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超市业为何能发挥重大作用
2020-03-20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超市业及生鲜电商担起了责任,老百姓要想持续有米有菜有肉,有了一个稳定的采购渠道。
宅在家里,有利于对疫情的防控,但是宅在家里,也要有供给的保障。一些地方听闻疫情开始,就以为超市也要长时间关闭,于是就出现囤积大米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没必要的,民以食为天,再大的天灾人祸,都得安排好老百姓吃的问题,而且在解这个问题的同时,不要让价格飞涨起来。
疫情之下,为什么个体店关了,而超市没有关门?零售业内也有这样的疑问,分析一下,有几个理由。
首先,超市更有能力达到疫情防控的标准。
超市是疫情期间最早复工运转的行业,但是超市的运转也必须在增强的防疫能力的基础上,比如大部分超市开工都要做到六个必须:必须佩戴口罩,必须进行晨检,必须消毒测温,必须取消促销营销活动,必须加强店内店外宣传,以及必须保持价格合理稳定。没有达到防控标准的超市,一样不能开业。
而个体店数量众多,一旦放开,督促防控达标都要费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很多小店开在社区内部,一旦开放了,小区封闭的效果会打折扣。
其次,超市的货源一般较为广泛,保障力较强。
像蔬菜、米面油、肉蛋等基本生活物资,以及洗涤用品、纸品等生活用品,超市的货源渠道当然更多,商品种类也是多得多。而且平抑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也是地方的为民办实事工程,在平时也就是重点依托大型连锁超市进行。疫情期间,从物资调配后的受益面上考评,还是超市更能起到作用。
大型连锁超市有较完善产业链,从自有农业产化基地,从与农户的深度订单合作,从与主要品牌的深度合作,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三,大型超市大多都有兼营生鲜电商。
疫情之下,超市有开门是平抑大家紧张感的一种形式,真正到超市买东西的人并不多,毕竟病毒的厉害大家都有耳闻,容易被传染的地方,大家也不大愿意去。生鲜电商则很受欢迎,这20来天,估计销量是大涨的。线上订一下,送到小区门口,由住户自行去取,这样的做法对于防控疫情,那是有效得多了。
传统超市布局线上平台,在整合货源、推广平台及建立配送等方面,亦需要摆脱固有的思维,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非特殊时期,传统超市的优势仍然明显,对投大资金于生鲜电商,内部不一定会意见一致。不过,在此次疫情的洗礼下,传统超市的转型升级,或会更加坚定坚决。(波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