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突破
2020-03-18施锦丽冉小峰
施锦丽 冉小峰
摘 要:体育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改革。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成为体育学科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定义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将有赖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否担当起改革的责任,应对这一变革带来的挑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专业发展上的挑战是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这些挑战及其突破路径,有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体育教学也才能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学校体育;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2-00-03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发,意味着我国教育由传统的“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模式转变,标志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石,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在我国教育各科目、各学段的教学中逐步实施[2]。2017年12月,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颁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要素被列为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具体概念是指:学生在学校,通过有组织的体育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协作、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等方式获得、建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体育健康发展意识和能力以及更好适应社会应有的体育精神与人格特征[3]。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定义,昭示着体育学科将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践行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被视为一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直接有力的方式。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终身融入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健康、态度和价值观。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题为《高质量体育教育:决策者的行动指南》的报告,报告指出体育教育把身体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基于价值观的学习交流相结合起来,这种方式是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理想路径。可见,各领域的研究深刻揭示了体育教育对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一、体育核心素养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教育最大的功能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核心素养育人模式下,担任一线教学任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学科教师从体育知识和技能、健康习惯、运动品格等多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运动态度和品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教学不会只停留在知识或技能层面,而是向更深层的态度和价值探索。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不仅仅在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更应该在体育品德、意志、健康习惯等方面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贯彻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中,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种种专业能力的挑战,涉及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认可、投入程度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 [4]。
(一)体育教师难以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
作为一个复杂的理念,核心素养常常给体育教育者带来困惑,导致学校课堂教学落实层面显得困难重重,这是体育学科教师面临的“准备性”挑战。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改革方向。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先驱,中小学体育教师如果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不足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再者,在核心素养框架导向下,如果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学科化理解和转化,体育教师就需要具備转化学科知识内容的能力,而不是要单纯掌握上述学科教学知识。而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大部分体育教育者从教前接受的只是泛化的技能学习,而非完善的职前培育。针对中小学体育学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辅助课程缺失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未能达到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课堂体育教学仅仅实现了运动知识传递或技能培训的功能。
(二)运动技能教学效能较低
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运动技能教学效能较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技术组合练习、技术与技术的组合练习方法与策略较少。体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用各种不同的技术组合模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加快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不能只是在相近的模式下进行重复练习。采取恰当技术组合的综合练习方法和策略成了体育教师的刚性需求。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曾一度出现“重理论、轻技能”,这导致运动术科教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由此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各项运动技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根本无从实施综合性强的运动技能训练手段。
(三)体育品德教育路径匮乏
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品德教育路径仍较为单一。对于体育学科来说,除了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尊重等品质,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这将成为当前体育教学培育学生体育品德所需要关注的要点。因此,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融入到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中。教师仅依靠乐于教学和奉献精神去感染学生,尚无法深刻鲜明地体现体育学科所蕴含的品德内涵。尤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体育品德的塑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路径的合理性和时代适应性。
二、破解困局:体育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专业能力的可能路径
(一)加强理念解读和方法培训
促成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的前提是要确保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念形成正确理解和高质量的实践方法。鉴于此,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拓宽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渠道,让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训,促使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思想,并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具体操作上,可以鼓励体育教师以多种方式进行核心素养的解读,并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按照“立德树人”的标准和要求,教学实践中需要融入学生的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
在教学方法上,有必要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程开发和研究能力等维度的训练。具体说,教学重点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标准来确定,并且要设计出恰当的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更新核心素养相关教学活动并开发拓展课程;同时灵活选用研究方法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全方位的培训可以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从内在着手,吸收新观念、构建新能力,查找自身不足,进而确立自己专业成长的重点领域并加以强化,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老带新”模式下的新方法探索
随着我国各学段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体育教师成批涌进校园。“老带新”模式可以有效推进新老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新老教师尽快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拓宽教学方法,进而发展出与核心素养契合的教学方法。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往往对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更关注中小学生的运动体验。他们掌握着综合性强的运动技能授课手段,擅长为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搭建桥梁,并有效促进学生积极运动。而“新教师”常常了解更多前沿信息和高科技的教学方法。
新老教师优势互补,不断推动育人路径的新探索。就体育学科而言,孤立的教学策略对于全面育人目标没有推动力。而实施“多维一体”的教学实践,则能帮助学生构建多方位的运动技能、丰富隐性知识[5]。举例来说,设计探究性和启发性情境教学实践中,观赏和评价经典赛事,可以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的主动归纳、思考,从而发展出学生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基于实际生活背景的综合性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吸纳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备课程资源意识,能自主识别、捕捉和利用不同领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进而推动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变成一个整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深层次拓展体育品德培育模式
依据核心素养框架,体育品德的培育模式强调知识、实践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其他社会元素的结合。在西方国家一些比较成熟的体育品德培育体系里,体育学科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在课堂中予以挖掘和运用。依据美国SPARK(Sport,Play,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理念的体育教学过程,教师赋予学生话语权,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赋予学生关爱体验,以促成学生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的发展。也有一些学者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教学方法,鼓励体育教师关注学生思考方式,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理解[6]。在课程设计上加入体验性的情境并逐步递增的任务挑战,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责任,成为激励学生的理想方式之一。
另外,中小学生体育品德的培育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因此不同阶段学生教学重点也不同。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深度和广度拓展,教师以螺旋上升的原则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为基础,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助力。延展教学形式的时间和空間,从课堂层面延伸至学校层面,乃至向家庭、社区、社会发散,以形成整体协作的育人模式,进而推动中小学体育品德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三、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影响深刻久远。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育人模式,关注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尤其强调培育学生体育健康发展意识、体育精神与人格特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核心素养理念的复杂性和非静态的特点导致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主要表现在对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认可的程度不足,相应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充分、综合素质不全面等。一旦突破这些挑战,必然可以使核心素养理念和学校体育教学更加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
2016(1):3-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岑艺璇,张守伟.国外核心素养框架下体育教育改革的探索[J].体育学刊,2018,25(1):104-109.
[5]杨文轩. 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 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J]. 体育学刊,2016,23(6):1-6.
[6] 尚力沛, 程传银, 赵富学.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转向与教学转变[J].体育学刊, 2018, 25( 2):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