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腔的创意化保护与发展思路探析

2020-03-18闫晓张淑华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秦腔

闫晓 张淑华

摘  要:秦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因“老化”、资金短缺、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秦腔面临着一些困境。伴随文化创意时代的到来,秦腔的创意化保护与开发迎来新的机遇。分析秦腔的窘境、文化创意产业和戏曲结合的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探讨秦腔应该如何更好地与文化创意结合,从而实现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秦腔;创意价值;保护与开发

作为民族民间艺术瑰宝的秦腔是从陕西民间说唱艺术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地方戏曲。秦腔的发展经历了从唐朝至明末的孕育期和形成期、清朝初到乾隆年间的发展期、清嘉庆年间至清末的成熟期,再到20世紀初至40年代的改良期以及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繁荣和振兴时期。

秦腔是三秦人民自娱自乐、表达情感和彰显自我风采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主要剧种,并且对其他梆子戏产生过重要影响。此外,从戏曲发展的历史来看,秦腔更有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在我国戏曲音乐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结构即板腔体结构。这种音乐结构的出现促使戏曲在语言句式上更加通俗、曲调的长短上更灵活、器乐伴奏上更易达到传情的效果;其次,它开创了我国戏曲剧本分场结构的形式,这种分场结构以服务剧情为基本原则,有大场、过场、小场,打破了昆曲那种严格在格式和套曲中安排场子的局限,从根本上使戏曲音乐得到解放;最后,它开创了梆子腔系统的先河,即在梆子腔系统中,秦腔是最早的梆子声腔戏曲[1]。这些足以证明秦腔在我国戏曲宝库中的地位之重要。然而在信息化、多元化以及快节奏生活的今天,秦腔却面临着生存危机,所以,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当地改革和创新,才有可能使其重新融入大众生活。因此,如何对秦腔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秦腔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面临“老化”问题

秦腔在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剧目和观众的老化。目前上演的秦腔剧目以传统的历史剧居多,其内容往往是对原作进行适当的删减,或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编,与人们当下的生活相距甚远。在“易俗社”和“三意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赴京演出所准备的剧目中,《司马迁》《安国夫人》和《火焰驹》等剧目堪称压轴大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青年团在甘肃省天水市举办的送戏下乡活动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马前泼水》《王宝钏》《周仁回府》《铡美案》等。从这些剧目中可见出,秦腔的演出仍以历史剧为主,剧目内容均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就为不了解秦腔的年轻人或不知晓相关历史的受众增加了理解难度。剧目的老化加深了观众和秦腔的距离感,不利于秦腔的发展和传播。除此之外,观众的老化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观看和喜欢秦腔的受众均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则寥寥无几。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多次开展的秦腔戏曲微课堂活动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所有报名成员中的占比只有约22%,而多数年轻人对于秦腔剧目的内容并不了解。有数据显示,针对陕西秦腔接受状况的调查,喜欢秦腔的受众占37.8%,以城乡中老年人为主且其文化程度不高[2]。可见秦腔应创造更多传扬时代精神的现代剧目,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并以此来扩大受众群体。

(二)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方式保守

“当下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一个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而增强注意力最关键的是让创意在众多信息资源中脱颖而出。”[3]捕捉注意力的创意化手段离不开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然而,秦腔在传播路径和传播载体方面却呈现出传播形式单一、传播方式保守的局面。目前,秦腔的传播渠道主要有剧院、电视和微信公众平台。剧院是秦腔演出的主要阵地,但秦腔的受众以平民百姓为主,他们虽爱看秦腔,却缺少付费观演的意识,这就为传播秦腔、观众欣赏秦腔带来较大的阻碍。由于微信的用户范围极其广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易俗社两大剧院在利用微信传播和宣传秦腔方面获得的关注量较为可观,但是缺少与受众的互动,仅仅是单向传播。而其他相关的互联网媒介例如秦腔网站、微博的传播作用和传播效果不容乐观。据调查,在微博方面,除了国家一级秦腔演员齐爱云、柳萍以及秦腔小生演员杨声娟的微博关注量过万外,其他国家级演员以及秦腔爱好者的微博关注量普遍较低且缺少互动。虽然戏剧博主大秦腔的微博用户关注量在17万人以上,但其分享的内容多以秦腔经典视频唱段为主且视频点击量在200-800之间,最多观看次数也不过4000左右,与微博关注量严重不符。这些都表明秦腔并未充分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其传播模式仍较为保守和单一。

新媒体背景下现代媒介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秦腔的发展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用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丰富自身,从而让秦腔能够真正地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欣赏并热爱秦腔。

(三)国营剧团改制人员流动大,资金严重困乏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剧团人员的工资福利多由政府支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实行文艺团体的差额拨款政策,大部分剧院的收入多为国家拨款和自创收入两部分组成,秦腔也不例外。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只为秦腔工作者负担一半的工资,其余部分由剧团承担[4]。这种情况下,剧团则产生编新剧难、演员工资低、送戏下乡活动困难等问题。尤其在编演新戏方面,编剧、导演、音乐设计等各项的开支难以得到满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将老剧重复上演或修改后再演。即使有资金编新剧目,不少剧团却出现为冲奖而创作的现象,打造的剧目无关百姓生活,不接地气。经济落后的地区,乡镇政府拿不出钱请剧团表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大民众看戏难、剧团送戏下乡难的“两难境地”。安康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十个县中,八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乡镇财政困难,剧团无力频繁下乡演出[5]。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秦腔的传播和发展。2005年剧院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全体演职人员竞争上岗,签定聘任合同,其合同期为1到3年[6]。这种合同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优秀演员的过早下岗、人员流动性加大等问题。面临种种困境,秦腔需在如何丰富传播手段、吸引年轻受众、平衡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需求方面作出努力。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用创意化手段进行秦腔创新性保护与开发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二、文化创意和传统戏曲融合的依据

伴随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各种新兴艺术媒介的冲击下,戏曲作为“一次性艺术”在视听的便利性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弱势。文化创意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又可以称为文化艺术创意,它是对文化产品进行重新构思,其目的是为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戏剧文化创意是用符合当代风尚和审美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一种戏剧创新模式[7]。当人们注重沉浸式、体验式消费之际,创意化内容的出现则成为一种必然。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创意与传统戏曲的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结果。

(一)文化创意时代的到来是两者融合的前提

“创意产业”最早是由英国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创意”。德国著名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曾明确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是创新。因此,文化创意时代下的消费也早已不是传统的消费,不仅重视精神消费且更加重视品质和个性化消费。加之,时代变革带来的多元娱乐方式,数字化技术、新媒体平台以及创意化娱乐活动的与日俱增都在冲击、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艺术需要在坚守精髓的同时主动与创意产业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戏曲的综合性和故事性特征是两者融合的基础

综合性是戏曲艺术的典型特征。戏曲艺术将其他艺术形式与自身进行良好的融合从而成为了诗歌舞一体、以歌舞呈现故事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故事性则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生动、完整且极具发展性的故事情节减轻了戏曲语言的“晦涩难懂”。黄周星说:“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而已。”[8]120同时,他还提出:“制曲之诀,虽尽于‘雅俗共赏四字,仍可以一字括之,曰:‘趣”[8]120。他所强调的戏曲要雅俗共赏和具备独有的意趣正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实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游西湖》既有李慧娘情窦初开时的痴情,也有丫鬟打趣的欢闹,还有令人潸然感动的生死别离和重逢。如果说戏曲表演离不开内容的话,那么其内容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戏曲高度的综合性和故事性正是戏曲能够在文化创意时代进行多元跨界的前提。唱念做打、诗歌舞一体的综合性特征使戏曲文化能够与影视、音乐、动漫以及绘画等诸多艺术形式进行跨界成为可能,使得热爱戏曲和不懂戏曲的消费者能够在传统艺术、现代流行文化以及高科技领域都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存在。

三、文化创意视域下秦腔的保护与开发构想

(一)开展秦腔文化艺术创意活动,扩大群众基础和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可以在秦腔博物馆、艺术馆举办秦腔知识讲座,进行秦腔基础知识的普及。举办秦腔道具的展览活动,不仅通过服饰、乐器等静态展览,也可通过秦腔服饰走秀活动及DIY活动进行动态化宣传。比如秦腔戏帽的制作活动可让观众亲自体验制作戏帽的流程,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观众了解秦腔;举办“研学研培在高校”活动,开设秦腔戏曲表演班和戏曲艺术理论课,培养年轻的秦腔表演人才和编剧人才以应对人才流失及储备人才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增强秦腔互动式和沉浸式体验

传媒经济和数字科技大发展的今天,秦腔可借助多元化的媒介平台推动自身主动进入年轻人视野。一方面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运用“名人效应”使秦腔与更多受众产生互动。例如定期邀请梅花奖或文华奖获得者即“秦腔名角儿”,利用抖音平台的合拍合唱功能与广大戏迷朋友进行互动,并征集选拔出最优秀的合拍人,从而挖掘更多潜在的受众;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秦腔历史剧的穿越式情景体验机,让受众在更加逼真的情景下了解秦腔知识。

(三)政企跨界融合,开发有秦腔元素的创意化产品

目前,秦腔的创作宣传和诸多戏剧一样,依托政府力量,属于集体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秦腔的发展。因此,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秦腔剧院后院加工厂即秦腔设计产业园区,推动秦腔产业化及载体形式的现代化是值得考虑的举措。积极推进民间企业与政府合作,打造秦腔产业园区主阵地,由政府主导下的剧团负责秦腔内容的创作和编排,园区负责秦腔演出宣传、推广、联络合作等后续工作。此外,还要邀请舞蹈界、音乐界等专家人士编排创作大型秦腔韵舞节目和流行音乐,使秦腔在保证精髓的前提下拥有更多吸引大众的创意化内容和产品。

四、结语

秦腔自身的精髓不可遗弃,但秦腔传承与传播的载体应该在文化創意时代更多元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消费方式。通过这些创新性的尝试和大胆的突破,秦腔或许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活力。

参考文献:

[1]苏育生.中国秦腔[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2.

[2]刘苑.消费文化时代秦腔的存在研究[J].戏剧之家,2017(1):27+29.

[3]马知遥,孙锐.文化创意和非遗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4]乔全龙.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J].戏剧之家,2017(18):40.

[5]刘文峰.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戏曲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6]辛雪峰.从易俗社体制改革(2005-2012)看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转变(一)[J].音乐天地,2019(2):56-62.

[7]李旭鹏.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8]黄周星.制曲枝语[C]//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闫晓,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理论与实践。

张淑华,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文化创意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秦腔
我的秦腔半生缘
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探索
飘飞的秦腔
湖州传统糕点的视觉审美及其文化创意研究
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