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排训练的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

2020-03-20郑金永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1期
关键词:技战术中国女排女排

郭 权, 许 诚, 郑金永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女排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体育事业和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为止,中国女排在世界“三大赛”中共获得10次冠军(其中3次为奥运冠军)、5次亚军和6次季军的优异成绩,是世界排坛第1支实现“五连冠”的队伍。

中国女排取得的优异运动成绩,是举国体制下几代排球人遵循正确、先进训练思想的指导,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结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女排40多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竞技实践进行归纳、分析,为中国排球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他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1 确立“全面发展、快速多变”的技战术风格

1976年中国女排组建后,通过与世界强队交流及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排球运动竞技特征和制胜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确定了符合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能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经实践检验的先进训练指导思想:在技战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快速多变的特长技术。

1.1 勇立排球运动技术全面发展潮头

排球运动1905年诞生,1964年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倍受世界关注的运动项目,其技战术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基本采用传、垫技术将球击到对方场区的简单对抗,到扣球、拦网等攻击性技术的出现,使网口成为比赛争夺的焦点,再到充分利用网长和纵深形成立体进攻。每一项新技术、新战术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促进排球运动的发展。不同发展阶段排球运动的竞技特征和制胜规律也有所变化,即各阶段突前和更迭的制胜要素不同,但全面发展是排球运动发展的基本方向。即运动员个人技术要全面发展,前排能攻能拦,后排能接能防;全队技战术全面,进攻能高能快,攻守平衡。

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女排凭借身高优势,以高举高打的打法称霸世界排坛。60年代日本女排崛起,凭借出色的地面防守技术,创造了以防守制人的打法,连续2次夺得世界冠军。1978年,古巴女排利用出色的身体素质,采用超手扣球技术击败世界诸强,获得世锦赛冠军。这一时期,苏联、日本、古巴女排运动员分别凭借身高、防守和出色的身体素质某一具有明显优势的制胜要素,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女排竞技水平的提高,凭借单一制胜要素优势已无法获得优异成绩,排球运动开始向全面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全面型队伍的竞技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队伍,基本垄断了世界大赛前3名,其技战术打法特点是能高能快、攻守平衡。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女排竞技水平的下降和苏联解体,古巴女排凭借身体素质的优势再次雄霸世界女子排坛,共获得10次世界冠军。进入21世纪后,排球规则作出重大修改:改发球权得分为每球得分,场上任何一次失误都直接失分,对运动员技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型球队如中国、巴西、美国、意大利等队伍重回世界排坛之巅,在世界大赛中屡获佳绩。

排球运动百余年的发展轨迹清晰地表明:全面、均衡是排球运动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单一要素制胜,到全面发展、突前要素的出现,再到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排球运动竞技水平在这种全面、平衡不断地建立与打破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全面发展是我国排球运动不同时期技战术训练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女排长期位居世界一流强队、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最重要的技战术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多次排球训练工作会议都明确强调“全面发展”的排球运动技战术指导思想。

全面是中国女排成绩最突出的3个时期(“五连冠”时期、雅典奥运周期和里约奥运周期)的最重要技战术特征。不仅队员个人技术全面,前排能扣能拦,后排能接能防;全队的技战术也很全面,攻守平衡,没有明显漏洞。虽然在里约和东京奥运周期,由于朱婷、袁心玥、张常宁等一批身材高大运动员的出现,后排保障技术较“老女排”有一定差距,但与身高基本相同的世界强队相比,其攻防技术仍较为全面。可见,始终立于世界排球运动技术全面发展的潮头,是中国女排成为世界一流强队的重要基础。

1.2 确立“全面发展、快速多变”的中国风格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身高不及以苏联为代表的欧洲强队,弹跳和力量无法与以古巴为代表的美洲强队相抗衡。受日本女排成功经验的启迪,依据我国女排自身特点和世界排球运动发展趋势,中国女排确定了“全面发展、快速多变”的技术风格。

1972年,在国家体委“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上,根据当时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状况,明确了排球技战术指导思想: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以攻为主,积极防守,发展高度,加强配合,实现“快、狠、准、活”。1978年在漳州召开的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向全攻全守型发展。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上,确定我国排球技战术的指导思想为“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善变、发展高度、不断创新”[1]。2001年在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上,确定“技术全面、突出特点、准确熟练、快速善变、发展高度、不断创新、加强体能”为训练指导思想。全面发展是我国不同时期排球技战术训练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女排长期稳居世界一流强队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基础和保障。

全面发展。排球的轮转规则要求队员全面掌握各项技术,尤其是自由人规则实施以前,队员在前排能扣能拦,在后排能接能防。与其他女排强队相比,中国女排攻守相对平衡,技术更为全面,没有明显的短板和漏洞。

中国女排攻防技术的均衡特征主要表现在:高大队员不仅具有出色的进攻技术,而且后排保障技术也没有明显漏洞。如原中国女排副攻王怡、赖亚文,身高均接近190 cm,在当时属于高大队员,但其后排保障技术并不处于劣势,甚至还占优势。在自由人规则实行后,王怡凭借出色的防守技术,在部分比赛中还曾出任自由人。随着中国女排身材高大化,全队平均身高位居世界强队前列,后排保障技术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进攻速度也慢于巴西、美国等技术全面型球队。但随着运动员训练时间的延长,高大队员后排保障技术水平和进攻速度不断提高,快速多变的技战术打法正在逐渐恢复和加强。身高近2 m的朱婷、张常宁不仅有较强的进攻实力,而且能高质量地完成后排防守和一传任务,成为世界排坛为数不多的全面型高大主攻运动员。正是因为运动员技术全面,使得中国女排快速多变的技战术打法愈加精湛。

快速多变。20世纪80年代,发球、扣球等进攻技术的攻击性相对较弱,后排防守起球效果较好,组织快攻的机会较多。中国女排不仅副攻能快攻,主攻和接应二传也参与快攻,甚至参与第一点快攻,场上队员相互掩护,组成复杂多变的快攻战术,给对手拦防造成巨大困难。副攻队员不仅能快攻,还能强攻,杨晓君、张萍、赵蕊蕊等副攻队员的3号位强攻技术曾是中国女排重要的得分手段;郎平、张蓉芳、孙玥等主攻队员的第一点快攻也是中国女排的重要战术。出色的后排保障技术和全面的进攻战术,使得中国女排能够组成多种复杂的快攻战术——梯次、夹塞、串平、双快一游动、双背飞等,成为中国女排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手段。随着运动员体能水平和进攻能力的提升,以及后排防守能力的减弱,使得快攻的机会较以前减少,技战术打法朝着“中间快球、两边拉开”的简单化方向发展,快攻战术数量也有所减少,但中国女排仍然保持着快速多变的技战术风格。除副攻队员快攻外,身材高大的朱婷、张常宁等主攻也参与到快攻战术中,快攻掩护下的第二点(冲进、平拉开)进攻成为中国女排的重要得分手段。

2 坚定贯彻竞技需要训练原则

2.1 依实战需要选择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

“怎么打就怎么练,怎么能打败对手就怎么练,怎么能赢就怎么练。”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认识、理解和把握排球的竞技特征和制胜规律,训练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要符合排球比赛的技战术规律,最大限度地结合实战进行训练。

排球比赛的得分由主动得分和对手失误送分两部分构成,尤其是实行每球得分制规则后,每次失误都会直接失分,因此,技术的稳定性和全面性在排球比赛中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获得10次世界冠军的古巴女排在实行每球得分制规则后,由于技术的稳定性和全面性不足,导致失误送分太多,虽然拥有犀利的进攻仍无法取得优异成绩。中国女排技术的全面性和稳定性较好,比赛中失误送分少,虽然主动得分并不一定比对手多,但由于失误少,往往能取得比赛胜利。原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在《我的执教之道》一书中写道:“排球比赛中你费力扣、拦得到的1分和你轻易失误送给对方1分的价值是一样的,我们和美国、古巴等强队较量时,有时双方扣、拦得失分差不多,我们主要赢在自己失误少。”[2]中国女排在训练中非常强调技术的稳定性,对每一球都有质量要求。

随着女排身材高大化及发球、扣球等进攻性技术威力的加强,世界女排的一传和防守质量较过去有所下降。瞄准这一趋势,中国女排在训练中加强发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训练,用发球带动拦网和防守。在2019年世界杯赛中,中国女排的发球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强队,迫使对手在比赛中很难打出高质量的强攻,并充分发挥中国女排网上高度优势,形成有效拦网或拦网直接得分,为防守反击创造机会。

根据实战需要选择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是中国女排训练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2.2 超高对抗强度的模拟对手训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国女排的训练特别是赛前训练,既突出本队技战术特长,又根据比赛对手的技战术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这种模拟训练是贯彻竞技需要训练原则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男陪女练是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举措。在不同时期都有一批业务能力强、甘心奉献的男陪练员负责模仿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使女排运动员充分熟悉国外主要队员的技术特点,以便在比赛中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教练员团队共12人,其中陪练教练有4名。在女排历任陪练员中,既有陈忠和、李童等技术特点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似,且有较好模仿能力者,也有袁志、施海荣等国内顶级男排运动员,充分保障模拟训练的效果和质量。

2.3 模拟比赛环境的适应性训练

世界大赛的比赛时间、地点、场馆、裁判、观众、气候、交通、住宿、饮食等要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了解、分析可能影响球队竞技能力发挥的客观因素,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使运动员对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是中国女排重要的训练指导原则。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参加重大比赛前,经常模拟比赛中各种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让队员乘坐2 h汽车后立刻训练;根据比赛时间调整训练时间,等等。世界大赛很多场次比赛安排在中午进行,按照我国运动员的作息习惯,该时间为午休时间,运动员在该时间段精神不振,状态欠佳。为克服上述现象,根据赛程调整训练时间,以适应比赛的要求,将不适应变成适应[2-3]。还有,训练比赛中模拟裁判吹黑哨、乱判罚等,通过多次针对性训练,让运动员认识到比赛中不利因素随时可能出现,只有自己主动适应、克服并战胜困难,才能不受干扰和影响。郎平在执教中国女排后,根据比赛场地、时间等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调整赛前训练时间、更换至与比赛场馆相似的体育馆训练等。上述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受干扰或少受干扰,发挥技战术水平的重要措施,是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重要体现。

3 重视负荷与恢复的辩证协同效应

竞技体育是人类向一个个世界纪录冲击、向一个个生理极限挑战。我国诸多优势项目如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等优异成绩的获得,都是以大负荷训练为基础。在适宜范围内,承受的运动负荷越大,竞技能力提高的幅度就越大,速度就越快。随着训练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恢复在训练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是中国女排常年保持大负荷训练、竞技水平快速提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中国女排一方面保证较长的训练时间、较大的训练强度(接近甚至达到生理极限)和密度;另一方面,运动负荷安排适度、科学,及时进行恢复和调整,依据排球运动竞赛需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有效、快速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为目标,科学进行大运动负荷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安排

训练时间。运动技能的实质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以一定练习时间和次数为基础,动作效果要求精确、结构复杂的技术所需的时间更长。排球各项技术对准确性要求较高,同时场上情况千变万化,要求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采取措施。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排球各项技术,需以练习时间和次数为基础。中国女排每周训练6天以上,每天训练6 h以上,即每周最少训练36 h。这是中国女排长期保持较高竞技水平的重要基础。

训练强度。排球比赛是高强度对抗,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和心理都有较高要求。排球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均采用赛会制,对运动员的体能和连续比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女排经常进行接近和超过比赛强度的大强度训练,以适应世界大赛的需求。大强度训练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生理负荷强度,二是心理负荷强度。通过对运动员身体施加大负荷和对技战术练习质量提出高要求,有效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连续比赛能力的提高。提高训练中技战术的对抗强度,增强运动员在高强度对抗中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如安排有指标、有输赢、有惩罚的对抗训练,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较大强度的压力和影响,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强化其对抗比赛压力的能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较强的竞技能力。

3.2 高质量训练

中国女排能够在世界大赛中充分发挥竞技水平并屡创佳绩,来源于高质量的训练。中国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每一堂训练课中严格要求,保障训练质量。这种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教练员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训练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练员对自身言行、对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对技战术标准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训练质量。中国女排历任教练员训练中严格要求,是其屡创佳绩的前提条件。这种严格不仅体现在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要求方面,也体现在教练员对自身的要求上。如有一堂课因训练质量没有达到教练员的要求,郎平将训练时间持续了7 h,直至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严格要求在形式上发生了一定变化。如郎平在训练中很少“训”队员,多采用商量的方法与队员进行沟通,但不会降低训练要求。一次比赛后,因为丁霞在防守过程中没有跟进到位导致直接失分,郎平当众让这位奥运冠军加练滚翻,强化其跟进的意识和习惯。这种严格要求贯穿于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始终,也是中国女排训练质量的重要保障。教练员的严格不仅体现在对运动员训练态度和质量的要求上,也表现在对自身工作态度、能力的要求上。里约奥运会后郎平完全可以激流勇退,但她克服各种困难,在接受完髋关节手术后,重新回到女排队伍中,备战东京奥运会。正是这种严格要求,造就了中国女排的辉煌战绩。

运动员自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中国女排队员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从严训练的重要意义,训练中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坚决服从教练员的严格要求。为了提高自身竞技水平,女排运动员不仅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加练来提高技战术水平。

运动员之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排球是集体项目,运动员之间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团队产生影响。运动员之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并能在训练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要求,共同遵守训练准则,保证训练质量和效果。里约奥运会后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张常宁披露在一次赛后总结会上,年轻队员丁霞毫不客气地对老队员徐云丽说:“丽姐,在那么关键的时刻,你怎么会发球失误呢?”可见,队员之间的严格要求已成为一种习惯。

3.3 高负荷训练后的恢复保障

中国女排一直坚持高负荷训练,近年来没有队员因为疲劳过度而导致严重伤病。一方面说明负荷量度掌控科学,在适宜负荷的范畴内;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女排注重大负荷训练和比赛前的评估,以及训练比赛后的恢复和保障工作。中国女排每次集训前都要对队员的身体情况进行评估,若运动员伤病较为严重,不能继续承受大运动量训练,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恢复,坚持健康第一的训练理念。

随着排球运动商业化、职业化的推进,运动员尤其是国家队运动员,冬季要代表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职业联赛结束后进入国家队集训,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基本处于全年无休状态,没有整块时间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恢复。因此,如何安排运动员参赛和保障高强度比赛后的恢复,以及在重大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是现代排球训练的重要课题。以中国女排2019年赛程为例,全年共有瑞士女排精英赛、世界女排联赛分站赛(共5站)和决赛、奥运资格赛、亚锦赛和世界杯赛。其中既有商业性的邀请赛,也有国际大赛,赛事性质不同,重要程度也有所区别。为了确保运动员能够在奥运资格赛和世界杯赛等重大赛事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获得优异成绩,同时又能锻炼新人,保持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女排双线作战。以年轻队员为主的队伍参加瑞士女排精英赛和世界女排联赛巴西站比赛,回国后针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训练和调整;以主力队伍参加在国内举行的4站女排国家联赛(原世界女排大奖赛)。一方面通过比赛检验前期的训练成果,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避免运动员连续参赛造成过度疲劳,确保在奥运资格赛和世界杯赛中拥有较好的竞技状态,分站赛结束后,改由二线队伍参加总决赛,主要队员进行调整,确保其在奥运资格赛和世界杯赛中有良好表现。

4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技战术

创新是技战术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4]。中国女排根据世界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技战术创新研究与实践,为世界排球运动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推动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4.1 中国排球技术创新之路

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明了快板球,70年代发明了盖帽式拦网、平拉开扣球等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排球战术打法,使排球技战术在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得到拓展。据媒体报道:中国队刚开始使用快板球技术时,对方拦网队员无法跟上中国队员扣球节奏,往往在球已落地时才开始起跳拦网。20世纪70年代,中国男排凭借快速多变的打法跻身世界强队行列,曾2次获得世界杯赛第5名。中国女排也积极学习快攻技术,在1978年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第4名。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发明的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再次推动排球运动,尤其是女子排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在中国女排主动使用单脚起跳扣球技术之前,单脚起跳扣球通常是在来不及双脚起跳时采用的一种被动技术。80年代中后期,中国女排开始系统运用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并将单脚背飞技术纳入到战术体系中,充分利用单脚起跳速度快、空中移动距离长的特点,提高了快攻的速度。同时,中国女排以单脚背飞技术为核心,设计了多种快攻战术,在世界大赛中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单脚起跳扣球技术开始被各国女排大范围使用,目前单脚背飞扣球已成为女排快攻系统中使用频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技术之一。

4.2 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战术

随着运动员的技术和体能水平持续提高,排球战术也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女排在吸收世界排坛先进战术打法的同时,积极创新战术并实践,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战术打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女排强队开始移植男子接发球阵型及其打法,改过去的4人甚至5人接发球阵型为由2名主攻和自由人承担接发球任务,解放前排副攻和接应二传,保障其进攻。该接发球阵型及其打法使场上队员分工更加明确,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攻负责接发球及进攻,接应二传专职进攻。主攻队员出色的保障技术是该打法的基础,保障接应二传进攻能力的充分释放,更适合男队和身体素质出色的欧美女队,因为其接应队员身材高大、身体素质好,具有较强的强攻能力。亚洲女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和调整强攻能力与欧美运动员有一定距离,因此该接发球阵型及打法并不适合以快速多变为主要特征的亚洲球队。

雅典奥运周期,中国女排根据自身特点,对3人接发球阵型及其打法进行了改进,设计出符合中国女排自身特点的接发球阵型——多位置队员参与的3人接发球及快速多变打法。根据轮次和进攻打法的要求,由不同位置队员(主攻、副攻、自由人、接应二传)分别组成3人接发球阵型,充分发挥接应二传周苏红和副攻刘亚男的后排技术优势,在弥补2名主攻队员后排保障技术相对不足的同时,保障前排主攻的进攻速度。其中,自由人和接应二传接6个轮次的一传,副攻刘亚男轮转到后排时,承担3轮的一传和后排防守任务,2名主攻共同承担3个轮次的一传任务,由自由人、接应二传、副攻和主攻4个位置的队员共同承担接发球任务。在强力接应逐渐成为世界女排主流打法的趋势下,采用保障型接应、副攻参与接发球是中国女排雅典奥运周期的重要特色战术,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技术优势,形成了适合本队特点的战术打法。

雅典奥运周期后,由于没有后排技术出色的副攻,也未涌现出攻击力突出的接应,中国女排采用边攻手(主攻和接应二传)和自由人组成的3人接发球阵型。根据不同轮次打法、战术的要求及运动员的技术特点,由不同位置队员构成3人接发球阵型。如在里约奥运周期,有时为了保障主要进攻队员(朱婷)的进攻,由另一名主攻、自由人和接应二传3人接发球;有时为了保障前排主攻(接应)的进攻,由其他队员组成3人接发球阵型。该发球阵型的最大优点在于可回旋余地大,队员之间相互弥补,充分发挥中国女排技术全面的特点。

勇于创新,形成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战术打法,是中国女排长期保持世界强队的另一重要经验。

5 团队结构相对稳定,成员构成不断优化

球类集体项目的团队竞技能力并不是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运动员竞技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5]。队伍既要保持运动员的年龄相对集中,以利于发展每位队员的竞技能力,同时力求使运动员同步达到最高竞技水平,获得最佳的团队竞技能力。为了使队伍竞技能力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需保持适宜比例的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队员。吸收部分尚处于专项提高阶段的运动员,保留少数已度过个人竞技能力高峰期进入竞技能力保持阶段的老队员,使队伍既保持活力,又延续其作风和技战术打法。

5.1 队伍结构相对稳定

中国女排3次获得奥运冠军的队伍,在整个奥运周期队员都较为稳定。里约奥运周期,在2014年排球世锦赛参赛队员中,有9人参加了2015年世界杯赛,其中有3人因伤没能参加,但参加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里约奥运参赛队伍中,只有龚翔宇一人没有参加过之前的世界杯赛和世锦赛,其他队员均参加过世界大赛。雅典奥运周期,2003年世界杯赛参赛队员是在2002年世锦赛参赛队伍基础上微调(调整了3名队员)的结果,2004年奥运参赛队伍是2003年世界杯赛原班人马。奥运会排球比赛是最受关注的排球赛事,国家队建设主要围绕奥运会进行。奥运会比赛结束,既是上一奥运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奥运周期的开始。能够在一个奥运周期内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使队员累积较长的配合年限,并通过参加世界杯赛和世锦赛等重大赛事增加国际大赛经验,对于打“整体排球”的中国女排尤为重要。

5.2 队员构成不断优化

不同数量、不同年龄的运动员构成的运动队,竞技能力表现出不同的特征[6]。一般来说,以处于专项提高阶段、年龄较小的运动员为主体组成的队伍,竞技能力较低,但可塑性(即训练潜力)较大;以处于竞技保持阶段、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为主体组成的队伍,竞技能力较高,但可塑性较小;以处于最佳竞技阶段的运动员为主体组成的队伍,竞技能力最高,可塑性居中(表1)。

表1 2014—2019年5次世界大赛中国女排队伍结构 人

从表1可看出,2015年排球世界杯赛中国女排参赛队伍是在2014年世锦赛基础上进行了新老交替,保留了2014年队伍中的7名运动员,调整出5名运动员(包括3名队员因伤不能参赛,2016年奥运会又重新回到队伍中),吸收了7名运动员。2016年奥运会参赛阵容是在2015年世界杯赛和2014年世锦赛队伍基础上,吸收了1名新队员所组成。里约奥运会后,队伍又进行调整,保留了处于最佳竞技阶段的运动员,年龄较大、伤病严重的队员退役,招入几名处于专项提高阶段的运动员。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保持以最佳竞技年龄阶段的运动员为主体,辅以一定数量处于竞技保持阶段、有较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和年龄较小、但有较大潜力和一定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既揉进了新人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战术,使整个队伍的技战术打法发生变化,又保持了队伍的好技术、好战术及大赛中所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老队员的传、帮、带作用,使队伍的人才培养和竞技能力均处于较稳定状态。

5.3 与时俱进的大国家队理念与方法

随着排球运动商业化、职业化不断深化,高水平职业联赛周期长、数量多,优秀运动员除每年代表国家参加比赛外,还要代表俱乐部参加职业联赛,参赛数量较过往明显增加,运动员系统训练和调整的时间较少。为了使主要队员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系统训练,改进技术,贮备体能,提高队员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同时给更多运动员创造与高水平运动员同场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中国女排近年采用大国家队训练理念和方法,每年进入国家队训练的运动员数量较以前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国家队集训队员30多人,2014年国家队大名单有27人,2015年国家队集训名单有26人。受益于大国家队理念和方法,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周期各项赛事成绩较为理想,东京奥运周期参加国家队训练的运动员数量更多。大国家队训练理念和方法为国家队贮备了丰富的后备人才,提高了联赛的比赛质量,促进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同时根据比赛重要程度,给予更多运动员参加世界比赛的机会,提高运动员的实战水平。近年来,中国女排的成绩始终较为稳定,在世界“三大赛”上均获奖牌,大国家队机制和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6 结束语

运动训练的理论创新与竞技实践,是中国女排长期位居世界强队之列,并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主要有:确定能充发挥自身特点的以“全面发展、快速多变”为核心的技战术风格;严格贯彻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排球运动的竞技特征和制胜规律进行训练;依据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创新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战术打法;积极进行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确保队伍竞技能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猜你喜欢

技战术中国女排女排
基于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羽毛球技战术综合评价分析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乒乓球削攻结合打法运动员三段技战术分析模型的建立*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女排世界杯夺冠电视观后作(外四首)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