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城镇化建设下一站

2020-03-20赵瑞泽刘晓欢王乐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赵瑞泽 刘晓欢 王乐

摘要:特色小镇正日益成为城镇化的新型发展模式,注重因地制宜以及功能的多样性,可有效解决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难题,并促进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在国内外城市化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普遍难题;同時具体地剖析了特色小镇的发展优势;最后则对城镇化建设和特色小镇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并且对国外和我国东部地区的成功范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凝练成功经验,结合前人的理论支持,论证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城市化难题的解决和经济的再生发展,也为人们不断产生的消费诉求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率、工业水平迅速提高。但过快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病,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环境污染问题频出。在新经济形势的要求下,旧城市化建设方案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而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为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首先,特色小镇的建设协调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可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其次,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继承、发扬地区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综合国力的要求。同时,农民收入的提高、城市产业转移也为欠发展小城镇带来了机遇,我国东部地区和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也为特色小镇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时代优势。

在旧城市化建设方案无法适应时代要求,而更加先进的城市建设思路还没有成熟时,特色小镇已然成为各国各地区解决城市病、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方案和最佳选择。

二、亟待解决的城镇化建设问题

城市化建设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助于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升城市形象。但在过去几十年飞速的城市化进程背后,众多问题在如今开始显现,农村劳动力的人口户籍问题,城市之间相互模仿,同质化现象问题,城市生态破坏问题等都要求更加先进的城市化建设模式。

(一)人的城镇化进程缓慢

近年,人口的城镇化逐渐成为城镇化的主流思想,获得感则是一个重要指标,当人们在城镇与乡村中都能享受到足够的服务和保障,才能有更多的获得感, 也才能加快其市民化的进程。但是在当前的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需要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产生矛盾,农民工在城市的建设中出力最多,而得到的理论上应有的服务几乎为零,处在城市的最底层,生活上的保障和获得感无法达到其城镇化的要求,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脱节。此外,在与城市共生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也拒绝回流农村,就使得农民工面临着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同时大部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就业困难。而且子女教育成本高,入学难,进一步阻碍了其城镇化的进程。

(二)落后时代潮流

城市建设模式老套,多城一面,规划者盲目模仿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建设模式。1978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建设加快,在短时间内将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7.35%,但是在进程飞快的同时,城市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抛开了自身所具有的特色和当地实际的经济水平,导致多个城市同质不同级,降低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了城市自身发展的绊脚石。目前,各国传统城市发展都陷入了相同的泥潭,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和利物浦,美国东北部以工业为中心的城市,人口大量外迁。抛开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此类问题并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生态破坏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损害,自然生态系统因为城市化逐渐消失。一些城市“文明”病症不断出现, 例如癌症、各种富营养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居民高度聚集,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相对分离。人类间的传统伦理关系逐渐转变为经济与法律关系, 这样的变化也致使城市心理性疾病的发生。除此之外,城市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时, 建筑物密度增加, 严重阻碍了地表雨水与土壤的联系, 导致城市的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尤其是那些以地下水为主要用水来源的城市,还引发了城市地面的大面积沉降,这同时又导致地面植被无法得到充足的水源,绿化带的净化功能不仅无法发挥,还需要大量额外水资源和人力资源对其维护灌溉,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四)文化根脉的缺失

过快的城市化导致建设者和规划者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文化建设,致使经济发展没有长远性和系统性,发展乏力,动力不足。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就如同精神力量对于人的作用。文化根脉在岁月的积淀中塑造着城市的“人格”,展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文化根脉洗涤着人的灵魂,同时也展现出古老城市的文明成就。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过快的经济增长导致人们忽略了城市的文明建设,许多城市的建设偏重经济效益,忽略长远发展,民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下降。一些城市的文化根脉因此伤痕累累。

三、应运而生的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特色小镇的核心即为“特”,具体为因地制宜、特色突出、一城一品,很好的避免了各地区之间相互模仿、盲目照搬的建设模式。同时,其内部核心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可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更好的突出城市特色。近年来国家更是不断推出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各地特色小镇的建设,国内外成功典范的经验,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特色小镇真正做到特而强、活而新。

(一)政策优势

目前,我国城市化问题多半来自于人口的城市化,多数在城市中流动的人口都无法得到城市户籍,而政府也在探索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道路上不断改进人口制度和相关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颁布后, 中央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等文件。国家发改委制定了行动方案, 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各地政府积极落实,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农村户籍落户城市的年限最高不得超过五年,云南、山西等地城市要求不得超过一年。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军人户籍落户的人口,如武汉鼓励当地大学生落户武汉户籍,优惠价格购房等措施。此外,各地政府在文件要求下注重完善农村、农民配套政策, 解除了许多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特色小镇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从2015年9月开始,截至到2016年10月,共发布了10项政策建议。这在一方面肯定了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传统城市化造成的城市病的作用。在2016年7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制订了2020年的培育指标,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年10月份,又出台两项通知和意见,确立各地申请的特色小镇的名单与发展前景,在三部委联合召开的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明确了特色小镇以“新”为理念,以“特”为中心,以“改”为基础。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时代优势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国内发展环境也较为良好。浙江省发展特色小镇较早,并且众多试点小镇都已经取得成功,积累了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建设特色城镇具有借鉴作用,西湖龙坞茶镇、越城黄酒小镇以茶产业、黄酒产业配合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还有富阳硅谷小镇、桐庐健康小镇,以高科技产业和健康产业作为基础,增强小镇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特色小镇在国外发展多年,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英国政府颁布的《新城法案》就是针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主要目的就是疏解伦敦、伯明翰和利物浦等大型城市的过剩人口,进行产业转移,并将各地特色产业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发展第三产业;美国政府也在城市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之后在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不同风格的特色小镇,总体分为以企业总部为主进行集聚的小镇、以温和宜居为主的健康小镇和以当地特色为主的特色产业小镇。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小镇,只有六万人口,却掌握着美国1500亿美金的对冲基金,小镇人均收入超过900万美元,资产密度位居世界第一,高层次的人才聚集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企业进入小镇的门槛较低,但是离开小镇却有着繁琐的程序和标准,为小镇保留了大批的人才和企业。这种以高科技高知识水平特色小镇的成功建设和成熟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大量经验。而我国当前仍是以特色产业为主进行小镇的建设,在高科技水平高知识水平方面的小镇建设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和胆量,这些有利的建设经验和发展成果,为我国建设高水平特色小镇提供了优势。

(三)传统资源和新型资源此消彼长

在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信息成为时代主流,对信息的掌握不仅是IT行业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发展方面,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仍不可缺少。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在全国形成了互联网经济浪潮。而“互联网+特色小镇”可实现对交通、市政工作、工程進度和最优布局规划的管理,使城市的运行效率达到最大化,省时省力的同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弱化经济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城市资源消耗。同时,利用 O2O模式,完善信息交流,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利用大数据筛选顾客信息,对顾客进行游览规划,制定个性方案,提升游客体验度,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品牌创新、观念创新和渠道创新,融入与游客的互动体验项目,线上线下实时售票,通过平台制定私人化方案,实现1对1营销,增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经济活力,丰富特色小镇的项目类型。

(四)以文化立根

特色小镇经历了“一村一品”到企业汇聚和旅游业态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在不断向4.0版本升级。其内核始终是特色,且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使其深度和广度有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地的建设要深挖文化根脉,以文化立足。相对于传统城市化建设,特色小镇分工和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加上特色小镇兼有旅游休闲的功用,其布局规划和周边环境建设都有更高的要求,如上海迪士尼小镇,以迪士尼文化为立足点,并以其为中心,进行文化产品和乐园建设的扩展,以旅游休闲为主,游客在迪士尼乐园游玩后,在小镇中进行饮食居住购物等消费。而游客和工作人员对迪士尼文化的认同感和共享的归属感,更加巩固了迪士尼文化的立足根基。浙江嘉兴的乌镇,则抓住时代潮流,以互联网文化作为发展的根基,走国际化道路,将城镇经济发展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使用最新的科技文化建设小镇,提高小镇的科技含量,稳固互联网科技为中心的文化立足点,并且以其自身环境优美的优势已承办多项世界级会议。在无会议期间,乌镇则以旅游休闲以及近年来发起的乌镇戏剧节为主,吸引各地游客,2017年,乌镇的生产总值达到了60.31亿元。乌镇的发展模式并不侧重于空间扩张和人口增加,而是深挖文化根脉,理清文化发展脉络,创建新的发展渠道,顺应时代潮流。使城市能够自我修缮,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作为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迎合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将文化创意与区域小镇特色传统文化相融合,可推动小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小镇拥有活力。此外,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推动特色小镇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核心动力。

(一)培育小镇产业“魂”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不断的开发楼盘与地域,吸引更多的工厂迁入集聚。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集聚,也不是简单的工业生产力的发达。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其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模式,小镇吸引的是新型业态下的新经济类型,以小镇的核心为基础,向该核心产业的外围不断扩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产业链。法国格拉斯小镇的核心产业是香水产业,充足的降水和适宜的气温适合花卉的生长,所以小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挖掘特色产业定位,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根于其整个建设开发过程, 从长远立足和着眼, 巩固产业基础,保证对人才的吸引力,这样特色小镇的建设才是有价值的, 才是创新且可持续的。

(二)以人为本

不同于传统的以人口和基建设施为标准的城市建设模式,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质应该回归于“人”,以人为本、顺其自然,要做到发展是人们的共同选择,秉承特色小镇的优秀内核。依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新经济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像扬州生态科技城,将现代科技和自然野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年轻人提供了创业的空间和条件,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为了老百姓休闲宜居的场所。除此之外,江苏多地打造花园小镇,建设花园环境、培育花园产业、构建花园治理。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立场,将人放在现代城市建设的首位。

(三)深挖文化根脉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是什么?是文化根脉,它不仅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更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强烈诉求,文化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那么对于城镇建设来说,文化根脉就是城市的精神支柱,失去了文化根脉,城市就会轰然倒塌。所以一个小镇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就像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小镇的文化内核就是小镇动力的来源,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其终极诉求终究和精神层面相关,经济越发达,人们追求的层面越抽象,而文化内核则是满足这一追求的核心。在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都已经取得了高度的发展之后,文化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中国的根脉来自于乡村,或者说中国的基层仍是那些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这里的乡更多的指向的是一种乡土文化,给予人安定感和归属感的文化根脉。时东陆教授在《美国城市比中国更古老》一书中写道,北京所谓的历史建筑已经缺乏了整体性,更多的是零星点点的个体单位的建筑。虽然建筑并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现,但是建筑给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直接,体现时代文化的建筑更能够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认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并不是否定历史,也不是高楼大厦,更多的是文化认同感。因此,对更加有价值的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加以保护,并且寻找更深层次的文化根脉。

(四)构建环境友好

传统城市建设进程中,主要考虑城市建设所获得的收益,并没有过多关注环境问题,部分城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因此,作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模式的特色城镇,必须将生态保护纳入建设方案和规划布局中,打造产业鲜明、生态环保的小镇,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并深入分析地域生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将小镇发展定位确立下来,从而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对生态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保护。像古北水镇的建设融合了生态、生活及生产功能,特別是在环境治理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措施, 采用科技环保手段, 实现零排放, 以绿色完善的用水和污水处理体系降低污染;同时增加绿化面积;道路修建和生活管道铺设科学布局,减少了地面的重复开挖次数, 还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北水镇内司马台长城的古朴旧貌,促进了古北水镇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特色小镇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化建设弊端不断的情况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为城市病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也为人们不断产生的消费诉求提供解决方案。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特色小镇文化内核和本土产业的培育,密切小镇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提高小镇对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抗风险冲击的能力。同时,重视生态保护,建立小镇产业基础、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的有机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特色小镇。对于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应该深入挖掘,巩固文化根脉,打实小镇立足根基。在经济上,小镇建设要明确发展方向,培育核心特色产业,以产业中心为基础,环境友好为准则建立产业规模。在精神上,要巩固文化认同感、文化归属感,深挖文化根脉,打造小镇发展的精神动力。做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建设,促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义.大国小镇——中国特色小镇顶层设计与行动路径[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8.

[2]王宏伟.文化根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N].新华日报,2017-06-16.

[3]林峰.特色小镇孵化器[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4]毛雅琦.新媒体环境下特色小镇的媒介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5]骆琼,苏乐.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6]李集生,王海山,王丽,王爱华,刘怀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特色小镇[J].工程管理学报,2018(04).

[7]瞿长福.特色小镇的底色是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16-06-18.

[8]费孝通.乡土中国[M].中华书局,2013.

[9]荆婵,刘贵生,卢海英.生态美学视域下特色小镇发展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8(08).

*基金项目:1. 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科技项目“西安市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培养研究”(SJW2017-0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三批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计划项目“西安市特色小镇产业链调研分析”。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肇庆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社区体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金融支持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