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项目驱动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0-03-18李玉敏
李玉敏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商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00)
0 引言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4年正式成立的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自建校伊始就招收学生.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信管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一定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信管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专业.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管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探索,依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信管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探索出一条“项目驱动、内外兼修”的特色之路.“项目驱动”是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内外兼修”是信管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建设的具体运作手段.基于这一特色,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以下简称“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覆盖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三个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全过程,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包括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统一建模语言等内容,并教会学生完成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报告,为达到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课程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现状
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该课程是为从事信息系统建设和系统分析设计的人员设置的,教授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相关知识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分析和设计[1].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且抽象,实践要求较高;理论授课形式比较枯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互动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理论课学生参与度不高和实践课学时安排较少,进一步造成学生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较弱.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有关学者展开了很多相关研究,如:教学模式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2-3];还有在教学模式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软件工程专业技能,提高理论分析和动手设计的能力[4-5].
1.2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现状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共计4学分64学时,其中实训学时为16.原有教学模式是理论课和实训课穿插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其中48学时理论课在教室完成,16学时实训课在机房完成.理论课知识点多,且对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个系统性的任务呈现出“碎片型”“孤岛型”等特点,无法将这些知识点在实训课上及时得到实践;实训课则往往由于机房资源紧张,所安排的上机时间无法恰到好处地配合理论课进程;理论课与实训课时间安排和授课进度各自为政,造成两者知识点有的相互重复,有的则相互脱节,有的还存在空白.由于课表安排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和课时不足等问题,导致理论课与实训课所需的相关性、互补性安排缺乏整体考虑和系统布局,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不足、缺乏项目实战经验.
2 IT项目驱动指导思想及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及增加IT项目实战经验,IT项目要求具有“可调研”“可实践”特征.利用IT项目驱动进行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其指导思想就是将“可调研”“可实践”的IT项目贯穿于课程教学与实训的全过程,从学生在“可调研”的真实项目环境中学会发现真问题,到用课程专业知识做初步调研,得到系统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再到详细调研,根据系统规划做需求规格说明书,并在此基础上按照IT项目生命周期继续完成系统分析、设计.基于IT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掌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综合素养并获得软件工程实践能力,丰富IT项目实战经验.
3 基于IT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3.1 构建思路
基于IT项目驱动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具有教师“按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教”、学生“按需做”“做中学”几个显著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提出基于IT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思路,即变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地点、分时段、分开授课为边理论讲授、边实训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挖掘“可调研”“可实践”的项目.“可调研”是指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实地完成项目的调研,有可调研的用户群体可以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参与实践等初步调研活动,从调研中发现组织中存在的真问题;学生带着这些实际项目中存在的真问题听教师讲授这一阶段用到的理论知识、系统方法和技术工具;学生通过团队讨论,与信息系统的真实用户进行沟通,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问题,并用适宜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工具解决每阶段所发现的问题;“可实践”是指学生针对发现的真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在实际中得以实施,用于解决方案的落地并检验其有效性.
3.2 构建过程
3.2.1 IT项目组队
IT项目分组完成,每组建议由四人组成,分别承担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系统分析师和数据库设计工程师四个岗位角色.在小组中,每个学生既是责任人也是参与者,这意味着每个学生按照对应的岗位职责负责相关工作并全程参与小组其他成员所负责的工作.让学生承担不同岗位职责进行分工协作的实训模式,能够调动学生项目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学会团队合作.
3.2.2 阶段成果讨论
为了直观表述课程模式构建成果,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呈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框图.以IT项目生命周期五阶段为时间轴(横坐标),前三个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后两个阶段为系统实现、系统维护;活动轴(纵坐标)以教师授课和学生IT实训为具体活动内容,遵循真实项目主线,完成从教师教学内容到学生IT实训活动的迭代式活动序列.基于IT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如图1所示.
在各个阶段分别形成系统规划报告、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报告等阶段性成果.教师通过学生阶段成果报告和课上汇报了解各个组的项目进展动态.报告展现了每个组阶段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和具体做法,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进行评审,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在阶段成果课上汇报环节中,每一组学生既是汇报者也是参与者.作为汇报者,在汇报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质疑并回答;作为参与者时,又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其他每组项目的状况.每个组会根据教师的评审反馈意见和课上汇报时其他小组提出的质疑进行修改,完成后进入下一阶段.阶段成果报告、课上汇报交替进行,互为迭代.既是汇报者也是参与者的成果讨论模式让每个全程参与的学生在一学期结束时能积累全班所有IT项目的实战经验,这种讨论模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激发学生不断参与项目、分析实际问题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项目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积累实战经验.
3.2.3 考核方式
以往,该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试卷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等,考题类型过于固定,考核指标注重考查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快速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能通过考试,但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应用和实践能力更差.为了夯实基于IT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效果,让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建模方法和工具,对传统试题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巩固教学效果.考试题型全部改为综合分析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项目背景和初步需求进行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这样可以有效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实践应用能力.笔试题目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笔试题目构成说明表
4 实践过程与效果
从2008年开始至今,课程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理论授课+课后实践”逐渐发展为基于IT项目驱动的理论实践迭代式教学模式.自 2016 年开始,经过4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全面采用基于IT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授课,将学生分组,以“可调研”“可实践”项目为主线并贯穿至课程始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其IT项目实战经历,提高了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到目前为止,已完成26个IT项目案例库建设,涉及的项目包括导师双选、二手书籍借阅、宿舍线上小卖铺、校内体育场馆预约、校内失物招领、食堂餐饭预定、教室借还、校园单车管理、校园快递代取、校园失物招领等.IT项目案例库的建设内容包括项目规划书、系统分析与设计报告、系统实施与运维报告等.该案例库在信管专业已持续建设4年,并将持续在“可实践”的真实组织中运营,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专业自豪感.
通过基于IT项目驱动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了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掀起了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信管专业有70人通过了二级数据程序设计考试,22人通过了三级数据库技术考试,2人通过了四级数据库工程师考试,6人通过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中级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两级学生共有100人通过考试,成绩喜人,教学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