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据分析,构建写作活动任务群
2020-03-20张永娟
张永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写作都是教师与学生想要努力攻克的领域。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作文却成为学生的“三怕”之一。这种“怕”,一般停留在揣摩感知层面,很难准确表述。试想,如果能用数据较为清晰地去量化学生写作的起点,对现状与困惑用数据去分析推动,在此基础上的作文教学是不是就会更加有效呢?鉴于此,笔者组建了一个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力图以写作学情数据统计为基础,以统编本教材使用为契机,探索整合写作学习情境、写作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建构动态的“写作活动任务群”,期待在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
一、以学生写作困惑数据为起点,确定写作活动任务群建构的依据
于漪老师说:“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知之准,识之才深,写作教学活动任务群的构建才能更有效。
(一)问卷调查找到起点
研究初期,我们就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写作资源(生活)、语言训练(思维与语言)、写作动力(兴趣、读者)、作文教学、写作修改等六个方面提出了17个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在团队教师所在的10余所学校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涵盖了薄弱的乡镇学校、城市普通学校、重点学校和省城学校,年级从初一到初三,共收回问卷843份。问卷的各项数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为写作活动任务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抓手。这里,我们选取几个典型问题的问卷结果进行呈现和分析。
数据显示:就语言表达这一项来看,37%的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表现为词语贫乏,语言不优美,24%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表述得不具体,不生动。我们把“词语贫乏,语言不优美”视为语言问题,占比较大。“不会审题,不知道写什么”属审题选材问题,“不会安排作文结构”属行文思路问题,仅占极少数。
数据显示,71%的学生喜欢“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完成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50%的学生喜欢“课内片段仿写”的形式,39%的学生喜欢“连词成段”的训练方式。而这些数据,恰恰与统编教材所倡导的“读写结合”“生活作文”“整篇与随笔练习相结合”等作文教学策略相契合,为后面的有效研究提供了以学定教的准确依据。
在“你认为怎样的作文指導对自己帮助更大”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70%的学生认为,教师开展活动后指导写作,更为有效;56%的学生认为,教师常指导讲评日记或练笔,对自己启发更大。50%的学生认为教师审题指导后进行写作更有效。也有近50%的学生认为用课文或范文引领写作更加有效。这些数据表明:作文教学有效指导很有必要。至于教什么,数据统计中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写作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素材的欠缺。学生需要在具体活动中培养选材意识,学习积累素材、运用素材的 策略。
2.语言表达的生涩。学生需要在实践中练习提升,克服障碍,精准表达。
3.写作知识的零乱。学生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建构较为完备的写作知识体系。
(二)确定研究方向
在调查数据的分析基础上,我们探讨并明确了实践的重点:以写作困惑数据分析为任务导向,整合创设写作活动学习情境,凸显写作活动化、系列化、层级化,并建构起“读写结合”“生活作文”“整篇与随笔练习相结合”等作文教学策略,达到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目的。
二、以数据分析结果为支撑,探索实践“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建构
我们从数据出发,以写作任务为驱动,依据统编本教材编排体系,打通阅读、写作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整合阅读与作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开发并整理了20个“写作活动任务群”案例。每个案例均包括任务主题、写作指导、写作活动和学生作品及评价等内容,呈现了活动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具体案例如下:
在此,借几个案例阐述如何以数据分析结果为支撑,进行“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具体构建。
【案例一】
针对学生们“语言表达”的普遍困惑,我们设计八年级下册“用好教材例子,觅得仿写真经”活动任务群,给了学生很有效的指导。这个活动先后设计了三个任务,每个任务下又有分解的小任务:
任务一:分步描摹写心理——精读《社戏》中的心理描写。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析提炼,自己总结出了“心理描写的基本方法”(幻觉、内心独白、借助神态动作表现、借用虚词“然而”“终究”强化);
之后,教师设计导语启思:我们的内心像广阔的宇宙,也像烟波浩渺的大河,有的时候广袤无边,有的时候狭小拥挤,有的时候波澜不惊,有的时候波涛汹涌。
再次,给出具体的写作指导:先用简洁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自己最近经历某事的心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仿写。并给出几个参考题目:题目1,描写某次考试失败的心理;题目2,描写被老师留下来谈话的心理活动;题目3,描写早晨迟到的心理活动。
最后,学生写作,教师当堂指导修改,争取人人过关。
任务二:多个角度仿排比——精读《安塞腰鼓》中的排比手法。
首先,在阅读中提炼。教师精选《安塞腰鼓》中的两个段落,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品味总结出排比句的几种类型:段与段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句子内部词语或短语之间的排比,并分析排比的特点和写作角度。
比如用排比描绘一个场面,可以从声音、姿态、服饰、动作、眼神、场面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达到全方位、立体地表现场面。而段与段的排比则总结出借助虚实结合,由眼前事物写到感受,由感受写到思考,使内容得到升华的策略。
“排比修辞”运用时,可以理解排比可能针对单一对象,也可针对多个对象,还可能是针对同一对象不同角度的展开,也可以是同一对象不同程度的推进。
接着,教师给出以下场景,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排比的修辞从多个角度描写。课间操时全校跑步的情景;午饭时餐厅里拥挤热闹的情景;清晨全校师生接踵而至的情景;阅读课时同学们专注读书的 情景。
最后,学生写作,教师当堂指导评改,争取人人过关。
任务三:选点突破仿结构——精读《灯笼》,梳理散文的基本思路。
首先,在阅读中提炼。
1.阅读课文,用简洁的句子或关键词概括文章围绕“灯笼”所写的具体内容。
2.对概括出来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会发现三个不同的方面:文化方面、情感方面、生活情趣。
3.探讨文章结尾处的情感变化。如何从“灯笼”的回忆,跳出个人的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转为悲壮激越?
4.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思考,在选材、联想、组合材料方面有什么收获?
其次,在写作中习得。
1.选择以下题目,展开联想,自由发散至少三点内容。
《打开那扇门》《景在路上》《那一盏灯》《与你为邻》《这也是一首歌》
2.确定一个题目,如《那一盏灯》,学画思维导图,帮助选材立意。
3.以“那一盏灯”为题,仿《灯笼》一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写一篇散文。
这个案例的实践分散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本单元课文中的仿写微点,将课文的学习指向写作的指导,让仿写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即由段落的仿写到整篇的仿写,由心理描写的仿写到排比句式的仿写,并就此对心理描写的知识和排比的修辞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在有序的群组活动中,学生写作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语言的精细表达,文章的构思布局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案例二】
针对学生“写作素材匮乏”,不能将阅读跟写作相互关联的问题,笔者组织开展了“以写促读知名人,依读练写提素养”的写作活动任务群实践。
活动之始就给出任务——为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一个小传。同时设计了整个活动任务:
任务一:人物传记的群文联读。
任务二:传记著作的整本书拓读。
任务三:传记文学读写结合练。
这一案例是读写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成功在于以基于学情的数据分析为起点,调动了学习兴趣。整个过程的读书分享、交流展示都在网络平台等公开媒体上予以展示,以点击量、阅读量、有效评论量进行调控,不仅兴趣得以保护,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总结以上案例,“基于写作困惑数据分析下的写作活动任务群”有以下四个共同特征:
1.写作活动任务群的设计起点必须基于学生的写作困惑。每个写作活动任务群的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其困惑作为活动设计的起点,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
2.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实质是进行多维整合。“任务在先、任务驱动”的本质在于以问题为基点,将阅读、生活、写作中的写作资源进行整合,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建构是一项多层次、复杂的整合学习。
3.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开展要在有序的活动中进行。写作活动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原点,以生活参与、实践活动为过程。要把作文训练与阅读相联系,将朗诵、演讲、采访、调查、表演、微写作、整本书阅读等活动融在任务群中,实现作文训练的真实、有趣、有效。
4.写作活动任务群的落点是学生的语言实践。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活动也必须组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素养。
三、以数据量化为标尺,形成动态调控写作活动任务群建构的策略
写作活动任务群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过程中预设是定量,学生实践结果是变量,要用各项数据去量化学生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为此,每个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建构都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态变化,随时进行调控。另外,我们认为,“数据量化”并不仅仅来自一个测评的具体数据,统编本教材的写作编排本身就是写作难度数字化的外显,学生日常写作和考场作文中反映出的问题也是过程中学情的量化反映。
为此,综合“基于写作困惑数据分析下的写作活动任务群”的20个案例及统编本教材作文编写的特点,尝试对“写作活动任务群”建构的策略做以下总结。
1.以单元写作专题为依托,进行动态整合。
新的统编本教材在建立独立写作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了“读写结合”。但要充分用好课本资源,還需要梳理单元训练专题,深入研读教材,熟知其难易程度,并将教材的阅读课例和写作导引进行整合,开发读写结合点,再以学情数据为起点,灵活运用。比如下图对七年级写作专题的整理:
由上图可知,七年级写作专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编排有梯度,但序列并不明显,需要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根据写作困惑数据、实践动态数据进行整合。像七上第一单元“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单元主题,从之前调查的数据分析来看,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素材搜集整理能力都存在问题,而这项实践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写作品质。因而,任务群设计在尊重统编本教材编排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数据进行整合与重构,让“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贯穿学年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2.以写作学情为起点,用任务群组逐项突破。
动态写作学情的第一手资料也来自每学期的考场作文。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习作,可以得出目前学生写作的困难,如果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审题和选材”是学生最大的问题,每次习作近70%的学生都会出现题意审不准,选材常撞车的现象,选材立意上很难有新意、深意。
针对此项数据分析,我们设计了“领悟题旨得要害,学会立意达中心”的写作活动任务群,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的审题要领,并从文体、范围、人称、寓意等方面去实践,习得相关素养。
3.以写作知识微点训练,培养精准表达能力。
从日常习作的批阅、展示交流等数据可知,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张白纸。诚如邓彤老师所说,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总体上不是“整体空白”,而只是“局部缺失”。
基于此,教师就不必为学生“重置”一套系统全面的写作知识,只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必要的写作知识内容。所以,实践案例中很多都设计了相应的微点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拿来即用的小策略。比如在“抓住细节精描摹,活灵活现话人物”的写作案例中,就总结了“描写如何做到生动”“如何做到具体”的策略。这样化整为零,让学生深入学习,反复练习,学得透彻、学得实在,深度学习才能发生。
4.以学生素养提升为终极任务,让活动指向思维与情感的共同参与。
数据分析还显示,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建构,不仅要注重课文学习与读写结合,还要观照单元主题和生活内容联系,开展系列演讲、朗诵、辩论、采访、表演等活动。但动态数据也显示:学生虽然热心地参加了各项活动,但是在写作时不能很好地提炼生活,表达感受。因此,任务群的设计还必须唤醒学生发现和感悟生活的心灵,教给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内容的策略和方法。“头脑风暴法”“自由写作法”“集束学习法”等写作素材的触发、搜索、提取策略也是我们任务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建构起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创生写作内容的基本能力。
王荣生教授说:“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所以,立足学情的数据分析,可明确学生写作的梗阻;依据作文中动态的数据调控,就能给予学生更为具体细致的训练指导。
活动任务群的构建,实现了写作活动的化整为零,逐项突破。它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写作规范的基础上先“入格”,再在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捕捉提炼各种体验感受,完成篇章写作的“出格”训练,最后达成“跳出规范,趋于自由,进而能情趣、意趣和理趣合一”的写作终极目标。
所以,写作活动任务群的建构大有可为。而大数据与写作任务群的建构有效结合,可以让这项实践如虎添翼。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西川实验学校;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