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现状下的幼儿园自然教育探索
2020-03-17夏秀琴
夏秀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然而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会发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儿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让原先儿童时代与昆虫游戏、在田野奔跑、和泥土摔跤的童年生活,逐渐被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电子产品所吞噬,在大自然中嬉戏体验的频率逐渐降低,儿童基本生活在一种与自然隔绝的模式之下,他们与自然的互动正在渐行渐远,儿童心中自然知识只是一种现实存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在日常生活中越发凸显。自然缺失的儿童会对生命的亲近与敬畏日益缩减,探索力、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表现力等能力都会开始钝化。
大自然是开展真实教育最好的场所。纵观我国绝大部分幼儿园的现状,因过分追求品牌效应而包装过度,不少幼儿园的整体装修太过豪华,校园被高科技材料包围,充斥着色彩鲜艳的塑胶跑道,钢筋水泥包裹下的一些园所甚至找不到一块裸露的泥地,这与国外所推崇的自然式幼儿园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一所城市小型幼儿园,占地面积小,户外空间更小,园所可利用自然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几乎成了通病。如何在有限的户外空间内,见缝插针地为孩子们创设相对自然的环境,提供丰富多元的自然材料,教师如何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引发孩子与自然对话,在探索、感知、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提升?基于园所现状,我园从环境优化改造、课程革新、拓展游戏空间、创新特色活动、密切家园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开天辟地”——巧用园所自然环境打造“没有屋顶的教室”
园所环境,对兒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最容易记忆的个性化、舒适的庇护所,赋予感官体验、充满探索、选择和自由的高质量环境,是建立高质量的基于游戏课程的基础。因此打造以“自然”为核心的园所环境,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才能真正地打通孩子的感官,为最佳的认知发展提供工具。然而有限的空间、稀缺的资源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常常会成为构建自然生态园所的绊脚石。因此,园所环境的构建要做一个整体的顶层构建,对园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梳理调研,形成生态、绿色、和谐、适宜的整体设计理念,再者“自然元素”的巧妙利用,更需要教师的匠心参与。园所不妨开展聚焦生态环境构建的园本教研活动,通过群讨形成意见,出具环境优化方案。
户外环境作为园所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儿童探究自然的重要窗口,蕴藏着无限的教育契机,更是实施自然教育的优质阵地。每一块户外场地的充分利用,都将为孩子构建自然乐园成为可能:开挖深度适宜的沟渠,形成溪流,与竹林相映生辉;平整边角泥地,变成种植地,分布在园所各角……这一系列的大动作紧扣“自然教育”核心理念,利用有限的户外空间为恢复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创设基本条件。
二、“吐故纳新”——革新园所课程规划建构“亲自然课程”
幼儿园的课程是指儿童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当前教育领域都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为核心,遵循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和儿童一同构建幼儿园课程。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个体(儿童本身),关怀生命、关注生活与自然连接,获得有益经验,才能真正的促进个体的成长。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下,我园结合园所发展现状、园所文化特质及园所儿童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园所及周边自然资源,努力构建一套适宜于孩子发展的“竹韵”课程。同时也努力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调整教育策略,开展丰富的关乎自然主题的课程活动,如《约会春天》《落叶飘飘》《环保卫士》《树朋友》《石头记》《小鹅生长记》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实施让孩子们走进自然、爱上自然。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团体讨论、实地考察、小组探究、多种表征、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与自然生物深度对话,建立链接。
三、“鼎新革故”——拓宽游戏空间搭建“回归自然的游戏乐园”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它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认识逐步提升,游戏的形式与内容开发也在不断地丰富。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孩子待在室内游戏室的时间也不断地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悄悄缩减。将室内游戏室搬到室外,让孩子更多的在自然中畅快游戏是我们的游戏改革策略,我们强调“不留一个孩子在教室”,牢牢把握竹韵怡园“韵”之“自然美”和“怡”之“自然乐”两个核心概念,在幼儿游戏中深度渗透亲自然教育理念,用心建构阳光部落活动,积极在环境创设中用好各种自然元素,如:水、沙、土、石、树、花、小小农庄、动物家园、帐篷营地及各种自然素材,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教育功能,并使之巧妙结合、融合为景、相得益彰。在亲近自然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调动全身感官学习,总是兴致勃勃地忘我投入,孜孜不倦地自我探寻,富有内驱力的互动体验,让游戏活动充满自然魅力和无限生机。
四、“标新立异”——开拓园所特色活动形成“四季特别节日”
幼儿园的课程是感性和行动的课程,特别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来支持。如何打破教师凭借一张嘴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多样化的活动来支持。特别是对于自然的探究,更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常见的,对幼儿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有促进提升的各类资源。为此作为自然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我们紧扣“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的自然脚步开发实施了应时应景的四季自然节庆活动:“春天市集”“缤纷夏夜”“捡秋拾得”“自然畅想”四个活动,每个活动都集结了当季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通过模拟市集、户外探索、艺术构建等多种形式,带给孩子对于神奇自然的多感官冲击,激发孩子深入探索自然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习得有益经验。
五、“铸新淘旧”——架设家园互通平台搭建“亲子自然大本营”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家长与幼儿园逐步建立起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关系,同时更多的关注到家长对于课程建设参与的意义。但从目前状态看,一部分家长停留在自我认同的“课程王国”,认为识字、计算才是对孩子最为重要的;有些家长则处于“课程冷漠”的状态,对于幼儿园学什么无动于衷,幼儿园需要家长时才参与一下,他们以被动状态参与孩子的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对教育认知的步伐是与学校同步的。因此,开展“亲自然教育”首先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作为教育的重要评价者,我们必须让家长了解开展自然教育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认同自然教育理念,让父母了解自然体验所能带来的认知益处,明白如何让孩子遵从天性的呼唤,追求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为此,我们通过家长学习平台、家长讲座、QQ群等多种途径向家长传输自然教育相关理论知识,普及自然教育优秀研究成果,让家长成为自然教育的支持者,并以专家、志愿者等不同的社会身份参与合作,发挥其社会、文化资源作用。同时我们更加鼓励每一个父母成为“自然教师”,利用一切资源,与孩子建立热爱自然约定,将走进自然写进家庭计划:允许孩子变脏一点;和孩子一起认养一棵树;多外出徒步;一起看云识天气;一起记录“自然笔记”,做孩子的陪伴者带着孩子共同探究自然的秘密!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必须尊重人的生长本质,了解生存环境的不同,尊重个性化差异。学前教育急需将孩子带离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带着孩子回归大自然、回归天性、回归童年本真。恢复环境的自然化,构建自然主义课程,开展野生化游戏活动,旅游、采摘、野营、户外运动、农事体验等多元的自然教育教会孩子热爱生命、热爱动植物、热爱自然。真实有效的自然教育,应当遵循融入、系统、平衡的三大法则,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修复孩子与自然世界中断裂的纽带,逐步恢复儿童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倾听孩子,倾听自然,没有屋顶的教室更精彩!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竹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