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2020-03-20山东省泰山中学赵成勇
◇山东省泰山中学 赵成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森林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生物多样性锐减。由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不同,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云贵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等等。
该专题内容是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的考查内容。近年来,有关该内容的试题分值较高,以综合题居多。试题多以真实现象或实验数据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典型事例较多,容易进入命题视野。备考中,同学们应强化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典型试题加强对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考查湿地的成因与特征。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9~11题,考查黄土高原植被对洪峰、河流含沙量的影响等。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36(1)(3)题,考查热带雨林地区河流特征与热带雨林开发。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命题技巧:本题以乌裕尔河受环境影响从外流河变为内流河致使下游变成沼泽湿地的过程为背景,完整呈现区域要素的演变过程,借此考查演变成因、影响,暗含对自然要素演变规律的探讨。本题包含四个小题,这四个小题体现了层层递进的思维过程,让同学们不断探究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本题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核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知识储备:本题要求同学们掌握堰塞湖、内流河、沼泽的成因与特点以及水循环原理知识内容。
能力要求:本题对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同学们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阐释地理现象。
核心素养:①本题考查区域认知核心素养,要求同学们能准确判读区域位置与自然特征。②本题考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要求同学们从地形、气候等角度分析沼泽湿地成因,要求同学们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区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及盐分的变化。
解题关键:①同学们要准确获取材料与设问中的关键词,并准确理解其含义。②同学们要准确理解堰塞湖、内流河、沼泽湿地的区别与联系。③同学们要熟练掌握水循环原理。
解析过程:第(1)题,该题要求同学们从地貌和气候角度分析乌裕尔河排水受阻没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沼泽湿地的原因。同学们应首先弄清楚堰塞湖、内流河和沼泽湿地的含义。堰塞湖是指山崩、泥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储水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湖泊,通常由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造成,也有由于人为原因形成的堰塞湖。内流河是指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沼泽是指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地表生长着湿性植物和沼泽植物,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由它们的含义可知,堰塞湖的深度和水量一般要大于沼泽湿地,所以同学们应该弄清楚乌裕尔河的水量是通过什么方式减少的。由水循环原理可知,自然界的水通过径流、蒸发等方式减少。由题意可知,乌裕尔河为内流河,因此乌裕尔河河水不能通过地表径流排出。所以,可以推测乌裕尔河水分主要是通过蒸发方式减少的,说明该地蒸发较强。由“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知,扎龙湿地地势开阔、平坦。
第(2)题要求同学们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的过程中,当地降水量和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材料中没有体现降水量变化,可推测降水量变化不大。由上题可知,当地蒸发强烈,故在上述过程中蒸发量逐渐增大,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第(3)题实际包含两个问题。同学们应先说出变化,再分析原因。河流可以带来盐分,而内流河和沼泽湿地中的盐分难以流失,所以会逐渐累积。
第(4)题略。
本题讲述了乌裕尔河受环境影响从外流河变为内流河致使下游变成沼泽湿地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过程,能促使同学们不断探究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培养同学们的综合探究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