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构成
2020-03-17张敏郭绪敏谢方四
张敏 郭绪敏 谢方四
【摘 要】为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新时代乡村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其中,在素养方面,主要包括理论素养、技术素养、能力素养、意识素养、审美素养等;在能力结构方面,则主要由全球化的互联网观念和网络环境的发展能力、网络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以及教育教学工作所必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等三部分组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素养;能力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在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学校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乡村教师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乡村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时代新要求:
一是熟知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乡村教师要熟知自己带课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情况,要能够结合认知、智力及技术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
二是充分理解所任教的科目及教授技术。对所任教的课程,乡村教师必须能够充分理解,有着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有助于教学的策略,掌握向学生传达和展现学科知识的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能够能创建多条路径。
三是对学生有效管理和监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乡村教师不仅要能够善于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兴趣,还要能够借助教育信息技术来组织教育教学,通过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丰富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是注重在教學实践中科学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乡村教师要重视学习研究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学习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教学需求,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乡村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能够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体和途径获取教育信息,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对所获取的教育信息进行分析、合并及推广,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团队力量,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增强育人实效。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养
所谓素养,一般是指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内在修养,是多种品质与能力的综合。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结合农村学校教育实际需要,乡村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信息技术素养:
一是教育信息技术的理论素养。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储备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是需要的,这是乡村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是教育信息技术的技能素养。在掌握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上,乡村教师还要能够独立地把这些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具备基本的技术技能素养。
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素养。在拥有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基础上,乡村教师还要能够运用教育信息理论和技术,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技术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
四是教育信息技术的意识素养。乡村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要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取向,就是教师首先从个人内心深处要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和爱好,克服畏惧心理,在学习或者教学中遇到新的技术难题,能够善于钻研,有坚强意志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收获心理获得感中实现教学优化。
五是教育信息技术的审美素养。这里指的是乡村教师的一种教育审美思维与品质,具体而言就是,乡村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过程中,能够感受和把握教育表现和教育创造的审美情趣,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提升教书育人的审美境界。
上述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共同组成了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乡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体系。所以说,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乡村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是一个体系化工程,各个素养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因此,乡村教师在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素养训练时应注意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新特征和新规律日益呈现。为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化,乡村教师需要随之转变角色,优化自己在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全球化互联网思维和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教育教学发展能力。
二是在信息化时代中应具备的网络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
三是教育教学工作所必然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在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教师,对于乡村教师也不例外。在乡村学校教育环境下,乡村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融合能力、角色转换能力以及教学态度等都会对教学效果构成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综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探索能力、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具体表现在: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的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评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剑锋.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5)61-62.
[2]薛天明,郭艳平,彭全起.基于“优课”活动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路径探究[J].教书育人,2020(35):49-51.
[3]孟娃玛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提升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76-177.
作者简介:
郭绪敏,女,汉族,安徽灵璧人,灵璧县娄庄中心学校高级教师;张敏,女,汉族,安徽灵璧人,灵璧县娄庄中心学校一级教师。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9年度课题“教育信息化2.0时代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研究---基于校本个案的调查分析”(项目编号:AH2019171)。
(作者单位:灵璧县娄庄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