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名枪印象(4)

2020-03-20晓枪老王

兵器知识 2020年2期
关键词:铰链握把套筒

晓枪老王

毫無疑问,M1911是一款“又红又好”的美国枪。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三转一响”是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名词。在某一段时间,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一度是主流富裕家庭的标志。现代手枪也有着自己的“三转一响”: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枪管偏移/摆动闭锁机构、硕大的套筒、藏在握把内的弹匣。不同于早已经暗淡的“三转一响”,这“四大特征”依然是现代手枪的绝对主流。

枪械不是考古,并不刻意、也很难追溯时间顺序上的第一。但毫无疑问,在早期自动手枪中,M1911是一款完美符合四大特征,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优秀枪械。后世的很多手枪,比如苏联的TT30/33手枪、波兰的wz.35 Vis手枪,都可以明显找到M1911的影子,也让M1911成为一款绕不开、不得不讲的手枪。

约翰·摩西·勃朗宁和他设计的机枪。勃朗宁设计了包括机枪、霰弹枪、手枪在内的多种枪械。尤其是数量、型号繁多的勃朗宁手枪,对世界手枪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柯尔特H1903手枪。尽管这款手枪的原理和H1911并不相同,但整体布局已经十分成熟。此外,FN公司也有一款FNH1903手枪,也是勃朗宁设计的,外形比较相像,大家不要搞混

基本知识

在讲述M1911手枪的故事之前,我们照例先回顾下它的基本情况。

M1911是较早期的自动手枪之一,由美国杰出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在设计M1911之前,勃朗宁已经和比利时FN公司、美国柯尔特公司合作,设计了包括M1900、M1903在内的多款手枪。这些手枪的经验教训最终孕育了M1911。M1911诞生在1911年,其改型M1911A1诞生在1926年。

M1911手枪的自动方式为手枪中常见的管退式,再细分为枪管短后坐,闭锁方式为枪管偏移/摆动闭锁,摆动/摆动机构为铰链。M1911手枪重量为1100克左右,是一款相对重的手枪,长度为210毫米,枪管长度为127毫米,初速较低,为250米/秒左右,容弹量只有7发。M1911手枪发射.45ACP手枪弹(AutomaticColt Pistol,柯尔特自动手枪),或者称为11.43×23毫米手枪弹,这种枪弹应用较少,几乎是美国人专用的。

历史功臣

枪械是一种太容易让人产生感情的特殊产品。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步枪手信条》如此写道:“这是我的步枪,有无数支和它相同的枪,但这支是属于我的。我的步枪是我的朋友,是我的生命。离开了我,我的步枪将一无是处,离开了我的步枪,我也将一无是处。”人和枪之间的特殊感情可见一斑。

但不管感情有多么强烈,新老更替是时代的法则,任何感情都不能成为技术进步的阻碍。话虽这么说,但如果“前任”太好,那“下一任”的压力就会很大——只要稍微有一些不完美,“下一任”的历史评价就会低很多。很多历史上风评不好的下一任产品,并非真的是本身性能不佳,而是前任过于优秀反衬的。

以M1911为代表的早期自动手枪面临一个口碑极好的前任——转轮手枪。转轮手枪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时至如今,依然有着相当的市场与人气,更是在影视中享有独特地位,丝毫没有“百岁老人”的颓废迹象。

需要强调的是,美军用自动手枪淘汰转轮手枪的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转轮手枪的“反弹”也很强烈——1917年时,美军还装备了一款名为H1917的转轮手枪韦伯利一福斯伯里自动转轮手枪,这款手枪的转轮上刻有螺旋槽,上半个枪身可以整体后坐,是转轮和自动手枪的混合体。这款手枪非常有趣,笔者把它视为转轮手枪落幕时顽强的反抗分子M1911A1与原版的M1911,两者最显著的外形区别是,M1911A1枪身两侧、扳机护圈后方,额外加工了用于给手指让位的凹槽。如今原版M1911已经相当少见美军的新一代手枪,分为标准型(M17、后)与“小一号”的紧凑型(M18、前)。紧凑型手枪并不比标准型小太多。我们国家的92式手枪属于标准型,但要比国外的标准型手枪稍小一点

M1911扳机上的防滑纹。TT30/33/54式手枪的扳机没有防滑纹,这样虽然手指不一定会打滑,但是有防滑纹的扳机手感会更好

替代转轮手枪的任务“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好在自动手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M1911又是自动手枪中的“领头羊”,是较早期自动手枪中名气最大、设计最成熟的一款。如今,M1911手枪以及它的各种改型依然“奋斗”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以及民用市场中,它本身的机构布局也深刻影响了手枪的发展。说白了,抛开性能,仅仅从历史地位上看,M1911就是一款非常重要的手枪。

M1911的手感

M1911手枪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大。

一般而言,现在手枪可以按照“体格”从大到小分为标准型、紧凑型、袖珍型等多个级别。比如GLOCK17、M9、CZ75都属于标准型手枪,而GLOCK19则属于紧凑型,M1910属于袖珍型。在标准型手枪中,M1911也是“大个子”,整枪大而沉重,很有分量,无法藏在口袋里,只能挎在腰上或者藏在衣服里面,并且下坠感很足。

M1911的握把也相当宽大,是笔者接触到的所有手枪中最大的之一。握持M1911的握把时,笔者的手指够不着空仓挂机释放钮,需要歪着手握枪,使劲往前伸手指才能操作。但M1911的保险位置比较合理,右手拇指就可以拨动,非常方便。弹匣释放钮的位置也相当不错,手指可以轻松碰到。

M1911采用了单动扳机,扳机为平动,水平向后运动,没有转轴,而不是现代枪械常见的、带有转轴的转动式扳机。M1911扳机力较小、行程较短,表现相当不错。但反过来讲,单动击锤手枪的扳机,手感就没几个差的。M1911的套筒后方设计有防滑纹,防滑效果不错,但套筒前方缺少防滑纹,左手握住套筒前方上膛时要滑一些,但也不至于像GLOCK手枪一样,在手掌出汗时套筒变得过于油滑,以至于上膛脱手。

M1911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舒适。M1911在空仓挂机释放钮、保险和手指接触的部分都设计有额外的凸起,用于增加和手指接触的面积,防止因为接触面积太小而产生“扎手”感。M1911的扳机、弹匣、空挂释放钮、保险上还设计有防滑纹,防止手指出汗打滑。最后,M1911表面加工和处理较为到位,表面圆润不硌手,使用感受很舒适。

相比之下,和M1911十分相似的54式手枪(仿制自苏联TT30/33手枪),触感就要差很多。不仅防滑纹消失了,空挂释放钮上的凸起也很小,实际触感比较扎手。归根到底,更舒适的枪械也更贵。54式手枪的原型——苏联TT30/33手枪诞生得比M1911更晚。对于TT30/33手枪的粗糙,苏联的手枪设计师们心知肚明,他们当然有能力把TT30/TT33设计得更舒适,但这需要额外的成本。如果把手枪比作食物,苏联人要先解决吃饱,而不是吃好的问题。TT30/33的粗糙,归根到底是食物匮乏时没办法的办法。

M1911(上)与TT33手枪的空仓挂机释放钮、弹匣释放钮、保险(TT33没有)对比,明显可见M191的细节更加完美。细节不一定能决定成败,但却可以体现出财力的差别不完全分解后的TT33手枪,复进簧帽的体积很小,非常便于加工,但按照M1911的方式安装时就非常恼火,此外。TT33的簧力也比M1911大不完全分解后的M1911手枪,复进簧“帽”实际上是一个复进簧筒,筒内是盲孔(未挖穿的孔),加工难度较大。笔者认为,TT30/33由“筒”变“帽”,也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分解简单

在接触M1911之前,笔者曾经多次不完全分解结合过54式手枪。54式手枪的分解结合是新手的一场噩梦,尤其是学校中的54式手枪普遍很新,复进簧簧力很大,非常有劲。分解时,复进簧经常弹飞,虽不会伤人,但吓人一跳。结合时,操作者要用手把复进簧压在套筒内,防止复进簧弹飞,再把包括枪管、复进簧在内的整个套筒安装在握把上。此过程中,操作者还要注意枪管铰链状态,把空仓挂机的转轴,依次插入握把孔和枪管的铰链中。由于难度太大,54式手枪结合过程的失败率极高。

总之,54式手枪非常不好装,再加上54式手枪表面加工质量不好,整枪比较“扎手”,安装过程非常不舒适。在上课时,学生都不太愿意去操作54式手枪。

但M1911却不存在54式的问题。在分解枪械时,射手先把枪口的复进簧帽压下,转动枪口帽,取下复进簧,而后枪械再无难分解之处。结合時,先把M1911的空仓挂机转轴插入握把孔、枪管铰链,再安装复进簧。枪管上的铰链是一个活动机构,容易歪来歪去。将空仓挂机转轴插入枪管铰链孔时,铰链被握把遮住,操作者只能轻微晃动枪械,让铰链自然垂下,且只能通过握把上的小孔观察铰链状态,操作如同“穿针眼”,难度很大。但如果没有复进簧力的“捣乱”,对准铰链的过程就要轻松很多。

等空仓挂机安装到位后,操作者可以依次安装枪口帽、复进簧,结合的难度大幅度降低。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都愿意试着去分解结合M1911,而不愿意去操作54式,尽管两款枪的结构基本上一样。笔者尝试过在54式手枪上使用M1911的结合方式,发现不太具备可行性。原因在于54式手枪的复进簧帽只是一个纽扣形的小帽,M1911的复进簧帽实际上是一个长“筒”。在复进簧力作用下,把长筒装入套筒内是容易的,但是把小帽压进去却很难——帽子外形太扁,很容易东倒西歪,且复进簧帽上没有防滑纹,安装难度很大。

对于现代手枪而言,M1911的不完全分解结合则较为复杂,把空仓挂机转轴“穿针眼”般插入铰链,是一个很不合理的设计。但在当年,M1911的分解尚属简单,至少要比卢格简单。时至今日,这种铰链机构已经完全被淘汰了。

M1911手枪的枪口特写。不完全分解时,按下复进簧帽,转动枪口帽,错开复进簧帽,就可以把复进簧帽、复进簧从枪口取下。安装时反向操作即可,难度较低

齐全的保险

相比于几乎没有保险的54式手枪,M1911手枪的保险可谓是一应俱全。除了所有手枪必备的单发杆(不到位保险,用于防止套筒复进不到位时,枪械自动击发),M1911还有手动保险、击锤保险、握把保险3个保险。

M1911的手动保险和国内有很大不同。只有在击锤处于待击位置时,射手才可以用手指向上推动手动保险,卡住击锤起到保险作用,而国内的保险大多是在击锤释放时才能关上。M1911手动保险的好处在于,只要打开保险,击锤就是待击状态,如果膛内有弹,射手可以立刻扣动扳机,保险一射击转换很快。缺点则是,膛内有弹携行,总体上比较危险。加上M1911的手动保险行程(拨动角度)很小,保险力量很轻,如果在携行枪械时,手动保险被异物钩挂打开,那枪械就会变得很危险。

M1911的空仓挂机转轴(蓝色件)与枪管安装示意。M1911枪管的铰链没有簧力辅助定位,铰链往往东倒西歪、比较自由。在没有复进簧“捣乱”时,隔着握把“穿针眼”的过程虽然麻烦,但难度不大

M1911半扣合状态的击锤。一般而言,现代手枪的击锤上也会保留一个树枝形“分叉”,但很少会做得像M1911这么巨大

M1911的工艺枪,图中深灰色的是握把保险。如今民用版的M1911,握把保险(飞翼)越来越长,保护虎口的效果越越来越好,但枪看起来也更“浮夸”了

45ACP与其它4种常见的手枪弹。自动手枪要把弹匣塞进握把内,而体积巨大的.45ACP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如果H1911当年就是使用9X19毫米枪弹的,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只会更高

为了在不增加握把尺寸的前提下增加容弹量,美国人想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办法——加长弹匣。但即使是这样的弹匣,弹容量也只有可怜的10发

在卢格后,德国开发了P38手枪,枪管依然是裸露的,复进簧只能设计得很小很细,藏在枪管后的枪身内,局限性很大。当时德国的PP手枪也是套筒式手枪,但不知为何军用手枪依然选用了裸露枪管的旧设计

击锤保险也被称为半程保险,英文习惯叫作“HalfCocked Safety(半扣合保险)”,是一个另类的保险,54式手枪也有这个保险,但一般没人把它当作“正规保险”。击锤保险说白了,如果射手手动下压击锤,但没有把击锤下压到待击位置,而是半途手滑松开了,那击锤并不会回转到位、打击击针,而是在快到位时果断“刹车”,起到保险作用。此时,射手即使扣动扳机,也无法进一步释放击锤。

在很多电视剧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紧张的手枪对峙中,镜头会给出一个特寫,主角们会把手枪的击锤压倒。这个镜头就能解释击锤保险的作用。膛内留一发枪弹,而后释放击锤,也能做到相对安全的携行。遇到紧急情况时,射手手动压倒击锤,就可以实现待击,压倒击锤的动作也比膛内无弹、再次拉动套筒的动作更小、更快、更隐蔽。但如果压倒击锤时,射手手滑了、没压到位,击锤自己弹回去了,那枪械就有可能意外击发。此时,能让击锤及时“刹车”的击锤保险就会起到作用。

为了方便压倒击锤,M1911的击锤上有明显的树枝形“分叉”,并且分叉上刻有防滑纹。但在套筒压倒击锤时,高高耸立的分叉又容易触到射手持枪手的虎口,因此M1911的握把上有一个巨大的飞翼,其本身既是握把保险,还能防止击锤打手。现代击锤手枪大多是单双动手枪,射手直接扣动扳机就能压倒、释放击锤,不必再手动压倒击锤,因此M1911的“分叉”击锤和巨大护翼,在今天就要少见得多了。

握把保险是M1911最经典的保险。当射手的手掌离开握把,握把保险就会自动生效,此时枪械的扳机扣不到位、击锤无法释放,起到保险作用。射手握住握把时,手掌就会自动压下握把保险,解脱保险状态。该过程不需要刻意为之,很多学生接触到M1911时,都没有意识到握把保险的存在,是一种典型的“无意识”保险。

M1911的握把保险力量较小、行程较短,握持很久也不会累,且保险的运动方式为转动,转动方向和平动的扳机异位异向。不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设计思维,能避免扳机、握把保险在受到某个方向冲击时,同步失灵的情况。从设计上讲,M1911的握把保险,比乌齐冲锋枪的握把要好得多——乌齐的保险行程长、力量大,和扳机运动同向,握持还非常不舒服。

但铜板的反面是,M1911的握把保险更像是辅助,而非主力保险,毕竟它的行程过短、力量过轻,且外露的握把保险体积过大,对枪械的密封性有不好的影响。因此,M1911的巨大握把保险,在当年算领先设计,在现代手枪上已经很少出现了。

最后,54式/TT30/TT33手枪比M1911诞生得更晚,其本身的保险却非常不完备。这并非是苏联设计师认识不足,而是财力不足——这么多的保险,这么复杂的机构,一定很贵。

45ACP手枪弹

如同9x19毫米巴拉贝鲁姆枪弹一样,早期的自动手枪往往是“一枪一弹”,在相当长时间内,45ACP手枪弹就是M1911手枪的代名词。如果非要总结一下,那么.45ACP手枪弹的最大特征,就是有点像黑火药步枪弹。

从能量较低的黑火药到能量充沛的无烟火药,枪弹有了很多变革,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口径减小。无烟火药能量更高,弹壳就可以做得更小,口径也会相应减少。此外,高初速、小口径(不是真的小口径,是指相对于黑火药步枪口径更小)的弹头更为细长,弹道更为平直,弹头的侵彻力也更高。

因此,从黑火药到无烟火药,枪械的口径大大减小,比如9x19毫米巴拉贝鲁姆枪弹,在当时的手枪弹中也算是小口径、新口径了。但.45ACP手枪弹的口径,是一个黑火药枪械惯用口径——此前有很多的黑火药枪械,都是.45英寸口径的。

除了传统的口径,.45ACP手枪弹还有一些“黑火药”特点。比如它的初速只有可怜的250米/秒左右,膛压较低,这使得M1911的枪管可以做得很薄,包在枪管外的套筒也可以“瘦身”,整枪不至于臃肿、过于沉重。还使得M1911的后坐力“大而不猛”,保障了一定射击舒适性。此外,天生亚音速的.45ACP手枪弹,理论上比较适合做为微声枪弹使用,但在M1911刚刚诞生时,并没有人打算这么做。

45ACP手枪弹的最大缺点是体积过大。转轮手枪没有弹匣,它的枪弹装在转轮(弹巢)中,握把本身可以做得很细,但M1911的弹匣设计在握把中,巨大的枪弹必然会导致握把尺寸增大。M1911只是一款极为普通的单排弹匣手枪,容弹量只有7发,握把就已经非常宽大了,这几乎也是M1911最大的槽点。

此外,45ACP手枪弹的初速还是低了点。手枪空有50米的“理论”有效射程,实际使用距离往往只有十几米。作为手枪弹使用时,45ACP的近距离威力十足,但用作冲锋枪弹时,45ACP就有一点“鸡肋”。使用45ACP手枪弹的汤姆逊冲锋枪、M3冲锋枪,初速都只有280米/秒左右,实在是太低了,这使得汤姆逊、M3的有效射程大打折扣。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猜测。美国的冲锋枪发展路线比较奇怪,从一战后的汤姆逊到二战时的M3,之后冲锋枪的发展突然就偃旗息鼓了,直到后来由M16发展而来的超短步枪/卡宾枪出现,担任了冲锋枪的角色。在此期间,美国虽然引进过MP5等使用9x19毫米枪弹的冲锋枪,但总体数量不多,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主力枪械。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则依托9x19毫米枪弹,开发了斯特林(英国)、MPK/MPL、MP5(德国)、M12(意大利)、MAT49(法国)等多款冲锋枪。相比之下,美国的冲锋枪发展却晦暗不前。设计冲锋枪并不是什么难事,美国不做冲锋枪肯定是出于自己的装备体系考虑,而不是做不出来。但反过来想一想,会不会是天生不太适合给冲锋枪使用的.45ACP手枪弹,成为让美国人对冲锋枪“不感冒”的“药引”呢?

经典的布局

在早期的自动手枪中,M1911是一款很特殊的产品。它的很多设计都称不上原创,却是一个极佳的集大成者,把很多优秀设计融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自动手枪的典范,深刻影响了后来枪械的布局。

M1911是一款套筒式手枪。枪械分为套筒、握把两部分,套筒大致为筒状,套筒内有复进簧、枪管等机构,套筒整体放在握把上运行。套筒提供了额外的空间,让复进簧有了“立锥之地”,枪械的空间更充裕,同时密封性也得到了保障。握把为“L”形,内部容纳弹匣和发射机,在不完全分解时,握把除了弹匣外,不再做进一步分解,减小了不完全分解时的工作量,提高了勤务性。套筒、握把之间通过导轨配合,空仓挂机固定。这样的布局影响了后世很多手枪的设计。

在具体设计上,M1911同样正确而先进。闭锁结构上,M1911使用了枪管偏移/摆动闭锁,具体偏移/摆动机构为铰链。这种被称为“勃朗宁闭锁”的机构被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继承并发展,成为全球手枪的绝对主流。M1911采用了可拆卸弹匣,而不是固定弹仓,其弹匣释放钮位于握把拇指位置,并不是像欧洲枪械一样设计在弹匣底部。M1911完善的保险设计,同样征服了众多枪械设计师。

我们必须承认,M1911并非这些理念的首创者,只是把理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枪械的发展受政治影响很大,一个大国的普通枪械,往往比小国的优秀枪械更有影响力。但一战前后的美国,其政治影响力远不如今天,在美国步枪还在用“盗版毛瑟”(M1903春田步枪)的年代,美国的手枪却广泛传播,发扬光大,这不得不说是枪械政治闹剧中,一次难得的真情流露。

昂贵的M1911

从各种层面看,自动手枪都要比转轮手枪更昂贵。

首先,自动手枪的结构更复杂,其内部的零件更多,加工难度也很大,尤其是M1911。当年的步枪大多是钢、木机构,钢机匣的体积并不大,结构也简單,生产的难度不算太大。相比之下,M1911的套筒和握把,其体积并不比步枪的机匣小,形状却复杂得多。而转轮手枪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更符合当年的工艺水平,加之结构简单,成本自然更低。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M1911都不会太便宜,至少在当年如此。话说回来,几乎所有手枪的“性价比”都不太高。即使是现代,以便宜而闻名的M17手枪,其价格也达到了200美元左右,是M4卡宾枪价格的30%左右,但手枪的作战“效果”却远远达不到M4的30%。

BHP(下)与M1911手枪的枪管,经过多年的发展,铰链已经变为了简洁的开闭锁斜面,变得更易于加工、更加简单,同时分解结合也变得特别容易

一战美军合影,人手一支M1911。在今天看来,美军不给士兵配手枪的做法有些荒唐,但允许士兵自费购买手枪的做法又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算不算“取财于兵”呢?

M1911与M9。在装备之初,美军士兵对M9有很多吐槽,在笔者看来,除了多年习惯一时难以更改外,还和骄傲的美国心有很大关系

总之,M1911虽然成本高,但时运颇佳,一战在很大程度挽救了它的命运。因为在这场特殊的“堑壕战争”中,最常见的就是狭窄的堑壕,太长、太笨的步枪、机枪在其中会失去作用。冲锋枪诞生之前,手枪成为唯一能在堑壕中大显身手的武器。

就这样,在诞生短短几年后,M1911迅速迎未了自己的黄金期,它的优秀性能得以体现,它的昂贵则在“保命需求”面前不值一提。一战的美军官兵大量购买M1911,作为最后一道防身武器。至此,身为“下一任”的M1911,终于完美转换成现任。

士兵对枪械的信赖是牢固的,如果这个枪械还有“民族荣誉感”加成的话,信赖就会是根深蒂固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才用意大利伯莱塔92(M9)手枪替代了M1911。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M9之前,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比M1911这个“老古董”更优秀的枪械,而美国人迟迟不换M1911,不是什么买不到、被制裁之类的荒唐理由,而是民族荣誉不容侵犯。

当然,在M9装备部队后,美国依然巧立名目,以各种名义采购了一些M1911。

总结

M1911的一生很完美。它性能优秀,诞生不久就在一戰的催化下变得炙手可热,以至于迅速成为一代经典,可谓是出身好,“命”也好。如今的M1911已经和M16步枪共同成为了美国的枪械代表,但它却没有M16诞生初期的“丑闻”,而是一直优秀,一直正确,是难得的“又红又好”的美国枪。

下一篇文章应该是过年前后,俗话说“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轻松愉快的,栓动式步枪的故事。

猜你喜欢

铰链握把套筒
基于实际制造水平的车门分体式型钢铰链可行性研究
一种便携式管端除锈装置
重卡用前面罩四连杆铰链设计解析
乌兹冲锋枪
一种建筑钢结构安装钻孔钻头冷却夹持器
大班学习故事:红黄套筒
更换笔记本电脑铰链
西班牙埃伯公司STAR 6.35mm袖珍手枪
也谈手枪握把
众谈手枪握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