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实现路径研究

2020-03-18徐佳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自信

徐佳惠

[提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本文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及实现路径,首先阐明乡村文化的定义及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其次分析我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诸多问题,最后揭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自信;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13日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2018年7月,习近平又作出指示,强调贯彻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使得乡村振兴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在我国,农民占大多数,为提升人民的幸福水平,乡村振兴变得愈发重要,实现乡村振兴最需关注的是乡村衰落问题,乡村衰落归根到底是乡村文化的衰落。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及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的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表现形式。乡村文化可以在文化物态层面、文化行为层面以及文化制度层面进行划分。文化物态层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乡村建筑等;文化行为层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传统节日等;文化制度层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社会规范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史,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大多数的国情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近代以来,西方的船坚炮利打破了我国国门,随着我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体制的转变使得传统的农耕文明受到了重创,进一步地使得传统乡土社会变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在我国乡村出现了大规模的“离乡”运动,人们纷纷离开乡村,涌入城市,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谋取更高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样的行为模式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这种遗忘不仅发生在城市中,也发生在农村中。在与现代城市文化的“交锋”中,乡村文化“败”下阵来,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沉淀、民族智慧。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意味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一方面对于乡村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要深入挖掘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对乡村文化中的糟粕,要坚决摒弃,进而构建积极的乡村文化体系。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振兴对应着衰落,要振兴乡村文化,其前提必然是现阶段的乡村文化处于衰落状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这意味着需要改变以往对乡村发展的理念,因而这是重塑乡村文化形式、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品质的伟大创举。其次,在我国脱贫攻坚征程中,乡村社会基本实现脱贫,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目前,我国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在乡村生活里表现为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面对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乡村文化振兴是一剂良药,能更有效地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需求。最后,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科技、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结构优化,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乡村文化形象,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文化载体阵地失守。文化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一过程离不开载体发挥作用。乡村文化的主要阵地包括具体物态层面和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具体物态层面表现为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思想意识形态层面表现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厘清当前我国乡村文化阵地情况,对于理解乡村文化现状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剧场、影剧院和体育馆作为物态层面的文化场所的典型代表,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的平台和阵地,虽然乡村的文化设施数量相比过去几年有所增加,但是相比于城市文化设施其占全国的比重还是较低;另一方面乡村居民普遍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乡村文化自信,是对乡村文化的坚定信念与价值认同,表现为对乡村文化历史脉络和内容体系的自豪与高度自信。乡村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与正确把握。乡村居民严重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历史意识形态层面的,这不仅表现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打工,更表现在很多农民从心底深处认为农村就是落后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与乡村收入差距加大,这使得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城市现代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二)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和乡村居民一直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农民以在城市生活谋求工作为豪,如果有能力在城市定居,那将是“光宗耀祖”的事。改革开放以后,更多的农村人为寻求更好的生活,向城市迁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乡村人口数量为67,113万人,而2018年这一数字下降为56,401万人,在下降的这部分人群中,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人士,留守在乡村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人力资本不足,因而难以扛起乡村建设的大旗,表现之一为当乡村有组织乡村文化活动的需求时,作为组织者的乡村主体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乡村主体的流失,特别是高文化素质的乡村主体的流失。

(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果甚微。近年来,为满足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建设,以期实现乡村振兴。从具体的政策落实情况来看,文化供给与居民的文化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供需结构部分不对称。具体表现为:首先,政府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乏实际调研,从而造成实践缺乏精准性和有效性,往往大量投入,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其次,在投入结构方面,存在着重视投入而轻视管理的问题,若投入文化产品建设后,缺乏有效管理,这将表现为事倍功半;最后,在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着管理层级不清、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作为一种国家推动的文化建设模式,模式过于标准化,缺乏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的系统分析,导致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效果差强人意。

三、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索

(一)构建文化载体,重拾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等载体不仅可以满足乡村居民文化需求,还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因而文化载体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要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一是要发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民俗节庆等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二是要促进乡村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但应当明确的是乡村文化产业要秉承文化为灵魂,现代商业为辅助的模式,不可重商而轻文化。

在重拾文化自信方面,首先,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从而满足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自信。其次,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当乡村经济条件改善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文化自信这一上层建筑就可以顺利夯实。最后,重视乡村文化教育,教育不仅要从小孩抓起,更要普及到乡村社会的各个年龄层,通过大力宣传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二)吸引文化主体,恢复乡村活力。文化主体是实现文化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文化中,文化主体自然就是农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工作生活,农民工现象背后原因可归结为对在城市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城市文化的向往。现阶段,我国农民基本实现脱贫,但是离小康生活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部分农民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离开乡村。基于此,国家应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以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此外,也有部分农民离乡进城是出于对城市文化的向往,认为城市文化相比于乡村文化更加优秀,故选择留在城市,但是也有可能他们没有认识到乡村文化的特色而离开乡村,所以应加强乡村文化传播,以吸引作为乡村文化主体的农民回归家乡,进一步丰富乡村特色文化。

(三)完善服务体系,契合文化需求。在现有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需缺口。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应重点关注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基于此有以下三条措施:一是需要改革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使其更具针对性。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仅靠市场力量的供给将严重不足,需要政府进行补充。政府需要改革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以加强有效供给进而满足人民的需求。二是秉持更好更有效提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初心,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有关乡村公共文化方面的大数据平台,让信息流通更充分,以此来提高人民福利。三是乡村文化供给应紧密适配乡村文化需求,建立并逐步完善反馈机制,根据人民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以缩小供需缺口。逐步打造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多层次的环境。在实施前,做好相关调研,针对鼓舞服务主体的多元性,应努力做到精准性,让不同群體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我们需要及时注意计划的可接受性。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充分的调研,以便找出可以有效满足不同群众多样需求的切之可行的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人民日报,2018.2.5.

[2]田云刚,张元洁.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产业化路径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

[3]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45(4).

[4]冀晓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廊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9).

[5]梁洋生,吴磊.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自信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4).

[6]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1).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