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研究
2020-03-18彭崇清
彭崇清
[提要]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经进入智能制造新时代,世界各国国家战略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目标。由于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经济的持续低增长,这些都对我国制造業提出极大的挑战,要想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重振制造业雄风,就必须转变观念,走服务化转型之路。通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服务化分析,探讨供给侧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施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
本文为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转型升级下的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规制关系研究”(编号:CX2018B744)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8日
一、引言
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怎样往强国方向发展,其重点在于努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近年来,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复兴和新兴经济体发展威胁,探索新形势下制造业转型显得尤为紧迫。在经济一体化、技术持续更新的大环境下,制造业面临日益错综复杂的产品竞争,收益率日渐下滑。伴随服务经济的来临,制造公司陆续往服务方向转变,也就是在产品当中持续增加服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有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投资和供给结构,对发展新动能、助推产业调整与升级,保障经济维持中高速发展与产业朝着中高端方向优化拥有关键的意义,还可给国内小康社会的全方位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
现在涉及制造业服务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探究,多是由单一角度入手展开探析,诸如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究大部分涉及其推行环境、理论依据、具体内容以及探究价值等。具体为:邓磊、杜爽(2015)指出,在全新常态之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国内的必经之路,其借助建立双侧调控体系助推经济增长,依靠制度、创新以及结构革新三大动力给经济增长提供全新的驱动。但改革期间要求由供应者、产业以及要素三大结构入手,有力促进供给侧改革。冯志峰(2016)在对供给侧改革推行的环境展开剖析的基础上,具体介绍了供需双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由助推产业革新、改善要素分配扭曲以及行政管理改制三大角度出发,针对供给侧理论的践行方向加以论述。胡鞍钢、周绍杰等(2016)由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国内助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与如何实施供给侧这三大角度入手展开系统性的阐述,同时给出了“加减乘除”运算和“五大政策支柱”相结合的改革策略和建议。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方式、渠道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究,学术领域借助了理论模型同实例相结合的形式。诸如,周国华、王岩岩依据客户价值理论,把普通服务模式引进制造业的运作体系中来,建立起围绕客户作为核心、反映“服务综合化与一体化”的制造业服务模式。简兆权、伍卓深等选择价值链作为探究对象,以微笑曲线理论作为基础,针对制造业实施服务化的不同路径展开了讨论,同时针对不同路径本身的特征、适用情况以及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刘继国针对投入服务化战略所涉及到维度加以定义,利用对此战略的影响因素加以辨识,建立涉及环境、公司绩效以及组织三类因素同投入服务化战略之间联系的理论模型,同时借助PLS结构模型与问卷调研方法展开了实证分析。
经过对已有文献的研读可知,现在尚没有研究者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角度入手,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策略展开系统探究,本文的创新点便是由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者间的内部联系出发,探究供给侧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策略,给制造业革新优化提供崭新的思路。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分析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服务化概念界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全球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其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驱动力和突破点。依据国内目前的经济形势,具体可由下面四点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改善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现阶段,国内经济存在差能比较过剩、经济杠杆率比较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需要针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加重高端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努力推进“互联网+”经济。第二,经济增长模式的革新。以往为了促进经济进步而对资金、土地等要素太过依赖方式,结合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理论可知,其会助推经济增长朝着创新发展的模式过渡,以实现制度及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第三,加强需求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对需求管理进行否定,供需是经济运行的两个方面,供给可带来需求,而需求也会反过来促进供给,所以在调节经济政策期间应当有效把控好供需管理。第四,确保供需协同传导机制。此机制当中涉及的问题有: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不当,微观主体遭受来自政府严重干预,造成市价体系无法控制,市场交易面临高成本,因此供需两端配置资源的核心是市场,激发市场内部活力,尊重市场主体选择权,以保障供需协同传导机制畅通。
针对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的商业模式的转变,许多学者对制造型服务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Vandermerwe等首次提出,制造业服务化一般被理解成由产品供给变成服务供给的一种动态改变过程,成为制造企业实现升级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何哲等由制造业和服务相结合这一视角入手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加以解析,同时对其含义的演变过程展开了探讨;冯泰文等由价值链层面出发,重新对服务型制造加以解释,同时针对其同公司竞争力两者间的联系展开探究,构建起相应的关系模型;夏杰长等由公司供给内容方面入手,指出制造服务化表示制造公司由产品供应向服务供应者身份改变的过程,制造公司不但供给产品,更是供给服务、产品以及信息支持等不同要素的综合体。尽管学术领域在界定服务化方面持有不同观点,但是大体上可简述成投入与产出两类服务化,而关于后者的探究比较丰富,是学术领域探究的焦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关系。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国内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而且其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同时制造业服务化的转型发展还是国内调整经济结构与革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与立足点。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制造业服务化优化升级。由国内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通过几十年持续优化与革新,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其总产值为世界的1/5,但我国制造業仍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制造业方面,也有部分行业表现出成本压力太大、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与效益不高等问题,同时供给体系有着供求失衡的情况,供给体系逐渐反映出越来越严重的效率与质量问题,对我国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如今,我国产能过剩行业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2015年,中国游客人均11,20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的人均消费跨国旅游购物,连续三年成为国内最大的海外购买力。2015年,中国的高端产品进口量继续上升,配额为5,480.6亿美元。国内居民海外消费逐年增加,2015年后,仅到南京海关的境外邮件高达134万件,同比增长185%,呈现出供不应求,仍依靠先进高端产品进口。在国内制造业服务化期间面临的问题具体涉及下面几点:
(1)传统刺激政策收效不明显。1998年以来,资本、大规模要素、高强度投入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资本是中国的工业化的主要进程方式,随着国内要素价格的上涨和全球经济形势处在低迷状态,以需求作为基础的经济刺激很难持续下去,所以需要制造业增强全要素生产效率(TFP)。在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长达到12.1%,然后继续向下振荡。2015年最后一季度为6.8%,2016年第二季度降低到6.7%。采用递减效用需求侧管理政策,由于需求侧供需深度积累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证需求侧管理政策发挥作用,只有促进制造业的供应侧改革。
(2)要素利用率低。一直以来,土地、资源、劳动力和生产投资等被我国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造成比较高层次的产业过少,同时损耗资源较多,这不但无法让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得以满足,还让供给体系出现错位,造成公司没有充分运用市场,很难盈利,很多僵尸型制造业公司形成,进而减少了市场供给的质量,对技术升级与要素使用率的提高均产生约束作用,为了调动市场活力,也迫切需要重新分配要素和资本。
(3)服务化水平不高。针对制造业而言,其投入服务化表示制造业公司将供给产品作为中心,并且提高对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力度,为增强竞争力借助价值链两端的开发、供应链、非关键业务外包等不同方法。现在已有的服务化投入结构欠缺科学性,反映在生产服务业无法有力助推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在供应链、金融与信息技术、商务以及租赁等诸多服务领域的投入显著缺乏。所以,应当努力由为顾客提供服务出发,通过服务来让客户多样化的需要得以满足,进而让供给的效率与质量得以优化。
(4)需大力发展动能。基于我国创新驱动之下发展趋势还没有产生。第一,尚需增强创新带动发展的力量。2015年,高科技产业所创造的产值仅占到11.8%,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不到10%,关键技术受制于他人的情形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进口率高达80%的高端数控产品,主要零部件的进口占大型机械总成本的40%。第二,人口红利开始衰退。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跨过了“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的绝对供给逐渐减少,用工费用持续上涨,技术员工供给速度和质量不够。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期和深水区,红利的改革是当下紧迫的事。
因此,供应体系的主要矛盾是不匹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在需求没有及时调整供应无法适应大的变化,结构性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以加强所述供应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于供需不匹配现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中央提出,重点提高全要素率,以变革制度、优化结构、升级要素、提高服务化水平四个方面为突破口,对宏观调控结构有效地优化了供给端和供给的长期发展。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由高速增长慢慢转入中高速增长,这意味着过去追求速度的粗放式增长逐渐过渡到追求效率与质量的集约化增长,从增量式扩张到存量式最优增量共存转换,动力源新常态特征越来越显著,产业需要实施革新与优化。当前我国经济尚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阶段,也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扩大新动能与革新传统动能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阻碍,所以深层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重点任务,消除障碍,开辟新路。
(1)公司成本缩减,市场竞争实力增强。尤其是用工方面的成本,公司税收会伴随我国养老与社保体系的革新而不断下调。并且,推动利率化市场改革,助推公司凭借优良的信贷资质取得利率更低的融资。伴随现代市场体制与能源结构的持续革新,企业的生产和物流成本将大幅度降低,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将大大降低,这对公司投资技术创新更为有利。
(2)降低低端制造所占比重,增加高端制造所占比重。目前,国内制造业当中有七成属于传统加工类制造,大部分为组装环节,没有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国内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是要侧重化解高端产业及产品供应紧缺的问题,进而助推产业结构的革新与优化。
(3)生产性服务占比提升,制造业比例减少。开发设计、物流、金融业务等当代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制造业自身。为了促进扩展到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面向服务的制造业已成为制造业的改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的生产和加工环节。
(4)持续健全公司所处的发展环境。政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间,借助不同政策手段,减少公司成本,改善运营生产条件。资源性产品价格也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机构交易业务、劳动、税收、生产要素和物流等成本。同时,政府的职能改革、分权化、实施行政事项的禁止、行政成本等政策的清算,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不断改善其发展环境。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造业关系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向下以改革攻坚克难为关键、解放生产力的长期行为。对于如今矛盾日益突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中等收入陷阱中涉及的隐患,势必要构建全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体系。由供给侧有关因素来说,具体牵涉到五方面因素,即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资本以及科技与制度。
1、测算方法。TFP常用于评估单位总投入与总产量的生产率水平,是总产量和所有要素投入总量的比值,现在一般运用评估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可对某个产业在各个区域、各个阶段的增长差别加以考量。为探究供给侧不同要素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此处选用索洛余值法来对制造业TFP展开测算。设制造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
Yit=AitβKitαAit (1)
当中,Kit代表t年的全资本存量,Ait代表t年的TFP,Lit代表t年的劳动总收入,Yit代表t年的所有支出。α表示平均劳动产出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β表示平均资本产出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假设规模收益保持固定,也就是α+β=1,把上述方程展开全微分,在左右两边乘以1/Y,能够得到:
△Ait/Ait=Yit/Y-α△Kit/Kit-β△Lit/Lit (2)
因而可推算出TFP增长率是△Ait/Ait×Y/△Yit,资本投入增长贡献率是α△Kit/Kit×Y/△Yit,劳动投入增长贡献率是β△Lit/Lit×Y/△Yit。
2、数据来源及测量分析。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7年期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然后筛选其中比较典型的16个行业为分析对象,对模型(2)展开参数估计,计算出TFP、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对经济上涨的贡献程度。借助协方差法,获得F1、F2,然后挑选变系数模型展开参数估计,进而计算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估计结果,参见表1。随后对该模型的协整性展开检验,得到制造业各要素贡献率。(表1)
然后,按照上述公式与表1当中提供的参数,以此计算且获得2008~2017年期间不同行业不同要素贡献率。(表2)
结合表2可知,国内16个样本制造业TFP给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率达到18.64%,当中78.57%来自于资本,-1.59%来自于劳动力。由此反映出以下几点:首先,国内制造业TFP不高,虽然自推行振兴政策开始,比较关注技术进步与产学研相综合,但是并没有彻底增大技术的贡献率。而劳动贡献率出现负值,这同近些年人口红利逐渐衰退有关。不仅如此,国内制造业的资本提供了78.57%的贡献率,意味着从推行振兴政策开始,集中反映在资本投放上,现实发展期间有着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属于一种以资本作为驱动的粗放化发展模式。其次,雖然TFP有助推制造业发展的功能,但是就现状来说,依然以资本驱动为主。伴随各种要素价格的持续攀升与环境逐渐恶化,依赖高投入实现的制造业发展很难维持下去,亟待利用供给侧改革来增强制造业TFP,开发全新的发展支持力量。再次,从研究结果可知,国内区域的劳动要素没有较高的边际效率,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上力量不足,此情况同国内大多数区域近些年用工成本提升、老龄化等因素造成的人口红利衰退的趋势相一致。最后,在16个制造业研究对象中,有六个行业(诸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的资本投入是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资本投入非常高,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行业的专业性比较强。一般而言,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而言,其收益的周期都相对比较长,对应的资本投入也比较多,因而资本贡献率也相对较高。此外,TFP比较高的行业有烟草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六个行业,它们均属于集约型经济增长型行业。通过表2还能够得出,国内各行业的要素贡献率存在很大的差异。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基本路径。依据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致路径,本文认为推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可行路径应当全方位思考供需因素,对于市场需求,供给围绕服务作为中心的制造业,如此才可以促使制造业成功转型。
1、转变观念,了解需求,实施有效供给。国内已迈进全新的经济常态,我国制造业属于经济领域中的支柱型产业,如何加速摆脱经济困境,这是制造业急需思考的问题。迈出困境的高效方式便是推行服务化,由公司与政策层面来说,应当充分更新思想,清楚把握当下形势,对于来自国内外的多重挑战,制造业应当怎样实施服务化转型?使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应是政府和企业的重中之重,实施战略规划,跟紧国际步伐,利用服务化转型给顾客带来更优质、更专业性的一系列产品方案,增强服务与产品的效率和质量,让顾客的要求得到满足。
2、加强自主创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公司不可以忽视技术成分与产品品质这一根本来实施转型,应当积极扩大市场需求,实现有效供应,应当增强制造业公司的创新性。品牌竞争优势是利用创新来获取的,制造业企业应大力引进技术专家和科研人员,提高投资力度,实现技术突破,并且主动增强价值链中公司的配套服务水平,全方位增强产品的技术成分与服务品质,这是实现服务化转型发展的重点。
3、重视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的作用。伴随新型技术的迅速推广,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运用深度与广度均在持续提高,日后智能制造产业的壮大,不但是生产模式革新的趋向,还会成为信息驱动产业,形成更为深刻的影响。东北地区属于关键的制造业基地,应当变成我国智能制造的前锋,制造业公司利用智能化革新与远程监控技术,能够让诊断、管控以及决策等环节实现智能化。国内制造业公司应当提高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力度,持续增强生产与服务流程的集成化运用,完成生产、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精准化,借助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克服制造业固有的劣势,助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序实施,让制造业朝着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趋向演变。
4、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在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中,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有着广阔的前景,已成为时代势不可挡的潮流,正发挥着战略和全球影响。我国制造业应适应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推动与Internet的深层融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服务,为小型和中型企业、第三方新服务平台提高对制造业与互联网开发能力的支持力度,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大数据或产业云等不同层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让制造资源实现共享与开放化,完善信息流渠道,实现有效的供需对接。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转型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这是有利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需求。适应且引领经济新常态,助推制造业的革新与优化,实现“两中高端”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更大的制度红利,完成经济新动能延续。一般情况,制造企业服务化的路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以资源整合到实践中,由实情决定。因此,随着服务化和资源整合程度的上升会出现多条服务化路径,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战略定位选择适合的服务化路径。
(一)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产业中高端发展。在党的有关会议中,国家提出构建小康社会的有效方式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到高端产业结构,这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整体雪球升级的两种方式,既有效率和效益,又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改革的根本要求。因此,为扩大总需求,务必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以及有效供需对接、产业与需求升级一起实施。积极开展制造业的优化与调整,强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力度,最大限度释放微观活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进行产业研究,开发的升级换代,力争在转型中实现高端发展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自主核心技术、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簇,这是聚焦的未来方向的培养。
(二)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强大武器是低成本优势,高成本时代、利润下降、成本偏高等牵制着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应着眼于用工、用地、融资及税费等成本问题,强调用工的创新模式,从多角度探索降低用工成本的方式。不管是就业政策,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都需要国家提高在这方面的调整力度,加快农民工向市民化转变的速度,使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得以提升。由管控角度来说,针对传统业务应当引進全新的思路,在推进精益生产期间,加强劳动力成本控制,运用外包和劳动力成本等新模式,消化隐性成本,降低利润率,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优化要素配置,提高服务发展效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是处理好市场同政府之间的联系,施展政府导向功能,依循市场规律,增强资源分配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第一,全要素的保障。在分配资源期间,市场机制起到决定性影响,构建优良的市场、立法以及宜居环境,助推技术、资本等要素往主导产业、核心公司、重点项目流动,同时构建银企对接平台,落实有关政策,提高金融机构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扶持力量。第二,促进全方位创新试点改革。积极开展在一般税制创新、新产业研发以及优化外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试点工作,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定价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单位构建应用试点基地、产业化试点基地。第三,地方税收分配制度的完善。针对国家实施的“营改增”政策,提高产业基金的扶持力度,聚焦于工业园区、新经济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婷婷,程巍.不同微笑曲线视角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
[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5]刘继国.制造业企业投入服务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2).
[6]冯泰文,孙林岩,何哲,张颖.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服务型制造[J].科学学研究,2009.27(6).
[7]何哲,孙林岩.服务与制造的历次大讨论剖析和服务型制造的提出[J].管理学报,2012.9(10).
[8]陈笑天,谢振忠,王雅楠.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举措[J].工业和信息化研究,2016(2).
[9]杜海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模式及实现路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34(1).
[10]徐振鑫,莫长炜,陈其林.制造业服务化: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现实性选择[J].经济学家,2016(9).
[11]吴婷莉.嘉兴市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研究[N].企业导报,2016(4).
[12]刘志彪.在中高速增长中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N].新华日报,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