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解题指津
2020-03-17李传鹏
李传鹏
【考点详解】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中必定测试的板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失分也较为普遍。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4~6题,分值15~20分。阅读材料一般取自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诗文。综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辨別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中考必考内容,其考查方面主要集中在:文中有深层意义、表现力强、反映主旨的句子;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比较特殊的句子;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的句子。
【解题指津】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原则是:信、达、雅。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一般有:保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年号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詞语;补充,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等;省略,即省略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替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汉语;调整,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
考点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整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能够回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文中某个论点的依据,以及某个事件或人物的特征,并由此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要在准确理解句、段、篇的含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而明确主旨。
【解题指津】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考点六: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透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历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解题指津】
阅读文言文要依据文中的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时,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此外,还应注意辨析作者表明观点或态度的形式,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体会,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考点七: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
【考点透视】
“联系实际与个性感悟”考查的是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感受。主要考查方式有: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或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解题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真题解析】
例.(2019年北京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参考答案】D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在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后,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甲】的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故选【乙】。
【参考答案】乙
3.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链接材料二】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释】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结合题干,寻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材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殒”即可。
【参考答案】⑴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⑵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命题趋势】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有如下三个命题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一是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受青睐。命题者选择的一般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的一诗一文。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记诵积累,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颇受命题者青睐。解答此类题型,对于课内的诗文我们只须细心检索平时的积累即可。对于课外的诗文,我们先要读懂它,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阅读时应注意留心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内相关的知识储备。
二是取材于课外的古诗文阅读占主导。用于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课外古诗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已明显占主导地位。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需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三是灵活丰富、检测能力的创新题型作压轴。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寻求突破,命题角度更加灵活,题型更加丰富,整体阅读理解题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就目前来说,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归纳内容要点类;②概括作者情感类;③分析人物特点类;④表达本人感悟类;⑤选文比较阅读类;⑥文本内容延伸类。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这不仅体现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也预示着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将更接近于阅读的本质目的:注重回归文本,摒弃肢解;注重理解和感悟,反对死记硬背。这也代表了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的一种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應对策略】
一、实词虚词,掌握重点
备战此考点的题型可采用两种方略:一是迁移课内所学。应力求做到三点:①以“本”为本。前一个“本”,指课文。一定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认真读好教科书”上。②要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文中的注释、重要的词句及一些有深意的句子。③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要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要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进行必要的整理、归纳,以便全面掌握。二是掌握解题技巧。可以应用三法:①与现代汉语比较,推敲文言词义。根据语言环境,揣摩词义,有的可以直接把单音节词解释成合成词。②分析字形,引申文言词义。③利用成语,类推文言词义。如《口技》中“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讲“走”,就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
二、浅易文言,理解大意
备战此考点的题型可采用三种方略:一是重点培养理解能力。大家平常就要读懂教科书上的文言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还要尽量多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对文言词句和基本内容,重在理解和领悟,应结合语境练习,归纳特点。我们可以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阅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并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二是强化训练,熟悉题型。考生应该在扎扎实实学好每篇课内文章、记忆背诵规定的篇目并整理积累有关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适当读些浅易简短的文言片段,用来锻炼、检测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不仅在于检测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以检测学生的“会用”为主,因而没有一定量的综合训练,就难以适应试题的考查要求。我们要通过强化训练,把握试题的题型设置、解答思路以及技巧。三是大胆表述,追求创意。主观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一般分值较重,且答案不是唯一的。解答这类题型时,大家要拓展思路,善于联系自己以往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敢于对人物、事件、作者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解答比较阅读的考题时,应加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究,在对比中探究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根据指令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凡是要求探究的问题,一定要从文章内容出发,不要脱离阅读材料而空谈。
三、文化常识,吸纳内化
“文化常识”内容丰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促进教学达到这一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查越来越多地被命题者关注。这就要求学生适当了解并吸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古代文化精华及文化传统有所继承和传播。此外,关于古代文学体裁,课文涉及的有:书、表、说、记、铭、序等,我们可比较其异同,重点识记这几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试题演练】
吉人辞寡
王黄门兄弟①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选自《世说新语·品藻》)
【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操之,字子重。王献之,字子敬。子敬最小。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子敬寒温而已。
⑵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4.文中谢公曰“小者最胜”,这有何依据?(用原文回答)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子敬的性格特点。(用一个成语概括)
【参考答案】1.⑴全,都⑵“坐”通“座”,在座⑶少⑷急躁2.A(宾语前置,其他是判断句)3.⑴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⑵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4.子敬寒温而已5.示例:沉默寡言。
【译文】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比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记六一语
顷岁,孙莘老①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②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孙莘老:孙觉,字莘老,高邮人。②疵病:指文章毛病。
例句:以文字问之。
A.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B.下车引之。
C.宋何罪之有。
D.水陆草木之花。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⑵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5.本文给你的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⑴曾经⑵自然精妙⑶担心⑷挑出毛病、错误,加以批评2. B(代词)3.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⑵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后就能发现毛病了。4.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5.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密切联系。
【译文】近年间,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說:“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很多人的弊病在于:练笔太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这样的话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后就能发现毛病了。”欧阳修把自己曾亲身体验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意味尤其深长。
书不可不成诵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温国公的称号,故人称温国公。
3.翻译下列句子。
⑴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⑵或中夜不寢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独下帷绝编”中的“绝编”是什么意思?
5.司马温公在幼年时读书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1.⑴担心,担忧⑵已经⑶到;等到。⑷“倍”通“背”,背诵。2.用力多者/收功远3.⑴(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⑵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4.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5.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得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陈恪勤市米
陈恪勤之被逮入都也,除夕,市米潞河①,主人问:“客何来?”曰:“陈太守。”“是湘潭陈公邪?”曰:“然。”曰:“是廉吏,安用钱为?”还其值,问寓何所。次日门外车槛槛②馈米十石书一函,称:“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终始,毋失天下望。”
【注释】①潞河:地名,今河北通县东。②槛槛:车子行走的声音。
次日门外车槛槛馈米十石书一函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廉吏,安用钱为?
⑵天子必再用公,公宜以一节终始,毋失天下望。
4.阅读文章,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5.陈恪勤是一位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1.C(归还\回)2.次日\门外车槛槛\馈米十石\书一函3.⑴你是廉洁官员,哪里需要用钱买?⑵天子一定会再次起用您,您应当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要让天下人失望。4.人要坚守自己的操守,清正廉洁,正直做人等。5.清正廉洁,受人敬佩,品质高尚的人。
【译文】陈恪勤被抓入北京,除夕那天到潞河买米,米店主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他回答说:“我是陈太守。”米店主人问:“你是湘潭的陈公?”他回答说:“对。”米店主人说:“你是廉洁官员(在我这儿)哪里需要用钱买?”于是归还了陈恪勤米钱,并问(清)了他居住的地方。第二天,陈恪勤发现门外有车辆驶过的声音,原来是米店主人给他送来十石米,并留有一封信函,信上说:“天子一定会再次起用您,您应当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不要让天下人失望。”
各言尔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答案】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2.⑴何不⑵用破⑶夸耀⑷表白功劳3.A(A项“的”为结构助词;其他为代词,分别代指“老者”“朋友”“少者”)4.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⑵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5.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其妇④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⑤。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⑥?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
【注释】①郎:职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②虎贲(bēn):武士。③收:逮捕,拘押。④妇:指许允的妻子。⑤语出《论语·子路》。⑥不:同“否”。
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⑵“‘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4.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允是在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后任人唯贤的。
B.许允考察之后,发现所任用的官员都称职,就放心了。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可看出她聪明机智、气度不凡。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以情求”并料事如神的人。
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许允最终得以释放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1.⑴担任⑵称职⑶全⑷一会儿2.B(A项,助词,凑足音节\代词,许允;B项,均解释为“不久”;C项,担任\是;D项,就\竟然)3.⑴对英明的君主只可以用道理去取胜,很难用感情去求告。⑵“‘提拔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鄉,就是臣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审查、核实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应得的罪。”4.C。5.许允听取其妻的话,据理要求魏明帝查明实情;许允任用官员得当。
【译文】许允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知道后,就派虎贲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跟出来劝诫他说:“对英明的君主只可以用道理去取胜,很难用感情去求告。”押到后,明帝审查追究他。许允回答说:“孔子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人,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审查、核实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应得的罪。”查验以后,知道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起初,许允被逮捕时,全家都号哭,他妻子却神态自若,说:“不要担心,不久就会回来。”并且煮好小米粥等着他。一会儿,许允就回来了。
陶侃留客
⑴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⑵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5.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1.Kuíbìhúcuò2.⑴非常⑵告诉⑶离开⑷左右3.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⑵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4.《陶侃留客》记叙了范逵到陶侃家做客的过程,说明了待人要真心实意、重义轻利,如此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的道理。5.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感到为难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做客。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的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刘安世为谏官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①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②。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③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释】①妄语:说假话。②言路:指做谏官。③正:纵然,即使。④正:严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A.朝廷不以安世不肖
B.当捐身以报国恩
C.主上方以孝治天下
D.以身任责,脱有触忤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⑵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4.全部说明刘安世忠诚正直的一组是()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⑤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⑥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⑥
5.根据短文内容,你认为刘安世能成为谏官名臣的原因有哪几点?
【参考答案】1.⑴立身行事的意思。⑵被授予官职⑶当面⑷渐渐2.A(因为;其他均为“用、用来”)3.⑴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⑵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4.D 5.①司马光教以诚;②其母以捐身报国教导他;③刘安世本人忠孝正直,主持公道。
【译文】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官做到太仆卿。刘安世中进士以后,不去参加铨选,跟随司马光学习,曾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司马光教导他要真诚,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后来被重新任命为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升任左谏议大夫。刘安世体貌魁梧,声如洪钟。在他刚刚被任命为谏官、尚未拜官任职时,上堂告诉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任命儿为谏官。如果做了谏官,一定要有见识、敢做敢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但倘若有冒犯皇上之处,灾祸便马上临头。皇上正以孝道治天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不对,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直言敢谏的臣子,你父亲一辈子想任此职但未能如愿。你有幸任此官职,应当舍弃身家性命来报答国恩。即使获罪遭受流放,不论流放地点有多远,我都会跟你走。”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做谏官许多年,堂堂正正,主持公道。他在朝廷上当面指陈政令得失,有时皇帝十分恼怒,他就握着手板退后一步站着,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走上前激烈陈词。旁边的侍臣们远远地看着,退缩一边吓得淌汗,把他看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不敬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