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的“停课不停学”

2020-03-18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停课不停学制度

《被统治的艺术》

[加] 宋怡明/著

钟逸明/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年12月

明代的“停课不停学”有两种:一种是将学校作为科考“配额制的中转站”,学生不在学校上课,而是在家复习备考科举,这在明代中后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另一种,则出现在明代特有的军户制度之中,堪称明朝的“高考移民”。

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

明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要从明代的教育与选拔制度说起。

教育方面,明太祖朱元璋主导了一项大规模學校建设制度,除中央的国子监外,地方的府、州、县都各自设有学校。学校生员的数量也有明文规定,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这些正式生员不但享有国家津贴,而且可以免除各项税费与劳役。

当然,在“学生”们的特权中, 最为关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

在明代初年,生员不但要到学校上课,有些还要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中。然而官学的兴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明代财政的日渐紧张,官学的教育功能也逐渐衰落。

于是, 一方面,“十年寒窗”,居家苦读,“停课不停学”,成为有志读书之人的常态;另一方面,官学作为科举考试资格的“配额制中转站”的功能则保留下来。

军户:明代的“高考移民”

正因为学校的教育功能与选拔功能相分离,第二种“停课不停学”的情况才得以出现。

这种现象,与明代独特的军户制度及百姓对这一制度的因应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军户,顾名思义,有这样“户口”的明朝百姓,世代要为国家提供兵源。因此在明初, 军方管理的地区是不设立学校的。

由于就学困难,军队管理的地区——卫所,往往盛行“漠视教育”之风。

这一风气让一位名叫陈用之的低级军官忧心不已。信奉“古人虽在军旅,不废诗书道艺”的他挨家挨户地登门劝说,软磨硬泡,希望说服军户子弟就学科考。最终在他的努力下,福建海滨的永宁卫终于创办了“卫学”,“文风日进”,获得了分配科举考生配额的资格。而在全国各个卫所,正是“陈用之”们促成的卫学,让军事管理区—— 卫所从“教育洼地”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学区”。

原来,在文学渊薮的江浙地区,学校生员的名额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读书人群体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学人数少,录取率高的偏远卫所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学区房”。

这第二种“停课不停学”倘若放在今天,就是“高考移民”了。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停课不停学制度
关于“停课不停学”北京特级教师这么说……
“停课不停学”,家长作用不可或缺
“科举考试”
应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恶劣天气下的“停课不停学”
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新探索
某些单位的制度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