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难点与路径选择

2020-03-18王腾滕俊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

王腾滕 俊磊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换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乡风文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为乡风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基层政府的选择性执行、乡村文化衰败、村庄礼治式微、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坚持系统思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家风民风、培育村民主体自觉性,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基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9日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当前我们处于“双百愿景”的历史交汇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决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文化价值。乡风,即乡里的风俗,指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俗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精神风貌。乡风作为当地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也深刻的影响着地方的发展。乡风文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能够激发内生文化自信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与关键一环。因此,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探讨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难点,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乡风文明是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動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但一些地方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功利性价值取向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日益侵蚀着群众的理想信念,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人情消费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乡风文明不仅要求乡村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所带来的物质富有,也要求内在精神的富足,通过乡风建设,重塑乡村互帮互助、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美德,将极大地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二)乡风文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多层次体系的灵魂,是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基本信仰,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维系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共有的思想道德基础、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村民拥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内化为自身行动,才能将个人目标融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但农村地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薄弱环节,乡风作为一种长期积淀的社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所建构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理想价值与情感道德,乡风文明建设是培育村民价值观的精神基础和培育村民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之中并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识和行为认知,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落地生根,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三)乡风文明是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德治主要是指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思想资源、当地村规民约,强调导德教化作用,从而形成村落公共意识。乡风作为乡村社会软实力的外显,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乡村秩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明素养,通过培育良好社会风尚,营造积极向善的精神风貌,为“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价值基础和道德支撑,从而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难点

(一)地方政府价值取向偏好导致的选择性执行。乡风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深深扎根于民众思想意识之中,又形塑着民众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也决定了乡风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政府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然而压力型体制与政治锦标赛体制下,地方政府面临着地方经济水平、人力资源等因素制约,不仅要完成自身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也需要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面对多个治理目标之间的冲突需要综合考虑地方发展的侧重点,政府官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政策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倾向于重视硬件建设等更易出政绩的工作,忽视了见效周期长且因难以量化而没有硬性约束的乡风文明建设等非中心工作。

(二)乡土文化危机消解乡村文化自信。文化是构成乡风文明的核心要素,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以优秀的乡村文化为内核、载体和支撑构建起来的一种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与良好氛围。乡村地位边缘化、乡村文化表达机制不畅通所造成的乡村文化衰败危机消解了乡村的文化自信,也将极大制约乡风文明的建设。乡村文化的衰败伴随着乡村的边缘化而产生,乡村青壮年大量涌进城市,使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性缺失,传统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城市文化被带回乡村社会,不断解构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挤压着乡村传统文化空间,使乡村文化话语权被逐渐消解,但城市文化又很难满足村民真实的文化需求,使其精神世界更加迷茫。

(三)公共权威退化,村庄礼治式微。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熟人社会中关系网络能自发调节各种社会关系以维持乡村秩序,因此以“礼治”为内核的道德规劝与伦理教化是主导人们生活的指南。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流动加速,乡土社会中以血缘和地缘认同为纽带的差距格局被削弱,村民生活理念与行为方式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村庄舆论约束作用日益衰微,自身现实利益成为主导村民行动的主要逻辑,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使得维系熟人社会的情感要素发生改变,传统治理权威受后喻文化的冲击而面临信任危机。享乐主义、攀比之风扰乱了村民的“心态秩序”,许多乡民精神世界空虚贫乏,既不坚守祖辈们的信仰和传统习俗,又不完全接受现代性价值理念,使乡村价值体系呈现前所未有的虚无和混乱。

(四)主体参与不足制约乡风文明建设进程。村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乡风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村民主体的认同和支持,只有培育村民主体自觉,并积极地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风文明建设的迟滞局面。如果缺乏村民的广泛参与,乡风建设便成了无源之水,如果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缺乏群众的维护,那么乡风文明也将不可持续。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基層忽视了村民的主体性而强调对外部主体的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形式单一化,内容固化,农民无法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并内化于心,也必然影响其认同度和支持度,导致其参与意愿较低而无法使乡风文明建设外化于行。农民私域逻辑制约了其参与动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直观上的个人利益,而且其各项要求与规定还给农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束缚感,所以大多数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极为被动,甚至是有所排斥的。

四、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推进路径

(一)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是坚持系统思维,科学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规划。乡风作为乡土文化内在特质的外在表象,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演进寓于地方发展之中,因此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根据行政要求统一规划,乡风文明的培育,需要与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终端和末梢,因此基层党支部必须加强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对乡村社会的引领能力,成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对乡村社会存在的不文明现行敢抓敢管,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及时教育并帮助村民改造落后的观念、腐朽的思想。随着乡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村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仅靠道德规范的约束显然不能解决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关系,因此应培养村民崇尚法治的精神,将一些典型案例编成故事,用群中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增强法治效果。乡风文明建设任务重、覆盖范围广、见效时间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乡风文明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贵在坚持,因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必须尊重乡村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学有序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乡风文明的建设,必须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是在乡村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因地缘因素、自然条件差异等,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乡村社会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追求、伦理规范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品格与内在特性,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构成乡风文明的道德、价值观等各种文化是相互嵌入融合的而非孤立存在的,文化嵌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应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耦合以培育文明乡风。本土民俗文化贴近农村生活,应通过挖掘本土民俗文化资源中的优秀因子,借传统载体阐发时代精神,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活动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构建积极健康、富有活力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三)培育文明家风民风,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民风淳则乡风正,只有邻里互助、和睦相处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民风,邻里关系的和谐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共同维护,因此优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必须以良好的家风为基础。家庭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优秀的家风能够促使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家庭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应加大对优良家风的宣传力度,创新优良家风宣传形式,如河南广播电视台举办“献礼新中国70华诞,家风民风乡风——戏曲文化主题公益演唱会”,通过豫剧《人生在世孝当先》及民风故事、家风知识问答等方式,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也传递了良好家风、民风、乡风。

(四)培育村民主体自觉,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正确认识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培育村民主体自觉性不仅能够凝聚乡风文明建设的向心力,也能够促进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行动自觉,从而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行动环境。只有培育村民主体自觉,才能使村民积极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象山在各镇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坚持整线规划,突出一村一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泗洲乡韵”、“古韵墙头”等乡风文明示范线建设,并坚持“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个个都是创建形象”,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加强道德引领,推进婚丧礼俗整治,弘扬文明新风。乡风文明示范线的建设使环境洁美、生活甜美、生态优美、乡风和美,群众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好处,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淑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原则[J].哲学研究,2019(5).

[2]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7).

[3]黄君录,何云庵.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逻辑、模式与路径——基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视角[J].江海学刊,2019(4).

[4]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实,2019(2).

[5]沈一兵.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危机及其文化自信的重构——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J].学术界,2018(10).

[6]黄昕,吴恒同,张振国.纵横磨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多重逻辑——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的调查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4).

[7]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