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20-03-20周微宋田田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新时代

周微 宋田田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职院校作为承载工匠人才培育的重要载体,更应该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在制造业高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新时代职业教育规律为依据,以产教融合发展为指引方向,本研究论述了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重要意义及时代价值,并从价值转向、实践感悟及课程改革三个方面设计了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和发展;新时代;高职学生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高职学生是制造强国重要的人才储备,是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大国工匠的重要储备力量,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具体体现,工匠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告子》记载:“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阐述表明,只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才能精益求精,才能取得成就。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早期许多传统手工业中的子承父业,还是延续了千百年来的师徒制,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美德,这些都体现了师傅在教授过程中对徒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延续了师傅对徒弟在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方面的传授和引导。

“工匠精神”也是精益求精、革故鼎新的价值追求。工匠的能力不仅仅是技能突出、技术过硬,还在于能够应用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进行创新,如我国历史中的鲁班、黄道婆就是典型代表,国外的富兰克林、莱特兄弟、爱迪生也是这样。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与热爱是工匠们的基本要求,热心于对产品精雕细琢、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价值追求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

二、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美国、德国、日本等现代制造业发达国家,早已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用好职业教育这个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把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一批具有工匠品质的高职高技能人才,保障我国制造业现代化高速、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产教融合的客观要求

日本被称为“工匠国”,根据调查,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就有2.1万多家。全世界范围内延续20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日本有3000家,德国有800家,法国有200家,而中国只有5家企业超过150年,如六必居、同仁堂等。这些企业保持长寿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把“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这也反映出对产品的精益求精。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目前已开始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校企合作是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操作技能能否得到企业、行业、社会的认可,不仅是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更是对高职院校教书育人水平的检测。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学生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能否高质量发展,能否改革创新,能否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资金和技术上,更体现在人才储备上,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事实证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其中工匠人才具备过硬的能力、良好的品质,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理所当然成为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载体。同时,高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培育和训练,成为具备工匠品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提供了现实保证。

三、发展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方式

(一)实现价值转向

“工匠精神”是中国千百年来优秀传统美德和文化的结晶,先辈们用一丝不苟的态度、高超的技艺、严谨的作风创造了“工匠精神”这个宝贵的财富,作为炎黄子孙,必须传承好、发展好。目前,制造业发展迎来了关键时期,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強”任务艰巨,“工匠精神”更加凸显了其时代价值。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任务,也没有意识到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紧迫性,更没有深刻思考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中真正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不多。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需要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首先,要转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理念,实现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对工匠精神价值转向,重新挖掘“大国工匠”深刻的价值底蕴,站在新时代、新机遇、新发展的高度,将“大国工匠精神”升华成为一种国家民族精神,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要,确立“大国工匠”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发展观、人才观;其次,加强顶层设计,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职教育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教学体系中;再次,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考核体系等多元化多层次体现“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让师生对“大国工匠”的不断追求引领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

(二)深入实践体悟

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其知识层面不断积累发展到精神层面的提升过程,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只是他们外在的认知形态和能动性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后,体会凝结在内的精神,而后升华为“工匠精神”,这是一种自身职业情怀、价值追求及职业操守。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不会单纯地通过实践操作而形成,只能通过认知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学习中体悟,才能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中感受“工匠精神”,认识所学专业技术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养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品质。

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要设计学生感悟体验平台,教师做好引领示范。高职院校必须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平台的搭建、实训器材的选择上精心设计,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实践感悟平台的建设做好规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处感悟“工匠精神”,处处体会“工匠品质”,把“工匠精神”和“工匠品质”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三)改革课程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特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理念。专业课堂是培育“工匠精神”最主要的载体,教师在课程中的示范引导是学生“工匠精神”不断成长的主导力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既要考虑“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性,又要重视“工匠精神”理念的价值性,使高职学生实现工匠品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构,既要让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获得一技之长,又要让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获得较大提升。

四、总结

总之,新时代高职学生需要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该担负起培育大国工匠的重任,在现代制造业高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家长、学生的价值转向,二是精心设计打造感悟实践平台,三是深化改革课程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将“工匠精神”培育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万长松,孙启鸣.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9).

[2]《中国制造2025》,新华社,2015年5月

[3]杜晓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9(04).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