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线临床诊断踝部损伤的分析
2020-03-18王喜刚于文海
王喜刚,于文海
(1威海市文登区高村中心卫生院 山东 威海 264408)(2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山东 文登 264400)
踝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是由于交通意外、扭伤、坠落以及砸伤等原因造成的,主要有骨折、软组织挫伤、韧带拉伤/撕裂、扭伤等[1]。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对于踝部损伤需要进行有效的诊断,方能为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本研究探讨2017年9月—2019年9月,分析对踝部损伤进行诊断时使用X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7年9月—2019年9月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77例踝部损伤患者,对照组48例男性,29例女性,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4.25±11.23)岁,受伤原因:16例交通意外、28例扭伤、13例坠落以及9例砸伤,11例其它原因。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也批准了本次实验,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等确诊为踝部损伤,并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不配合本次研究,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精神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
1.2 方法
常规检测:按照渥太华踝关节准则进行诊断。
X线诊断:对所有患者使用X线机对踝关节部位进行诊断,参数设为40~150kV、500mA、50kW,对踝关节的正侧位、内侧等进行拍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不同损伤(外旋损伤、外翻损伤、内翻损伤、垂直压迫损伤)的检出率,不同类型损伤(下胫腓分离、距骨向外脱位、三角韧带拉伤、外踝的腓距前韧带损伤、下胫腓前韧带损伤、骨间膜损伤)[2]等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比较
X线诊断准确率比常规检测高(P<0.05),见表1。
表1 诊断准确率比较[n(%)]
2.2 不同损伤检出率比较
X线对不同损伤的检出率比常规检测高(P<0.05),见表2。
表2 不同损伤检出率比[n(%)]
2.3 不同类型损伤比较
X线对不同类型损伤的检出率比常规检测高,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损伤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踝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有下胫腓分离、距骨向外脱位、三角韧带拉伤、外踝的腓距前韧带损伤、下胫腓前韧带损伤、骨间膜损伤等不同损伤类型[3]。并有外旋损伤、外翻损伤、内翻损伤、垂直压迫损伤等四种类型[4]。由于出现漏诊误诊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提高诊断准确率是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X线诊断准确率比常规检测高(P<0.05),对不同损伤的检出率比常规检测高(P<0.05),不同类型损伤等检出率比常规检测高(P<0.05)。X线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省时等特点,基本可见检出不同类型、不同损伤的踝部损伤。但是对于一些细微结构,重叠、以及复杂结构还是存在误诊和错诊情况,此时需要使用MRI或者CT进行诊断。并且X线的诊断准确率还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同时兼备才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对踝部损伤进行诊断时使用X线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也可对不同损伤进行有效的检出,不同类型损伤检出率较高,但是其诊断还是有局限性,存在漏诊和误诊,临床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其它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