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玉米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2020-03-19潘仁秀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常见病害发生规律防治

潘仁秀

舒城县高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舒城  231300

摘要 对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等玉米常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玉米;常见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3位。除食用外,玉米还用作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科和轻工、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种好玉米,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病虫害的发生,严重降低了玉米的产量,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常年损失可达6%~10%。近年由于气候的变迁,栽培制度的变革和品种的更换,过去发生的危害严重的病虫害尚未彻底解决,而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新病虫害不断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防治玉米病虫害已成为保证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为了减少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就玉米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1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病原为马铃薯Y病毒。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发生面积广,危害重,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

1.1病害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感病,以苗期受害最重。玉米三叶期即可显症,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者斑纹,沿叶脉断续排列成长短不一的条点,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扩展到全叶,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随着玉米生长,从叶尖叶缘开始逐渐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发病早的病株矮化明显。

1.2发生规律

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杂草寄主上越冬,是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进行,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发病程度与蚜虫数量关系密切。5—7月份天气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蚜虫大量繁殖后辗转危害,容易造成玉米矮花叶病毒病流行。

1.3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避开玉米感病敏感期与传毒昆虫活动高峰期的相遇时间。及时中耕锄草,减少传毒寄主。发现田间感病植株尽早拔除。

药剂防治以消灭传毒蚜虫为主。玉米苗期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喷洒50%抗蚜威WP 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WP 2 000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EC 3 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2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玉米粗缩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并且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大流行年份可使玉米绝收,一般流行年份,可使玉米减产30%~40%。

2.1病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为严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康植株的1/2,大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2.2发生规律

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第2年春天迁入玉米田。或者春季带毒的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然后再传到玉米上。玉米出苗至5叶期,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容易发病。套种田、早播田以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冬季、春季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飞虱大量发生。

2.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监测和预报,指导大田防治。压缩小麦、玉米套种面积,推行灭茬耕翻播种,调整春玉米、夏玉米播种期,使玉米苗期感病期避开第1代灰飞虱成虫发生盛期。合理施肥、灌溉,加强田间管理和中耕除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用快胜种衣剂1∶250拌种处理;在玉米出苗前后用40%乐果EC 1 500倍液喷洒玉米田和地埂田头1~2次,杀灭灰飞虱,減少传毒虫源;玉米苗期喷洒5%菌毒清WP 500倍液,隔6~7 d喷1次,连喷2~3次。

3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条斑点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常与大斑病同时出现或者混合侵染。从幼苗到成株期都可能发生,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织织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严重年份可造成减产10%以上。

3.1病害症状

玉米小斑病从玉米幼苗到成株期都能发生,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最为严重。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都可受害。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期呈水浸状褐色小斑点,然后扩大为椭圆形、或者长圆形,边缘色泽较深,轮廓清楚,可见2~3个同心轮纹:病斑长为10~15 mm,宽为3~4 mm。病斑进—步发展时,内部略为褪色,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

3.2发生规律

玉米小斑病因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也可在种子上越冬,田间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是第2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的飞溅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致病。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一般在6月中、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病普遍,8月中旬以后病情发展趋于平缓。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为严重。

3.3防治方法

根据预报和发病情况,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退菌特WP 1 000倍液,或40%稻瘟灵EC 4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间隔10 d左右防治1次,连防2~3次。

4玉米疯顶病

玉米疯顶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危险性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控制,要特别警惕,防止扩大危害区域。

4.1病害症状

玉米疯顶病在玉米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病株在20~30 cm时,形成分蘖,有时一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雄穗叶化增生,正常花序全部或部分成为变态的小叶,呈刺猬状,或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变态叶缩成绣球形,心叶卷曲成牛尾巴状,植株不出雄穗、疯长;雌穗发育不良,花丝变态为叶片,整个果穗呈竹笋状,不结实。

4.2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残株上越冬,种子也可传病。翌年春天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引起玉米初次发病。植株发病后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玉米苗期是主要侵染期,病菌常以游动孢子囊萌发形成的芽管或以菌丝从气孔侵入玉米叶片,在叶肉细胞间扩展,经过叶鞘进入茎秆,在茎端寄生,再发展到嫩叶上。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雨水多、土壤潮湿容易发病。

4.3防治方法

加强植物检疫。避免从病区病田调种。与其他作物轮作。玉米播种前,清理田间的病残株,铲除田边寄主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沤制堆肥。适时早播,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大雨过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

用种子重量0.4%的25%甲霜灵WP,或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WP,或70%甲基硫菌灵WP进行种子处理。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 h后播种。

发病初期,用70%锰锌·乙铝WP 400倍液,或70%百菌清WP 800倍液,或50%异菌脲WP 1 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

5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俗称“青枯病”,是由几种镰刀菌或几种腐霉菌引起的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

5.1病害症状

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玉米茎腐病的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叶片由下而上逐渐扩展,表现青枯症状,似开水烫过,少数为黄枯症状,最后全株显症。从初发到全株显症,一般需1周左右时间。发病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少而短,变黑腐烂。病株茎基部变软,髓部空松,根、茎系和髓部因病原个同可见红色粉状霉或者白色绒毛状霉,遇风容易倒伏。

5.2发生规律

玉米茎腐病菌能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从植株的气孔或者伤口侵入。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时发病重。地势低洼或者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

5.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降低土壤湿度等。合理轮作,深翻土地,清除病残和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WP 600倍液,或者58%瑞毒·锰锌WP 600倍液在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500 ml左右。

6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一般减产20%~30%。

6.1病害症状

7月中旬,玉米的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点,以后小点变大,上面长一层灰白膜。以后灰白膜破裂,病点变为铁锈色,就是产生了夏孢子堆。病点上的铁锈色粉末,即夏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健株。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点数量越来越多,并相互连成片,9月初变为黑色,就是出现了冬孢子堆。

6.2发生规律

我國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酐浆草,成为玉米锈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田块发病严重。

6.3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代森铵AS 800~1 000倍液,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WP 1 000~1 500倍液,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 王晓鸣,晋齐鸣,石洁,等. 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6(1):1-11.

[2] 陈建军,李波,吴雯雯. 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09(9):83-85.

[3] 张立新,张军,王建华,等. 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植物保护,2011(4):163-166.

[4] 温静. 玉米疯顶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 种业导刊,2018(8):10-11.

[5] 吴海燕,孙淑荣,范作伟,等. 玉米茎腐病研究现状与防治对策[J]. 玉米科学,2007(4):129-132.

责任编辑:刘赟

猜你喜欢

常见病害发生规律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