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本科生科创拔尖人才p-p-t培养模式初探
2020-03-20蔡文娟王贤平
蔡文娟,王贤平
(江西师范大学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 南昌)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强调了对国家拔尖人才的培养措施。如今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大学一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摇篮。当代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培养本科生拔尖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更是各地方院校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有众多高水平院校对培养本科生拔尖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高等院校陆续开启“强基计划”,地方院校在面对来自高校竞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倍增。地方院校需立足于现状,寻找适合社会需求、应对国家紧缺的优秀拔尖人才来进行模式培养。基于这些,本文提出在“p-p-t”模式下对本科生科创拔尖这一人才下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探究一条“校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双赢道路。
二 地方院校培养科创拔尖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其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具有拔尖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早之前,从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可知美国在拔尖人才培养上遥遥领先,到了2009年教育部启动“拔尖计划”,越来越多的双一流研究型大学开展了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与实践的新路径,并且制度不断得到完善[1]。比如国内大学,如清华大学在1998年设立基础科学班、北京大学2007年的元培学院成立,南京大学实施拔尖计划等等都旨在培养本科生拔尖人才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因此,在拔尖人才培养基础上若脱离了科技创新,高校选拔的拔尖人才也很难适应如今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人才要求[1,2]。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是关乎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此时的国家正需大力培养大批科创拔尖人才为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跨进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这一形势下,地方院校更需紧跟脚步,发挥地方优势,重点向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科创拔尖人才趋势发展。
三 地方院校本科生科创拔尖培养模式现状
当今之下,在众多学府中堪称科创拔尖人才的人数可谓是凤毛麟角。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中强调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未完全落实,以及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提出明确的要求,由此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对科创、对本科大学生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科创拔尖人才培养领域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技强国之路积极探索新体制、新机制。高东磊等对各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历程和培养特色做了回顾与梳理,并从中总结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特色要求、培养规格和结构等建议[3]。张显斌、秦新强等以西安理工大学作为研究点,通过选拔成立的“知行教改班”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对象,设计实施“两阶段式”拔尖人才培养模式[4]。又如姚莉在“文技双馨”的视域下,提出适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体系等有利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新举措[5,6]。随着新时代社会需求导向,对地方院校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院校普遍进行的是大众化教育,提倡创新,地方师范类院校主要还是以培养教师为宗旨等[7]。但在面对学校的扩招下又要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生源现实等等挑战下,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的要求,在如今的科技强国下,地方院校对本科生的重视从科创基础上培养本科生拔尖人才是关键突破口。
四 “p-p-t”下的培养模式探讨
根据新时代建设,如果各高校都一味只按文件下发的措施统一标准实施,那么高校的各项评估质量只会延滞[8]。地方院校培养重点的本科生不能只看综合的提升,更需要的是利用校内师资的科研队伍为金字塔顶端阶段输送科创拔尖人才,为地方省市、为名流高校乃至为国家培养。为了做好科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本文以江西师范大学理电学院为构建点,提出“p-p-t”培养模式概念。如图1所示,我们将通过从该学院科研平台、项目,组建学生团队等三个方面来初步探讨地方院校培养本科生科创拔尖人才模式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图1 科创拔尖人才p-p-t培养模式
(一) 以科研平台(Platform)为基础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江西师范大学理电学院已发展成了集物理、通信、电子和光电信息为一体的理工科院校。学院设立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个专业。学院拥有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和江西省光微纳传感与传感器件两个重点实验室。随着科研平台的壮大,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9]。学院重点实验室从事新能源材料、激光技术、量子通信、微纳材料合成、微纳器件的构建和优化及传感器件研究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大力培养科创人才。每个重点实验室的团队老师多人都具有海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等留学经历,师资力量雄厚。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团队每年都会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数篇高水平论文。每一年,重点实验室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创水平重点面向研究生,本科学生设立开放基金项目,同时给予资金资助进行科研的前期探索与实践。基于以上,学院安排本科生借助重点实验室平台,进行各类实验及课题的开展,自主申请开放基金项目。结合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的亲自教学指导,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实验的乐趣。书本内容已跟不上社会时代的瞬息万变,学院制定教师自备课件机制,上课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课本为辅,让本科生在入学第一年就打好基础。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培养的学生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课程结构性问题[10]。针对理学专业课程,结合重点实验室使用的辅助课程,适当将一些公共选修课用实用性课程代替。比如开设基本实验仪器及教学软件学习课程,学习实验数据软件处理,利用基本软件能够计算课程中理论模拟值;让学生所学所用更贴近实际应用、学有所用。不管哪类拔尖人才从事相关特色事业工作,都应该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能力。
(二) 以科研项目(Project)为准,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每年,高水平科研成果,高质量的毕业生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几年,从理电学院教师申请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等获得的科研基金立项率远远高于其他的一些高水平院校平均立项率,到本科生在科研项目组下都在相应领域的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及系列创新专利成果等等,显现出学院对科创人才的培养重视性。同时参考江西师范大学理电学院20届光电学子考研录取率超50%的骄人成绩,也能看出广泛参与科研工作是对自己知识领域上的加深巩固。在学院拥有此科创条件下更加对本科生投资资源具有优势。本科生的大一、大二是学习期,到了大三学习的知识开始变狭隘,此时需要吸纳积极主动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为培养科创拔尖人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理电学院物理学专业为例,对科研课程给予绩点,提倡本科生大一进入重点实验室后学习基本仪器操作与理论。团队科研老师组织定期开小组会,让本科生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逻辑表达能力,进而还可以开展实验室的学术交流与活动,让本科生们感受学术的大集体活跃氛围。导师鼓励大二、大三本科生积极申请或参加开放课题、创新创业、创客设计,数学建模等课题并主持。通过以上流程,采取将初有成果(比如凭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参加国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本科生推荐报送进入各大双一流高等学府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也可以给予名额进入当地省市知名企业内实习锻炼自己。教师在指导本科生入门科研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教师自身提高科研主持能力,而学生则可以在更高的平台阶段,发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与逻辑思维的劣处及其他相关技能的不足,进而获得改善和提高,最后朝科创人才培养走向。况且,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即可以为科研室节约大量的科研支出,又可以改善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交流,激发更多的创新灵感,使教师有效地完成科研项目。
图2 本科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地位
(三) 以科研团队(Team)为要,激发科创拔尖潜能
一项好的科研项目的完成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学院采取借助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团队措施,从中拟定培养科创拔尖人才的范围。最初,学院实施面向全院本科学生公布招生条件;学生自愿报名;通过笔试和面试择优录取品学兼优的本科学生或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观察一些对本专业学科兴趣浓厚的学生,经常在课堂提问从中推荐一些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以此招收可加入科研团队的本科生。再采用双向选择的录取原则,拥有科研项目的导师对团队内的本科生进行挑选。刚入大学的学生就如同白纸,要让学生将入大学前的主动学习性能在团队里继续保持。正如图2所示,学生的角色会在一个卓越拔尖的团队里潜移默化地改变。大一时在团队中是学习者,教师作为主持者,研究生充当引路者带领本科生学习,操作新仪器,掌握新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础到了大二,学生在团队中角色就成了执行者,开始根据下发的任务要求主动去采取行动;到了大三,本科生在具备了两年的累积经验下,研究生此时放手让本科生们在团队内自主互相协助完成任务,从学院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可见是初有成效;这样,大四的本科生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能够独自主持课题。这时候的他们已超前其他同学,一来对于毕业论文,选题可根据自己自身所做的工作进行撰写,内容质量得到了提升。总而言之,建立学生团队,学生通过“在团队中学习,在学习中挖掘潜能”,不断开阔科研视野,激发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意识。通过这样的模式培养,为国家、为企业输送科创拔尖人才。
五 结语
高等教育在新科技创新时代路口会面临诸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提出“p-p-t”培养模式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新时代拔尖人才,这也是众多高等院校新时代的挑战。但不论是基于教育思想改革,还是本身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论是双一流院校还是地方院校,科创拔尖人才培养是建设高校发展的政治保障。地方院校的发展与国家教育发展就好比根与叶子,要想果实饱满可口,就得在地方院校重视本科生的硬件培养,根好才能叶壮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样才能为科技强国、社会、各省市进步输出更多的科创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