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玉国:电商改变蒙阴

2020-03-20吴永强宋国栋

齐鲁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蒙阴蜜桃煎饼

吴永强 宋国栋

至今,李玉国参与直播卖货已有十余次。图为3 月3 日,李玉国直播推销蒙阴的苹果

直播:做农产品代言人

“大家看看,汁非常多,口感清脆、香甜,悠悠的一种清香……”

镜头中的男子,手拿一只切开的苹果,正在向网友介绍。他身穿西服、衬衣,宽阔的额头,金属边框的眼镜。他把蘋果放在鼻前嗅了嗅,验证了刚才的评价。

这是3月3日晚上,发生在蒙阴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直播间的一次直播活动,镜头中的男子,是蒙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国。这天晚上,李玉国、蒙阴县副县长王锦栋等人和部分电商一起,通过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帮助农户和企业销售产品。短短两个小时的直播,获得了3.1万人点赞、4.6万人收看,网络下单1200多单。

这次直播,是快手平台“百位县长助农计划”中的一项,并作为全国第一站推出。

这天晚上,本来一个小时的直播,延长到了两个小时。5天后,直播又进行了一次,效果同样很好。李玉国和其他主播一起,从方方面面介绍蒙阴苹果。一旁的牛庆花给他倒了一杯水,由于认真直播,他没有抽出时间喝水。

不仅介绍苹果,对于沂蒙的山水、历史,李玉国信手拈来,还深情演唱了一首《沂蒙颂》。

往年,春节期间是苹果销售旺季,但今年受疫情冲击,外地客商进不来,截至3月初,卖出的苹果连往年的一半都不到。县委书记王皓玉、县长王丽云专门开会部署,要求党员干部主动行动起来,帮助果农解决燃眉之急。

作为本地的优秀电商代表,牛庆花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言,县领导鼓励她先做起来。

恰好,快手平台推出“百位县长助农计划”,准备和牛庆花进行合作。这个季节,销售苹果比较合适。他们的方案获得一致认可,县里便安排李玉国和王锦栋走进了她的直播间。

牛庆花统计,两次直播,按照23元一单计算,销售苹果三千单左右,销售额6.5万元。

其实,李玉国早已成为“直播达人”。

三年前,他第一次面对镜头,销售蜜桃。

直播的地点,有时在室内,更多时候在田间地头。2019年,蜜桃、苹果、板栗成熟时,他就去果园或发货地点直播。几年来,他参与直播十几次,还去山东电视台做过两期节目。他以自己严肃中略带幽默的口吻,将产品介绍给消费者。同时,又结合当地特色,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价值。

“县领导做产品代言人,做主播,对我们果农帮助非常大。”牛庆花说,“他的口才好,普通话表达能力强,对蒙阴地域特色、农产品,都非常熟悉。”

问起直播时对电商如何进行甄选,李玉国直言,自己认识几百个电商,只要他们有需求,找到自己,就尽自己所能提供服务。“我作为第三方,不求回报,比较超脱,也对电商起到监督作用,让消费者相信,他们所看到的全是实情。”

李玉国指出,网络直播还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起到了带动作用,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也有一定转变;第二,不仅卖农产品,蒙阴山清水秀,好景色很容易打动人,通过直播,对整个县的形象也有提升。”

“农产品上行”带动“工业品下行”

“一个地方只有把年轻人抓住,让年轻人成长起来,发展后劲一定会很足。网络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李玉国在直播现场说的这句话,让牛庆花想起过去的往事。

她认识李玉国已经很多年了。

最初,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人在家养了100多头猪,40多只羊,200多只鸡,带着孩子,管理20多亩果园。

她曾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但,电商时代来了。

无意中参加村里的电商培训,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她开始尝试做电商,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到外面。她四处学习,加入了电商微信群,和大家一起交流。在群里,她注意到一个热心的“邻家大哥”,不断耐心解答每个人的疑惑。她也问了很多问题,那位大哥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以为他也是做电商的,没想到却是副县长。

那时候,时任蒙阴县副县长的李玉国,正“潜伏”在各个创业群中,对创业者的疑惑随时进行解答。

2014年,县里开始抓电子商务的工作,这一重任落到了李玉国身上。刚开始一头雾水,对一些新的商业概念完全陌生,他联合团县委、商务局、供销社、农业局、果业局等部门,一起寻找电子商务和本地经济的结合点,得出结论:“在蒙阴,电子商务不是可有可无,必须要抓,也不是可大可小,将来一定能拉动产业链,尤其是生鲜果品、特色农产品和互联网结合,蒙阴有天然优势。”

电商创业者慢慢出现了,但不多,李玉国一家一家去查访。“电商在蒙阴已有星星之火,但还是不够,知识、力量不足。”他便组织人,带他们到杭州、北京、天津等地向大的平台学习,慢慢找到了一些规律。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到2015年六七月份,许多网店开始工作,最早卖地瓜干、花生、蜂蜜、核桃等农产品。

电商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蜜桃产业形态。图为蒙阴县旧寨乡莲汪崖黄桃交易市场,农民正在挑选刚采摘的新桃,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但很少有人触及蒙阴最有特色、最庞大的产业——蜜桃。

蒙阴拥有65万亩的庞大蜜桃种植面积,也可以说,全县就是一个大桃园。就数量而言,蜜桃占了全县农产品的百分之七八十。独特的山区环境将桃的生长周期延长到6个月,多达几十个品种的桃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在网上销售的农产品中,桃最难卖,因为运输、包装要求高,也容易腐烂,条件很难达到。可以说,能不能将蜜桃销到网上,决定了全县电商产业的成败。

李玉国和各个部门一起,盯上了制约蜜桃销售的首要因素——运输。

那时候,快递只能通到县城或主要乡镇,开通蜜桃业务的快递企业只有一家,但运费太贵,一单不太重的蜜桃,光快递费就40多元。于是,通过给予快递企业一定优惠政策,价格慢慢降下来,且有更多的快递企业加入其中。同时,打通快递末梢,将快递点设到镇上、村里。最终,快递的时间、效率大大提高,价格降下来了,为大宗蜜桃外运提供了条件。

一串数字可以总结这种变化:2014年,全县每天只有一百多单蜜桃通过网络销到外地;2015年,每天几百单,有时过千单;2016年,每天有几千单;2017年,高峰时每天上万单;2018年、2019年,高峰时每天有十万单。

“快递物流、包装链都做起来了,老百姓也喜欢上了这种销售模式。价格比过去大宗外运要高,当时就能回款。”李玉國说,“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口感、色泽,马上就能传导到果农那里。然后,果农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组织生产,在施肥、修剪、果树品种的调配上,有针对性去操作。”

他和很多电商成为了朋友。在他们眼中,这位“亲民,没有架子”的副县长(现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多次不厌其烦解答他们的疑惑,更像一位资深电商。

李玉国感叹,几年来,电商发展直接带动了果品的提质增效。过去十几年干不成的事,现在两年就干成了。

在中国的很多乡村,以“工业品下行”带动“农产品上行”成为一种普遍模式。然而在蒙阴,却因为以上的诸多探索,反其道而行,摸索出一条“农产品上行”带动“工业品下行”的发展模式。

“君子怀远道,四海一家亲”

对沂蒙如此熟悉的李玉国,并不是蒙阴人。

1987年夏天,天津师范大学校园里,一个即将毕业的中文系男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在天津工作的机会,去蒙阴。

这个决定在校园里引起轰动,太多人不理解,一个天津人,为什么要跑到那个遥远、贫穷的山区。而李玉国的思绪,更多的回到了一年前的暑假——

1986年7月,天津师范大学“三山行”暑期实践活动举行,一百多人的团队到了沂蒙山区。李玉国所在的小分队,去了孟良崮脚下的农村。

十几天的时间,他们给孩子们教课,去村里访问老党员、老八路,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听到熟悉的《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革命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的淳朴、贫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们去的一些小学,没有桌椅板凳,用石头搭块木板上课。没有正式的教室,旁边就是牛棚。古老的石头屋,漏风漏雨。他感到无奈,又有一种力量,促使他试图做些什么。

一次社会实践,改变了他的一生。

蒙阴的一位副县长亲自到学校表示欢迎,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了欢送会。这一年,他是唯一一个到蒙阴工作的本科生。

乘火车、倒汽车、步行,一天一夜之后,22岁的李玉国再次踏足蒙阴,一个朴素的愿望逐渐有了雏形:用自己所学,让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得到提升,经济发展更快好起来。

他本想去教学,但却去了乡镇企业局。读大学时,他就研究乡镇经济,对当时很有影响的苏南模式很向往。他想,能不能快点把外面的信息、好的技术、产业对接过来,快速改变经济现状,再拿出更多的资源、资金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乡镇企业局、团县委、教育局……几十年来,他的身影出现在不同的岗位。帮助农民春耕时,亲自上阵刨地。各行各业的朋友越来越多,许多人对他赞不绝口。他的微信名字是“新桃向南”,有一种美好的寓意。

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时,他曾辞去职务,顶着巨大的压力,到一个石材厂搞经营。

那是2002年,现在回忆起来,时间虽短,但通过“解剖一只麻雀”,对企业经营有了切身感受,学习了管理经验,后来担任副县长后,抓电商、工商等工作,更能切实为企业考虑。

他想起刚来的时候,一个人很孤寂,吃不惯煎饼,听不懂方言。当地县志将交通的闭塞形象地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县城只有一条大街,去乡镇要骑自行车、步行,一去就是一天。春节回老家,路上折腾一天一夜,由于工资微薄,攒一年的钱,回一趟家就全花掉了。

想到交通,这些年的变化何其之大。“现在,村村户户全部通路,生产路遍布乡村。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全省第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说‘天翻地覆,一点也不过分。”

平原长大的李玉国,总结自己对山区人的印象:勤奋、朴实、聪明、坚韧。他对沂蒙人的“精细”很有感触,比如种地,不放过每一寸可以耕种的土地,哪怕石头窝里的几平方米土地,也要栽上果树。

精细的另一个代表是当地主食煎饼。这种“难嚼”的食物,沂蒙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后来也习惯了吃煎饼。“煎饼是沂蒙特色,粗粮细做的代表,地瓜干、玉米、面粉,都能摊成煎饼,现在又做出了各种花样,香蕉煎饼、黄桃煎饼、橘子煎饼,体现出和生产生活结合的特点。”

一次,母校的老师又带着学生来到蒙阴进行社会实践。媒体在报道中这样说:“李玉国要好好陪着老师看看,他说这每一点变化都有他们的心血,也有他们的骄傲和自豪。当他和老师一起登上蒙山观峰台,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对着高山放声大喊,那宏亮的声音回荡山谷,抒发着激情与豪迈。”

总结自己30多年与蒙阴的关系,李玉国用了五个字:“缘分不可破。”

他说:“一次社会实践,种下因,后来有了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日月如梭,不觉双鬓已白,他早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蒙阴人。

有同学为他赋诗一首:

本是蒙山客,

自诩蒙山人。

君子怀远道,

四海一家亲。

新经济形态带动人才回流

以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改变。

李玉国指出:“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是人才。蒙阴不是没有人才,一直以来,当地年轻人通过升学、打工,出去得多,回来得少。人才要来这里发展,得有支撑,有了赚钱的空间,自然就来了。”

这几年,他深刻体会到,人才外流的状况在慢慢改变。“通过新经济发展,很多年轻人发现,在蒙阴也可以赚到钱,甚至是大钱,发展的空间有时比外面还大。过去传统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和带动力,和现在比,仿佛不是一个时代。信息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交通、交流更便捷,过去制约阻碍山区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了。”

他介绍,蒙阴现有人口60万,土地160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山、水、林等资源,在整个淮河以北也是独特的,蒙阴的乡村振兴战略会走出一条独特之路。”

而过去的瓶颈,逐渐成为优势。

高蒙是返乡创业的优秀代表。2016年,在外地工作的他接到父亲电话。父亲说,家里种的桃子六毛钱一斤都没有人收,眼睁睁的看着桃子烂在地里。思谋很久,他回到家乡蒙阴县桃墟镇,创办“桃小蒙”品牌,开始了创业。他还开发桃冻干脆片和蜜桃速溶粉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他的电商平台,连续几年蜜桃销售额超1500万元。

像高蒙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李玉国接触的一百多个年轻创业者,有一半是从上海、青岛、济南等城市回来的。

人才不仅限于产业领域。李玉国酷爱足球,并带动、参与到本县的足球联赛中。他指出:“这些年,蒙阴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健身成为时尚,足球发展的氛围越来越好。不仅需要有生产建设人才,体育人才、文艺人才也是生产力。如果将来出现优秀的体育明星、文艺明星、作家艺术家,其带动作用不亚于某个大企业,甚至还要好。”

不过,目前的人才状况还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组织力量,团队协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有些硬件设施需要完善,同时,还需要打造更加丰富的文化、人文生活。在培养自有人才的基础上,吸引外地人才。“下一步,谁抓住了年轻人,抓住了人才,就占领制高点。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会焕发更大的生命力。”

李玉国自豪地说:

“不会太远,不可限量。”

从煎饼中,李玉国(右)看到了沂蒙人的性格特点。

猜你喜欢

蒙阴蜜桃煎饼
2022年“蒙阴杯”全国早中熟桃鉴评大赛在蒙阴成功举行
红秋蜜桃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软煎饼怎么做才健康
小熊当当爱吃煎饼
山东蒙阴:促城镇一体化发展
新例析导数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安丘蜜桃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金刚石找矿新突破蒙阴新增资源量60万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