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沪汉缘:是这位先贤把九三学社组织从上海发展到武汉
2020-03-18何一舟
何一舟
今年是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九三学社的前身成立在抗战后期,创建者受五四精神影响,以民主、科学为宗旨,主张“团结民主,抗战到底”,为中国实现人民民主主义、发展科学而奋斗。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批九三先贤积极投入祖国建设。他们不仅在自身专业领域颇有建树,更是发展壮大了九三学社组织,将组织从几个点的星星之火,发展到全国。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却。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954年武汉市九三学社组织,是由一位上海奉贤的社员发展起来的。他的科研足迹,与祖国发展、社组织发展的足迹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他一生中的三个重大决定,直接影响了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发展进程。他就是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武汉分院)副院长王家楫先生。
原生动物是体积最小的动物,也就是单细胞动物,我们经常听到的词语如轮虫、草履虫、血吸虫、寄生虫等,其实都是原生动物的不同细分类型。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水域,原生动物研究对鱼类养殖、水质环境检测、人类传染病防治都具有重要作用。
王家楫的一生跨越清末、民国与新中国三个时期。他于1898年出生于原江苏奉贤,即今上海奉贤区。尽管时代风云变幻,他却从未改变初心,作出了三个伟大的决定,用今天的话说,他是“最美逆行者”。
一、回到祖国
1923年,在获得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后,王家楫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1928年他获博士学位,并任耶鲁大学斯特林研究员。但是,在他得知外国将派遣科学考察团到中国采集标本时,他的民族意识被唤醒了。王家楫说:“我们应当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自己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生物资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开采。”就是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他毅然辞去了耶鲁大学待遇优厚的教职,回到贫穷的祖国。学术造诣颇高的他,被邀出任国民政府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审及院士,并于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带领团队辗转全国,率先取得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许多第一手资料。
二、留在大陆
1948年,中央研究院命令研究所迁往台湾岛。虽然国民政府给予王家楫很高的地位和条件,但他不为所动,而是选择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站在一起。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家楫坚持护所,拒绝迁台,把整个动物研究所的人员和设备完整保存下来。此后,王家楫参与筹备中国科学院的工作,并成为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文简称水生所)所长,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任命书。
在科研的同时,他也积极参政议政,为祖国发展积极建言献策。1952年,王家楫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员。
三、扎根武汉
湖北是“千湖之省”,水域面积很大,但是科研基础非常薄弱,渔业、淡水水产品产量远远落后于华东地区。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希望重点发展湖北的渔业。1952年,农业部建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搬迁至武汉,征求所长王家楫等人的意见。虽然水生所所在的华东地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条件优越,且是王家楫的故乡,但他把国家大局放在第一位,积极主张搬迁。于是,仅用不到两年时间,水生所整建制搬迁到武汉,王家楫本人及他的家属、团队均搬迁到武汉,从此成为武汉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家楫不仅把研究所搬到了武汉,还把他所在的党派——九三学社也发展到了武汉。1955年3月6日,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了“九三学社中央直属武汉小组”,这是武汉最早的九三学社组织。1956年2月,在“九三学社中央第一次全国社员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王家楫、伍献文、唐长孺、涂登榜、程千帆、张人价等6位武汉社员代表,认真学习了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陈毅的重要讲话,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酝酿筹备成立“九三学社武汉分社”。[1]
王家楫是九三学社武汉分社筹委会的主委,也是武汉分社第一届、第二届主委。他的九三身份影响了身边一批科学家,曾任水生所副所长(后担任王家楫之后的第二任所长)的伍献文院士、曾任水生所第三任所长的刘建康院士、曾任水生所第二任副所长的黎尚豪院士等都是九三人。
1956年5月至6月,毛主席三次到长江游泳。6月1日,毛主席专门邀请了王家楫等民主人士吃晚餐。这件事载于《毛泽东年谱》中,其中特别强调对方是民主人士[2],可见毛主席和政府对王家楫社员身份的重视。虽然具体谈话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猜测,毛主席应该是对这位科学家的见解感兴趣,想对湖北、全国水产业、水环境、传染病防治等的科技发展作一些了解,这些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正是在这几天写下的。
王家楫在武汉水生所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直到去世。2001年,为了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家的风采激励世人,武汉市鲁巷广场建成了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王家楫塑像坐落于此。这位来自上海奉贤的科学家,将永远铭记在武汉人民的心中,成为沪汉情谊的见证。
值得高兴的是,依靠科技创新优势,湖北渔业快速发展,淡水产品总量已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湖北已成为全国淡水产品最大特色优势区,渔业已成为湖北农业最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千湖之省”的美誉实至名归。60多年前中科院水生所选择从上海搬迁到湖北,对此成果功不可没。如果王老能看到今天,一定会欣慰不已。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上海第一时间派出多批援鄂医疗队。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赵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姜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生化研究室主任张晨、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及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师毛建强、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付明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张磊……这一个个名字,都是来自九三学社上海组织的“最美逆行者”。
“家里人知道我要去武汉,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是人总要做点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我们当医生的,在治疗中帮助患者,看到他们摆脱病痛过上正常的生活,我就很开心。”毛建强说,“高中时代观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我认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医疗剧。它让我发现,原来在距离普通生活这么近的地方,有如此神圣的光辉。它像是一盏灯,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指引我义无反顾地跑了过去。” 我看了这段话其实很感动。
不论过去还是今天,九三学社对祖国的贡献,就是由这样一个个低调、朴素的片段组成的。所谓手足之情,就像一家人一样,平时并不用高调表达,但在有需要的时候,总是义无反顾地支持。
注释:
[1]孙定瑜: 《市九三学社:恢复后,再上新台阶》,《武汉文史资料》,2009年第9期。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1956年 六十三岁 6月1日。
(作者为上海新航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责任编辑:尚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