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做家务,不应具有争议
2020-03-19熊丙奇
熊丙奇
不论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还是为了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我们都必须告别落后、陈旧的“人上人”的成才观,转而培养“人中人”,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消除学校的等级和身份。
近日,湖北襄阳的刘女士在朋友圈招聘保姆照顾上大一的女儿,帮她洗衣做饭,引发热议。刘女士称,自己和丈夫平时很忙,都有生意在身,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从没做过家务。2019年女兒刚上大学时,自己为照顾女儿学校、家里两头跑,最后实在忙不过来,所以才在朋友圈招聘保姆。
对于刘女士的做法,网友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在培养“巨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可以照顾孩子一时,却不可能“包办”孩子一生。也有不少人支持刘女士的做法,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会洗衣做饭”,甚至还有人质疑:“为什么非要会做家务?”
此前也曾有类似的新闻,如“有家长让孩子带上百双袜子到学校,不用洗,穿一双就扔一双”。对此,也有不少人支持,认为:“别人有这个条件,孩子为什么要洗袜子?”“家长这样培养孩子没有错,如果孩子能做到一辈子不洗袜子,不也是成功吗?”“培养孩子做成功人士,就要让他远离家务,做家务会有什么出息?有本事的人,有钱叫别人做家务。”
透过这些声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家长,绝非个别,而且他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这种教育观无疑“有毒”,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拥有自主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面临的最大障碍。但在当前,却有不小的市场。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一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至社会教育,全都围着知识教育转,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被漠视和边缘化。家长们只求孩子一心一意学习,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对于他们会不会剥鸡蛋、削苹果、收拾家务,并不在意。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城市家庭,也存在于部分农村家庭——父母把孩子视为改变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只希望孩子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不让孩子做家务、农活,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笔者曾到一所寄宿制镇中考察,村里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寄宿,但是,选择寄宿的学生并不多——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能够更好地学习,而在学校周边租房陪读。这些家长当然舍不得孩子把宝贵的学习时间用于做家务。而且,陪读的家长除了照顾孩子、做家务外,也没有其他事可干。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崇尚“人上人”的成才观。近年来舆论渲染的“寒门出贵子”“阶层固化”“中产阶级踩踏”“学校鄙视链”等,根源都是“人上人”的观念,即家长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这让教育变得极为功利,并因功利而扭曲。为了让孩子成为“人上人”,很多自己是普通劳动者的家长,却教孩子鄙视普通劳动、鄙视普通劳动者。如从小就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今后你就会端盘子、扫大街”。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每个孩子都想做“人上人”,那谁来做“人下人”?从社会实际来看,90%的孩子最终会成为家长们所谓的“人下人”,也就是极为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失败者呢?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在制造这样的“失败者”。大家所见的是,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学习成绩拉开,成绩差的学生会逐渐被边缘化,在农村,有的“差生”觉得依靠读书无法改变命运,于是选择辍学;在中考时,一直以来的鄙视普通劳动的观念,导致中职学校不受待见,大部分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分流进中职;在高等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地方本科院校都追求成为学术型大学,因为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学生也不愿意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2019年,教育部提出“每个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对此,很多家长“不感冒”:上大学学家政服务,还上大学干什么?他们根本不了解现代化的家政服务业对从业者有着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之所以反对学家政服务,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从事家政服务的是“下人”。
不论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还是为了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我们都必须告别落后、陈旧的“人上人”的成才观,转而培养“人中人”,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消除学校的等级和身份。
笔者一直认为,我国当前存在三个“金字塔”,导致整个社会成才观的扭曲:一是分数金字塔,成绩高的在“塔尖”;二是学校金字塔,高中有超级高中、省级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大学有“985”“211”“双一流”,即便国家一再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立重点校、重点班,可各地却有事实上的名校、重点校;三是职业金字塔,各行业和岗位的社会福利保障并不平等。由于这三个“金字塔”的存在,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站在“塔尖”,可是,最后绝大多数孩子会在“塔中”和“塔底”。
回到不让孩子做家务上,可能在部分家长看来,如果孩子能够成为“塔尖”人物,那就一辈子不用做家务;或许也有家长认为自己有能力给予孩子好的生活条件,保证他们不用做家务。可是,如果孩子就是成了普通劳动者呢?如果有一天自己不能再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呢?到时,孩子没有自主生活能力,又该怎么办呢?
让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应该是一个争议性话题。让孩子做家务,首先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己的事自己做,同时,不承担家庭责任的孩子也难有感恩之心;其次,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最后,可以让孩子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的当下,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再提“高考改变命运”,而应该明确:教育的价值理念是“培养合格的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立足于此。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我们要提倡“劳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而不能远离劳动、鄙视普通劳动者。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