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3-20彭柳林王长松余艳锋余永琦
彭柳林,王长松,余艳锋*,余永琦,卢 华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2.江西财经大学 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 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江西农业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产业体量和实力不断增强,绿色农产品品牌效益日趋凸显,农业发展活力集聚释放,农业科技信息支撑更加有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推进期,应适应并遵循这一发展趋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钟钰[1],2018)。因此,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在“三农”工作中的贯彻落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有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研究,目前已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论”(时文朝[2],201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郭永田[3],2018)、“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论”(韩长赋[4],201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论”(张晓山[5],2017)、“壮大农村优势产业论”(钟钰[6],2018)、“城乡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论”;(韩俊[7],2018)、“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论”(韩俊[8],2018、傅国华等[9],2017)、“农村要素各类主体活力论”(董进智[10],2017)、“体制机制创新论”(熊小林[11],2018)、“综合路径论”(宋洪远[12],2017)、“多功能价值增值论”(刘合光[13],2018)等。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农业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在更高层次上探索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就必须立足省情和农情,深刻分析江西农业发展的优势、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江西绿色生态优势,最大努力地克服短板,最快速度地实现江西农业弯道超车,实现江西现代农业强省目标。
1 江西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农业大省,江西具体是什么样的农业大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值得重点研究。笔者通过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江西农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深入阐述了江西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江西是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的传统农业大省
1.1.1 从三次产业占比看,“一产”比重较高 1978~2002年江西省“一产”比重高,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呈逐年增长态势。“一产”占全省GDP的比重在21.9%~41.6%之间,高于全国平均值8.6~14.4个百分点,是江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期,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国排名均保持在12~14位,其中高于全省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排位,奠定了江西农业在全国的大省地位(图1)。
图1 1978~2002年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全国排名
2003~2017年江西省农林牧渔业年平均产值为2006亿元,是1978~2002年平均值的5.6倍,全国排名第16位。其中:2017年,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187.6亿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2.79%,全国排名第16位(因前后统计口径变化,2003年以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故从2003年后开始作图比较)。20世纪90年代后,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国排名整体呈下滑走势,2012、2013和2015年滑落至全国第18位,2014年更是排名全国第20位(图2)。
图2 2003~2017年江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全国排名
1.1.2 乡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散小 农村是吸纳人口、农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空间和产业。1978~2016年,江西省乡村人口(农业户籍人口)虽呈逐年下降态势,占全省人口的比重由83.25%降至46.9%,但长期高于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左右。2016年,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占全省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9.1%,比全国平均数46.6%高12.5个百分点,奠定了江西农业的大省地位。
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多地少是江西的基本省情,2016年江西省耕地面积为308.22万hm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28%,全国排名第20位;江西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067 hm2,在全国排第23位。江西耕地细碎分散现象依然存在,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小农户经营仍然是江西农业经营主体。
1.1.3 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排位中等居前 江西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类较齐全,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茶叶、油菜、肉牛、蔬菜、水果、水产、水禽、中药材十大主导产业。2016年,江西粮(稻)、棉、油、糖、茶、猪(出栏量)、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排位分别为第12(3)、9、10、10、13、10、13、9位,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5%(9.7%)、1.4%、3.4%、0.5%、2.4%、4.5%、3.9%和3.9%,大部分都高于江西人口(2.3%)、耕地(3.3%)占全国的比重,表明了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
1.1.4 长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援外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1)从建国以来江西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来看,江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象条件,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是建国后2个从未间断调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至今每年调出稻谷50亿kg、水果100万t、生猪1200万头、水产品100万t以上,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供沪生猪、供港叶类蔬菜位居全国前列,依次排名全国第1位和第2位,表明了江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重要地位。(2)从江西农业对外援助来看,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为服从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江西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对外农业援助任务,是执行项目重点省份之一。1997年以前,先后在非洲和亚洲的10个受援国家承建了农场、农技站、农业学校和农田水利设施等13个项目,派遣了水稻、蔬菜园艺、茶叶、水利、农机、畜牧、淡水养鱼、土壤改良、沼气等各类技术人员近千人次,在开荒造田、经营农场、培育良种、维修设备等方面向受援国人民传授了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并发运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以及农用物资。在当时自身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将这么多的农业援外任务交给江西,可见江西农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江西是传统农业大省,但也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比如在主要粮食产量排位靠前的同时,小杂粮如小麦、荞麦、玉米、高粱、大豆、土豆等江西就需要大量调进;在柑桔产量较高的同时,桃、梨、枣、柿、瓜等水果需要大量调进。在粮食大量外调的同时,蔬菜长期大量调进,至今江西蔬菜自给率仍然在5成左右徘徊。
1.2 江西现代农业“大而不强”的矛盾突出
21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也迈上新的征程。江西农业发展由扩量向提质转变,逐步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但是,江西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农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与“优而不特、特而不名”并存 一方面,长期以来,江西省稻谷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绝大多数是籼稻,米质优、口感好的品种较少,与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不匹配。万年贡米、奉新大米等质量优、具有历史传统的名品,由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底,品质不稳定等原因,产量难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江西大米在传统销售市场(如广东、上海)份额有日渐缩小的趋势。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产量都居先,但优质果比重不高。全省柑桔产量很大,但像寻乌蜜桔、易家河蜜桔这种化渣好、口感好的高品质柑桔产量少,其他农产品也存在类似状况。民间流传的江西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状况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江西农产品还存在一些内在品质很好但缺乏鲜明特色,或者特色还可以但知名度不高的情况。比如浮梁茶、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等,前3个产品早在1915年就获得了万国博览会金奖,庐山云雾也在1959年获得新中国十大名茶称号,应该说在绿茶中品质都是上乘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外形上不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那么特色鲜明,在口感上不像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茶那么味重。广丰马家柚个大色黄、心红汁多,在柚子中特色也算明显,但可惜名气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总体上说,江西农产品“优而不特、特而不名”的现象仍然普遍。
1.2.2 农业品牌不响,品牌影响力不大 (1)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小,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少。江西是物华天宝之地,流传下的“贡”号农产品就达40多个。如广昌白莲、南丰蜜桔、泰和乌鸡、万年贡米等,曾经都是响当当的皇家贡品,但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名声日渐式微。“金字招牌”放不出耀眼的光芒,不能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究其原因,关键是当地政府在区域品牌创建上作为少。近年来,随着政府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原来政府部门主导的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等评选活动陆续停止,而有关行业组织、各类学术机构开展的各种区域品牌评价活动日渐活跃。尽管权威性、公正性有待商榷,但其舆论造势对公众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江西各市县政府对此似乎不适应,对民间机构开展的评测活动采取不信任、不参与、不投入的态度,导致江西区域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中几乎无声。赣南脐橙是江西目前最响的区域公用品牌,自2014年以来只参加了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的评测,而对于号称中国农产品品牌研究第一智库平台的浙江大学农产品品牌研究中心开展的评测却主动放弃,其他机构的评测也从不参加。其他众多历史悠久的地方品牌,鲜见参加市场上各民间机构的评测活动,凸显了当地政府在区域品牌打造上的作为甚少。
(2)企业自主品牌大的少,竞争力较弱。总体上说,江西农业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营销和重产品开发、轻品牌培育的现象。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省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8个,中华老字号14个,江西省著名商标和江西名牌产品258个,各类农产品知名区域名牌56个。全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65家,平均2~3个企业才拥有一个。即使拥有这些名牌产品的企业,在扩大品牌影响上也少有作为,在市场上没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究其原因,客观上江西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资本不雄厚,主观上是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不懂现代营销方式。在品牌培育上不愿“常做”“做长”,追求“速成”,在品牌宣传和推广上不愿持久投入。
1.2.3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1)农业科技原创能力偏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2016年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2.3%,平均每万人口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4人;另一方面,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占比小。2016年,地方企业和事业单位研究生以上学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6%,69%为专科及以下学历。农业专业技术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仅占全省专业技术高级职称人员的3.7%,远远低于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和医药科学的22.3%、44.9%和25.5%;此外,江西农业科研成果占比小,尤其是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的项目非常少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十一五”以来,江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38%),与欧美(70%~80%)的差距更大,说明江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实际生产应用水平中严重不足,有较大提升潜力。
(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待提升。“十一五”以来,尽管江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升,但步伐还是跟不上全国速度。2016年江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低于全国57.5%的平均水平,与全国排名第一的江苏(66.2%)相比,差距明显。
1.2.4 绿色农业优势发挥不够,农业面源污染仍需高度重视 一是绿色生态环境优越,但未真正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稳居全国第二。但是2016年江西省绿色发展指数仅为79.28,位于全国第15位。2016年江西省“三品一标”总量仅为浙江的1/2、江苏的1/5(数据来源于2017年9月27日江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关于全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说明江西省绿色基础条件转化为绿色产业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容乐观,耕地重金属污染不容小觑。“十一五”以来,虽然江西省农药使用量基本保持稳中略减,但2015年江西省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为0.01 t/hm2(排名全国第7位),远高于江西农业在全国的整体排名,“一控、两减、三基本”仍任重道远,江西在面源污染防治上任务艰巨。据调查,江西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比达14.2%,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了平均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成为绿色江西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1.2.5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整体效益不高 (1)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产值在中部地区排名靠后,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009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0.9%,低于全国平均值4个百分点。从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来看,近5年,江西省平均利润值为127.09亿元,仅为同期山东省的1/5。
(2)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近5年,江西省仅为1.74,排名全国第14位,与全国排名第一的重庆(2.76)相比,差距明显。周边省份江苏、湖南、广东、湖北的农业投入产出比均高于江西,分别为2.09、2.22、2.15和1.80。
(3)农业整体效益较低。江西多数农产品产量基本保持在中间靠前位置,但农牧渔业增加值却排在第16位(2016年),处于中间靠后位置,说明江西农产品单位价值低,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2017年江西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为13242元,排名全国第1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
(4)农产品出口规模小。2015年,江西农产品出口额67268.5万美元,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山西,位列全国第20位。与全国排名第一的山东(1647399.6万美元)差距明显。周边省份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湖南的农产品出口额均高于江西,分别是845333.8、496521.3、328066.3、178318.5、122405.8和105875.1万美元。
1.2.6 农产品市场规模小,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 (1)市场交易额较小。2015年,江西省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100个(数据来自于《江西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交易额808.6亿元,而同期江苏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191个,交易额2924.1亿元,差距明显。尤其是缺乏国家级的、具备区域中心的超大型批发市场。2016年全国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江西周边的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河南都有入选,而江西一个都没有。2017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百强榜中,江西只有南昌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宜春市赣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家入选,而周边省份浙江、江苏、广东、河南、湖南、湖北省分别有5、10、10、6、3、4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入选。
(2)物流企业规模较小。2015年,江西省年均交易额2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81家,年均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14个,而湖北省销售过亿的物流企业和集团179家,年均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59个。
(3)冷链配套不够。冷链物流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2015年,全省农产品冷库库容为60万t,而湖北为290万t;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为9%、20%、28%,而发达国家平均为80%,相差甚远。
1.2.7 农业一二三产和农产品结构不平衡 一是农业种养结构不平衡。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三大一小”的不合理格局依然存在,即在种养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在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结构中粮食比重偏大、在养殖业结构中猪的比重偏大、在经济作物结构中蔬菜比重偏小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改观,是江西农业效益不高、产业不强的重要原因。
二是农业服务业水平不高。2003~2016年,江西省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其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仅在1.5%~4.5%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3~2016年江西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平均水平(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0.3个百分点,与全国排名第一位的贵州(8.2%)相比,差距明显。在中部六省中位列末位,在全国仅位列第17位。表明了江西农林牧渔服务业水平不高,服务业产业发展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江西农业具有丰富的农产品种类、优越的生态和资源禀赋、部分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品牌价值等优势,但与国内其他农业强省相比,江西农业差距是全方位的。因此,江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强省目标迈进的路程还较长。
2 问题分析
当前,江西正处在从不平衡不充分的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的攻坚期,探寻现代农业发展滞后的根源,通过找短板、寻弱项、排堵点,有利于为推动江西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思路和对策。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江西农业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2.1.1 小农仍占据江西农业经营主体的绝大多数 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小农思想以及以小农为本位的家庭承包经营土地制度与农民固守土地的心理,造成农业发展长期规模散小。据江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118.09万人,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33.18万人,仅占2.97%。农业生产经营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个体小、实力弱。
2.1.2 农民合作化质量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度低 多数合作社只有1~2名成员实际运作,普遍存在内部产权关系模糊、运行不规范、效益不高、资金监管不力、经营领域不广、服务链条不长等问题,辐射带动农户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社员大多各自为政,未能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据统计,2016年,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90.20万人,仅占江西乡村人口的4%。
2.1.3 企业间横向联合意识弱,企业联合体不多 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江西思想较为闭塞,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等意识较浓,只顾企业自身利益,不管行业健康成长,难以达成“弱弱联强、优势互补”的美好愿景;另外,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通常不会安排大量资金投入创新项目,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品牌难以做大做强。
2.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型占比低 目前,江西没有超千亿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占比低、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畅,严重制约了企业稳定发展和品牌提升。此外,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不够,导致有效资金投入少,技术落后,整体实力不强。2017年,江西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65家,其中加工型企业占60%。江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79亿元,位列全国第12位,与全国排名第一的山东(33791亿元)相比,差距明显。周边省份河南、江苏、湖南、湖北、安徽均高于江西,分别为23601、17678、15010、11500和8450亿元。
2.2 农业企业创新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江西“仕文化浓,商文化淡”。江西企业家“热衷找市长,不热心找市场”的现象普遍。相对于外省,江西企业家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都较弱。企业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品牌;会种养,不会精深加工也是普遍现象。企业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中热衷于“山寨”、想走捷径的多,潜心钻研、持久开发的少,农业企业专利技术、专利产品拥有量少。
2.3 留人用人机制不健全
2.3.1 重引进,轻任用 近年来,虽然江西对人才的重视力度有所加大,但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轻稳定、轻使用,引进人才时重引进技术人才,忽视引进管理型和企业家人才的情况。在人才引进时轰轰烈烈,在使用过程中关心关爱少,甚至冷冷冰冰,造成引得进、留不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熟人相轻”陋习,对身边的人爱看过去、爱挑短处,身边熟人有成就,不是由衷赞许,而是心生妒忌、揭人短丑,造成本土人才在本地难成长。原省委常委刘上洋曾形象地将这种现象比喻为“出生入死”,说江西人出去就生龙活虎,在本地就死气沉沉,这种人才成长环境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了内部人才外流、外部人才不来的困境。同时,忽视管理型和企业家人才,而这两类人才是将技术创新、资源生态优势转化经济优势的关键。
2.3.2 激励不足,人才自我价值难以体现 人才引进后,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部分人才业绩突出却未能得到与能力相匹配的职称或岗位,收入分配上未能与单位效益、人才贡献挂钩,人才的自我价值无法发挥,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2.4 农业产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2.4.1 省级财政支农投入依然不足,实质性农业支农政策偏少 2018年,江西出台了7个方面的强农惠农政策,但能真正落到农民个体的只有“农民直接补贴”和“支持农业防灾救灾政策”中的部分条款,其他政策红利农民难以获得。此外,尽管江西逐年加大了省级财政支农投入,但支农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较小,难以缓解历史欠账多、基础性投入不足的矛盾。
2.4.2 农村金融渠道不畅,农业保险服务滞后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供给不足、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农村特点的贷款担保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或抵押条件难以满足,而民间借贷缺乏规范,农村信用建设缺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另外,农业保险服务滞后,保险规模小、险种单一、理赔率低,影响了投保积极性。
2.4.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 家庭承包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长期不足且分散,导致江西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功能不足,加之现有耕地分布细碎、坡陡沟狭、跑土跑肥跑水,难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2.4.4 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 “产中”服务供给较多,而“产前”和“产后”的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绿色金融服务等不足。此外,缺乏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各类农业重要基础性信息系统,农业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以及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
2.5 政府部门管的理念浓,服务理念淡
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但基层落实起来仍很艰难。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面对群众总有莫名的“优越感”,对前来办事问询的群众端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工作中习惯按“管”的思路去做,而不是用服务的手段来解决。面对问题,只为自身的官位和前途着想,不对群众利益和满意度负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差、“门易进、脸好看、话好听,事难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3 加快推进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江西现代农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需要打若干硬仗,因此,确立正确的“战略战术”非常重要。
战略上,要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省委提出的“稳粮、优供、增效”的总要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产业兴农、品牌兴农、改革兴农、科技兴农,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农业法治建设,坚决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江西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战术上,建议实施六大先导行动,推进江西农业高质量发展。
3.1 思想再解放行动,培育壮大“一懂二爱”的新时代职业农民队伍
要在农业干部和农业经营者2个层面掀起一次思想再解放行动。在农业干部层面要解决“怕、慢、假、庸、散”,树立“敢、快、实、专、聚”的新作风。农业干部要摆正位置,去除优越感,转变理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真正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相应的容错机制,营造争做“善谋实干、冲得上去、敢抓敢管、作风过硬、勇于担当”的好干部氛围。在农业经营者层面,要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家淡化“仕文化”观念,厚植“商文化”根基,破除小农思维和小富即安心理,营造干事业谋发展、争做现代企业家的氛围。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家“敢为天下先,勇闯市场路”,要不怕失败、敢于胜利,培育壮大“一懂二爱”的新时代职业农民队伍。
3.2 组织化提质行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针对组织化发展不足,合作化、企业化和社会化质量不高,“合而不作、作而不合”等突出问题,增强“合的理念,作的行动”。大力培育产业龙头和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准入和规范管理。通过建立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之间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念强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意识,推进农业企业间横向联合,实现“弱弱联强、优势互补”。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促进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规模化,防止社会化服务被个人服务和政府服务取代。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3.3 品牌化唱响行动,擦亮“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
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放在突出位置。有品才有位,全面树立农业品牌意识,高位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最大限度地将江西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有机产业优势,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精、专、特、新”的绿色有机品牌。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和维护,鼓励和促进品牌整合和企业联合,实现品牌共创、利益共享。充分借助“510”国家品牌日,广泛利用媒体、网络、报纸、展销会等渠道,让江西优质绿色农产品在展会上有身影、电视上有画面、广播里有声音、网络上有信息、报纸上有文章、户内外有标语,高声地喊出来、大声地唱出来,让“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早日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消费者追求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首选品牌。
3.4 基础设施与智能装备再提升行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方面,抓好水利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引进推广小型化、实用型机械,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要加大特色作物设备的研发、应用推广力度,解决如油菜收割、棉花采摘、白莲处理、脐橙去皮等瓶颈问题。另外,进一步加大智能农业推进力度,实现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NB-LOT、EMTC、AR、VR等移动宽带的技术应用,注重农业大数据的集成,打造全国智慧农业江西样板。
3.5 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优化行动,充分发挥农业人力资本价值
破除妒贤忌能陋习,营造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氛围,念好育人、引人和留人经。(1)狠下功夫“培养人”。探索创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田间学校,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以“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全方位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人才成长得起来;(2)广开门路“引进人”。拓宽人才思路,在加大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突出加强引进管理人才、企业家人才,加快技术产业化、资源开发经济化步伐。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为重点,通过“筑巢引凤”,鼓励“燕归来”“凤还巢”,吸引更多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人”“新乡贤”投身现代农业;(3)搭建平台“留住人”。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精准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完善农业人才的考核、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感情留人、乡情动人,又以事业聚人、环境育人、发展用人等方式,让真正愿意从事农业、扎根农村的人有待遇、有舞台、有回报、有信心,使人才回得来、留得下。
3.6 三产融合促进行动,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目前,江西农业在传统业态方面与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缺乏比较优势。要想尽快挤进现代农业强省全国第一方阵,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是抢抓全国上下“三产融合”刚起步机遇,紧紧围绕江西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工程为重点,以“三产融合”为突破口,实施弯道超车战略,用新业态带动提升传统业态。以一产为基石,以“两园”创建为平台,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功能链,走“精品农业、精深加工、精准营销”紧密结合与“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落实乡村振兴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政策,采取“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发展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变村民为股民、变上山为上班、变民房为客房。提高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从全产业链视角拓展拓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渠道,探索“互联网+特色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路子,畅通山货出山、网货下乡、文化旅游双向通道,让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分享更多的综合效益和增值收益。
此外,围绕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走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