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下的爱德华·蒙克解读

2020-03-18朱婷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蒙克弗洛伊德

摘  要: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理论为切入点,通过人格构成论、人格动力论以及人格适应论三点分别解析蒙克个人人格发展,进而分析这些人格在蒙克个人身上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蒙克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格意义。

关键词:蒙克;人格论;压抑;弗洛伊德

一、关于蒙克

(一)个人生平

蒙克一直被冠以“表现主义之父”的称号。这位被疾病及悲痛折磨一生的艺术家用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之感喟及悲之倾泻的不朽画作。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奥斯陆长大。5岁时母亲的逝世,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而14岁时,姐姐索菲亚因为肺结核去世,又一次让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痛苦的阴影。在独自奔赴异地求学之中,父亲逝世的噩耗让他几近崩溃。由于个人及成长的种种不幸,造就了蒙克孤独、自闭且体弱多病的个人特征。1944年,他在埃克利的一间房子中安详地去世。终其一生,他都与病痛以及深深的孤独、抑郁做斗争。一幅幅形式单一的画作以及一章章的随笔就是蒙克人生轨迹的最好解说。

(二)艺术之路

在蒙克十几岁时,他就经常观看艺术展览和大量的画展,那时绘画便已成为他最大的生活乐趣。虽就读于技术学校,但之后他便退学去寻求成为一名画家的道路,并进入奥斯陆皇家制图设计学校学习。之后获得奖学金去法国学习。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相爱。1893年12月,爱德华·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举办画展。这是他此后“生命”组画的起点。它包括深深沉浸于大气的主题《风暴》《月光》和《星夜》。1909年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有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1944年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向奥斯陆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后来人们建造了爱德华·蒙克美术馆,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阐述

(一)理论背景

弗洛伊德说过:“自我的人格的研究,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入门。”[1]弗洛伊德在思想发展的早期,将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次;到了后期,他用动力学的观点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成是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服从物理与化学的规律。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个性,就是研究这个动态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这个系统即“人格”。在人格组织内部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人格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成熟、挫折、冲突、不适应和焦虑等[2]134。他的理论为西方心理学、病理学等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人格构成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分别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子系统构成。“本我”也称伊得,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2]137,履行生命的第一原则即“快乐原则”。“自我”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其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它履行现实的原则。“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则,其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导本能。

(三)人格动力论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的能量系统,操纵人格运转作用的能叫作“心理能”。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动力学思想,即把精神生活还原为冲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正反相互作用。冲动力就是能量发泄作用,阻力就是反能量发泄作用,也就是人格内部对于本能冲动的阻力[2]159。

(四)人格适应论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理论问题存在着一种相应的个体人格反应与适应过程。这样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焦慮”,它分为现实性焦虑即人知觉到对自己可能产生伤害的外界状态,以及神经性焦虑即人对自己本能冲动的担忧。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会产生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以对付使人感到烦恼的危险。通过采用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去减缓焦虑。再有,人也会通过“求同作用”,将他人特点吸收纳入自己人格发展之中,使自己与外界对象保持一致,以此达到减缓焦虑的作用。最后是移置和升华作用。即在人的本能运动中,如果不能得到某一个对象的能量宣泄作用,也就不能转移到其他可以获得的对象上。此时摆脱焦虑就需要移置。而在能量发泄的移置过程中,如果替代对象是文化领域较高的目标,就被称为升华作用,它使本能冲动转化为社会可以接受的较高级的兴趣和活动。

三、人格理论下的蒙克解析

(一)人格构成论下的本我状态

蒙克在自己的笔记《一粒火星》中这样写道:“宁可置身大千世界的垃圾/走向毁灭/也不愿待在低效无能的体面社会/当一个环节/宁可当一粒红色的火星/……先炫目大烧,然后被扑灭/不留一点痕迹地被抹去/也不愿做一盏油灯/温吞水似的小火慢燃”[3]277从这篇个性不羁的笔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倔强如孩童、坚毅如战士的蒙克。他不顾及现实,将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贬低为低效、无能。他不愿意委身去迎合这个自己不喜欢的社会。宁愿只有一瞬间的灿烂也不愿苟且慢慢死去。这种状态之下的蒙克不能容忍紧张焦灼的氛围环绕在自己周围,并拒绝接受理性以及逻辑准则的制约。他只是以“快乐原则为基准”,去直接释放自己内心中的悲哀惆怅以减轻对社会的种种不满,由此得到快乐的满足。诚如刚上大学时的懵懂,蒙克毅然从建筑学校退学去追寻一条成为画家的道路。没有现实的羁绊、没有未来的考量、更没有嘈杂的他人话语的侵扰,只是摆脱使自己焦灼的一切,无所谓其他。这就是“本我”状态下躲避痛苦、寻求快乐的蒙克。

(二)人格构成论下的自我状态

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一个集体,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人无论多么孤独,也无法从贴有社会性标签的个人中抽离。这也就是人格中“自我”的部分。蒙克的一生让我们所有人为之唏嘘。幼年丧母、姐姐去世、自己为梦想正苦苦挣扎时,父亲又离去。爱情之果也不曾在他那里真正开出美丽的花朵。就连自己也是疾病缠身,孤独抑郁伴随终生。可能有的人至此便会颓废下去,不再有生活的激情与斗志。然而,蒙克人格中的“自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生活一团糟时,蒙克将病房布置成了一个画室,还为自己的医生绘制了肖像。此外,不断阅读文学家以及哲学家的著作,使得他的艺术创作增添了更多人文内涵与人生价值。例如与剧作家易卜生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于尼采的崇拜敬畏,都使蒙克克制了“本我”之中的冲动性、无理性,开始将自己置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以一种“现实准则”继续人生之路。他自己说道:“我的家庭是疾病和死亡的家庭。的确,我未能战胜这个不幸。因此,这对我的艺术来说,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组画《生命》同我近似嫉恨的天性相联系。我这样说,并非因此要使我的艺术非表现丑恶不可。相反,我感到我的艺术要发挥健康的反作用。我在绘画时绝没有生病。”[4]31

(三)人格构成论下的超我状态

在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中,“超我”是为至善至美的理想而奋斗的。它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蒙克曾经说过:“艺术作品只能从人生中产生出来,对自然的表现,不应局限于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且还要表现它在我们心灵中的内在映象和眼睛里的映象。”[4]17这样在西方美术潮流之中,蒙克为其增添了表现主义的一笔。在纳粹占领挪威期间,他愤恨不已,坚决维护祖国的利益,拒绝和侵略者的任何往来,只是将悲愤转化为持续不断的创作动力,恪守着最高的道德准则。没有放任“本我”的不羁,考虑现实的“自我”,追寻着伟大的“超我”。如此看来,蒙克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

(四)人格动力论下的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

依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只有能量发泄的作用,将焦虑全然排出,只为原始的“快乐准则”。而这焦虑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种潜在的力比多的压抑。反能量发泄则是人格内部对于本能冲动的阻力,是一种内部挫折。它们之间的对抗就是一种内心冲突[2]161。在蒙克的一生中,这种内部人格的冲突也时常发生着。例如在作品《青春期》中,蒙克描绘了一个从梦中惊醒茫然坐在白色床单上望着前方的少女。白色的床单与床单下的红色木床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少女的初潮。她身后褐色的似影子般的黑色象征着某种使人感到不安的威胁与危险。少女双臂挡住的私密部位可以理解为一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性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它们的目的是通过某种活动,如性的满足消除或者减少刺激”[5]。由此说来,蒙克“本我”的能量发泄是一种内在压抑力比多的释放,而在反能量发泄“自我”的斗争中,他选择通过图像来传达一种内心压抑的力比多释放。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有其背后的动力,然而动机是人心理层面的一种驱动力,受力比多心理本能的控制[6]。表现在图画上就是少女这种潜在的力比多的产生与压抑。

(五)人格适应论下的焦虑与心理防御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得知,焦虑分现实性焦虑和神经性焦虑。现实性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天生的;神经性焦虑是当自我无法以其反能量发泄作用阻止本我对象性发泄倾向时,人会恐惧不安。他的第三种形式“恐慌”表现为突如其来,只知道自己忽然紧张不安,记叙在其不受控制爆发前发泄一下。在蒙克作品《呐喊》的创作之中,他的这种人格表现得极为明显。蒙克在法国逗留期间写道:“我和两个朋友还在散步,太阳快要下山了,天空突然间变得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了脚步,轻轻地依靠在栅栏边,极度的厌倦已使我快要窒息了……”[4]1,这就是神经性焦虑在蒙克自身的表现。这所有的压抑来得如此突然,可是这突然背后又是压抑许久的“本我”的能量发泄与“自我”的反能量发泄间持久的抗争。在面对外界种种焦虑之时,“自我”发展着一种防御机制,用来处理这些恼人的焦灼,要么就是选择压抑。就像蒙克一直以来对于自己亲历亲人逝世、人生凄凉的内心消极抑制一样。要么就是反向作用,就是用相反的方式替代受压抑愿望的机制。在蒙克的笔记《这就是女人》中他写道:“这就是女人!是一个纵容自己/私通的女士——/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勾引一个男人/——用谎言毁掉一个男人/并以人类所能谋划的/一切手段下套/摧毁一个男人/——而男人只能/咬紧牙关忍受/装作若无其事”[3]139我们知道,蒙克一生虽未步入婚姻,但身边并不缺少异性的感情陪伴。在与这些女性的爱恨纠葛之中,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痛苦与喜悦。这篇笔记的描写正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反向表现。明明很喜欢,却用相反的、不屑的、轻蔑式口吻去传达对情人的看法。其实这也是他对于无处发泄的焦虑的一种防御。

(六)人格适应论下的求同作用

求同作用就是个人将某个事物的特点尤其是他所欣赏的其他事物的特点纳入到自己的人格之中。其中自恋性求同作用在蒙克人格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當蒙克遇到剧作家易卜生时,他对于自己作品的理解与自己相仿,两人的价值观相近,于是一段奇妙的友谊便诞生于两人之间。

(七)人格适应论下的移置和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能量对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就是“移置”。当一个人的忧虑通过一种方式排解时,就转向相似的方式,以求得同样的排解效果。当蒙克内心被无法排遣的痛苦折磨时,除了绘画,他也会写下大量的笔记,同时通过该方式去传达发泄内心的压抑能量。这样目的和结果也是一致的,而升华作用又使本能冲动转化为社会可以接受的较高级的兴趣和活动。这一过程既满足了“本我”的本能冲动,也符合“超我”的理想主义。今天看到的一幅幅蒙克所绘制的图画就是他个人人格的一种升华。这种方式使得蒙克内心中原始的“本我”冲动得到了很好的发泄,避免了与现实主义“自我”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向着“超我”的理想行进。

四、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一旦这种研究涉及人类中的伟大人物,外行人就会认为这样做是缺乏理由的。精神病学的研究目的不是“让辉煌黯然失色,使崇高蒙上污垢”,它不满足于缩小伟大人物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那些杰出人物身上显现出来的一切都具有研究价值[7]。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理论去解析表现主义画家蒙克,让我们明晰了蒙克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在对他凄凉而不幸的人生际遇感到唏嘘时,使我们多了一份理性主义去看待这位艺术家。让我们明白了蒙克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为艺术孜孜不倦的拼搏努力。他既为西方美术史增加了无比灿烂的一章,也为每一个艺术工作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贡布里希说过,一切艺术都源自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见世界本身[8]。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这就是爱德华·蒙克。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5.

[2]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4.

[3]爱德华.蒙克:《蒙克私人笔记》[M].冷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段守虹.蒙克与《呐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1.

[5]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44.

[6]王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8:5.

[7]弗洛伊德.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M].李雪涛,任仲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

[8]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75.

作者简介:朱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蒙克弗洛伊德
神奇的草木之丛林中的笑声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2700万美元!弗洛伊德案和解金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生盐长醋”树与“神秘化糖”果
《蒙克传》新书推荐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