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20-03-19孙耐军
孙耐军
吴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徽定远 233200
摘要 对油菜真菌性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油菜;真菌性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
油菜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苔属(Brassica),由于其籽实可以榨油,故有油菜之名。油菜和大豆、向日葵、花生并列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作为我国典型的食用油料作物,也是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油菜是我国南方人民的主要食用植物油原料。种好油菜,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定远县地处安徽省东部的丘陵区,油菜为当地主要油料作物。2008年,定远县创建油菜高产核心示范区,此外还因地制宜拓展油菜的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努力提高油菜种植综合效益。但是由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严重降低了油菜的产量,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基于此,文中对油菜常见真菌性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旨在降低病虫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1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是中国各油菜区重要病害之一,地处长江流域的定远县受害比较重。该病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
1.1危害症状
油菜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能感染霜霉病。
油菜植株染病后,首先从叶片上产生淡黄色不规则形状的小病斑。当湿度大的时候,叶子背面长出一层白色霜霉,然后小病斑汇合成淡褐色大病斑。油菜霜霉病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全叶枯死。
茎和花序发病时,初期产生水渍状的病斑,然后逐渐发展为黑褐色不规则的斑块,上面生长一层霜霉。抽薹后期或盛花期,花序受害后,常常肿大,弯曲、变形,俗称“龙头拐”,不能结实,上面着生一层白色霜霉。
1.2发生规律
在冬油菜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粪肥里和種子内越夏,秋季萌发后侵染幼苗,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冬季病害扩展不快,并以菌丝在病叶中越冬,第2年春天,气温升高,又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次侵染叶、茎及角果;油菜进入成熟期,感病部位又产生卵孢子,多次再侵染。
阴雨连绵,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一般在早春2—3月间,油菜抽薹开花时大量发生。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连作地以及过于密植的油菜地发病均较重。甘蓝型油菜比白菜型、芥菜型耐病;早播的油菜比适期晚播的油菜发病严重。
1.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因地制宜种植。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用10%盐水选种。实行稻油轮作,减少土壤中卵孢子数量,降低菌源。
加强田间管理,做到适期播种,播期不能过早。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密度。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和淹苗。油菜霜霉病重点防治旱地栽培的白菜型油菜,一般在3月上旬抽薹期,调查病情扩展情况,当病株率达20%以上时,开始喷洒40%霜疫灵WP 150~2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500倍液,喷施配比好的药液900~1 050 L/hm2,每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2油菜白锈病
油菜白锈病在我国西南、长江下游油菜区发生严重,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
2.1病害症状
油菜白锈病常与霜霉病混合发生,但不及霜霉病普遍。植株地上各部从苗期到成株期均能受害。叶片受害后,叶背面产生隆起的“白疱”,“白疱”破裂后,散发出白色粉末状病菌孢子囊,同时在叶的正面形成浅绿色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发病严重时,造成病叶枯死。病茎上也能产生白色疱状斑,长圆形或条形。花序受害后肿大形成“龙头拐”状,花瓣肥厚变绿呈叶片状,花器畸形,不再结实,表面也有“白疱”。
2.2发生规律
油菜白锈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冬季则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第2年春季气温升高,孢子囊借气流传播,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进行再侵染。
油菜白锈病发病温度以10℃最为适宜。春季连绵阴雨、田间排水不良时最容易发病。油菜受冻害,抗病力减弱也容易发病。早熟品种发病重。连作油菜地菌源增多,病害也重。
2.3防治方法
同油菜霜霉病。
3油菜黑斑病
油菜黑斑病是油菜产区常见的叶部病害,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3.1危害症状
油菜黑斑病在油菜的整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油菜生长后期发生较多。叶片感病时,表面产生有轮纹的褐色圆形病斑,叶柄、叶片与主茎交接处染病时,形成椭圆形至梭形轮纹状病斑,当病斑环绕侧枝与主茎一周时,会导致侧枝或整株枯死。角果上病斑接近圆形,病果中的种子上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点。
3.2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株中、种子内外越夏越冬,是初次侵染来源。从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造成再次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展。
3.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大面积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注意增施钾肥。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或0.2%~0.3%的50%异菌脲WP拌种。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5%百菌清WP 600倍液或80%大生M45 WP 500倍液,还可用12%绿乳铜EC 600倍液或1∶1∶150倍式波尔多液喷雾。
4油菜白斑病
油菜白斑病是油菜产区常见的叶部病害,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4.1危害症状
油菜整个生育期都可能被害,在老叶上发生较多,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灰褐色或黄白色圆形小病斑,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者近圆形大斑,边缘带绿色,中央灰白色至黄白色,病部稍有凹陷变薄,容易破裂。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浅灰色霉状物,病斑直径0.3~1.0 mm,有时有轮纹。严重时病斑相互联合形成大斑,导致叶片枯死。
4.2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病叶上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到油菜叶片上,孢子发芽后从气孔侵入,引致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白斑病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尤以多雨的秋季发病重。一般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者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田块发病重。
4.3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用50℃热水温汤浸种20 min,或用75%百菌清或75%福美双WP拌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适期播种,增施基肥,中熟品种以适期早播为宜。
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500倍液、或50%混杀硫SC 600倍液,喷洒对好的药液750~900 L/hm2,隔15 d左右1次,共防2~3次。
5油菜猝倒病
油菜猝倒病是油菜苗期常见的病害,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
5.1危害症状
油菜猝倒病主要为害幼苗,在接近地面的幼茎上产生水渍状斑,然后變黄、腐烂、变褐萎缩。病重时病苗很快折倒,感病轻的仍能继续生长。空气潮湿时,感病部位表面密生棉絮状菌丝,子叶上也可能产生与幼茎上一样的病斑。
5.2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 cm表土层越冬,并且能在土中长期存活。第2年春天,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者直接生长出芽管侵入油菜幼苗。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生出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助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
多雨地区,在高湿条件下,温度28℃左右病菌易于侵染幼苗。幼苗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容易发病。
5.3防治方法
苗床用1∶50福尔马林液消毒苗床土壤,消毒后2~3周才能使用,或用50%多菌灵或硫菌灵WP 8~10 g/m2加细土拌匀,作为播前垫土和播后盖土。苗床注意排水,适时间苗。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
施用石灰750 kg/hm2左右,提高土壤的碱性。在油菜猝倒病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WP 90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防治。
6油菜根腐病
油菜根腐病为害油菜根部和根茎部,导致油菜根茎腐烂,其病原为多种真菌。
6.1危害症状
幼苗受害后,幼茎基部或靠近地面处出现褐色病斑,以后渐步干缩,根茎部变细缢缩,最后病苗折倒。成株期受害后,根茎部膨大,根上有灰黑色凹陷斑。植株下部叶片萎垂、发黄。严重时全株枯萎,最后常常受细菌侵害而导致软腐。
6.2发生规律
病菌经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残株中越冬越夏,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带病土壤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
播种质量不好,幼苗生长衰弱,容易感病。阴雨潮湿、通风不良有利于发病。油菜冬前生长过旺,越冬时受冻害后也容易发病。
6.3防治方法
发病严重的地块避免连作。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及其邻近植株淋灌5%井冈霉素AS 1 000~1 600倍液或50%田安AS 500~600倍液、90%敌克松WP 500倍液,每穴淋灌0.4~0.5 L或用40%拌种灵加细沙配成1∶200倍药土;每穴100~150 g,隔10~15 d灌1次。
参考文献
[1] 薛汉军. 油菜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2014(6):119-120.
[2] 李明霞. 油菜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 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2):4-7.
[3] 汪金香. 安徽省繁昌县油菜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 园艺与种苗,2017(2):33-35.
[4] 敖礼林. 油菜霜霉病综合防控措施[J]. 植物医生,2013(2):19-20.
[5] 陈亮. 油菜猝倒病的类症鉴别及防治措施[J]. 农业灾害研究,2018(6):10-11.
责任编辑:刘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