国内养老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国内的养老机构以社会福利型的公办养老机构为主,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同比增长10.6%,各类养老床位744.8万张,同比增长2%,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30.9张,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千人的水平;另外国内养老机构普遍缺乏护理人员,且专业服务水平较低,专业护工和驻点医师的紧缺问题较大。巨大的供需矛盾下,常见各类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同时服务满意度也较低的矛盾景象。

除了硬件设施的缺乏之外,在精神层面的照顾同样缺乏。据《2017年中国空巢老人现状报告》数据,中国“空巢老人”数量高达7000万,占到老年人口的40%。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测算,到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億人。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独居老人可能更容易被骗,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等。

同时养老问题在城乡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地区面临的养老形势更为严峻。

在城市,超过7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退休金养老金生活,镇上的老年人这一比例急速下降到28.7%,而乡村老年人仅有7.5%依靠养老金生活。由于政府养老金对城市老年人经济支持完备,城市子女赡养压力较轻,有老年人的家庭中仅17.3%的子女承担较大的赡养压力。相对而言,政府养老金对镇、乡村老年人支撑力度不足,镇、乡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家庭供养的比例达到40%和46.4%。

不仅经济支持差,而且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数量也更少,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养老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最后,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养老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不仅是医疗服务方面的支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退化,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老年人进行看护照料。这将进一步加大家庭的养老负担。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和人口结构的日趋老龄化,加快建设与之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老龄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