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2020-03-17陈琼
陈琼
有种伤疤,是痛一辈子都好不了的。
暑假的时候妹妹带她13岁的孩子晓晓来我家小住几日,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一天,姐姐让晓晓试网上新买的凉鞋,当时晓晓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是對新鞋没兴趣,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要留下吗?”“随你吧。” “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 …… 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晓晓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晓晓的头。“我在说你,你听到没?” 晓晓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 ……
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我觉得晓晓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从门缝里,我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
想起在电视上曾看到的一个心理健康栏目中一个年轻女孩的心理历程:
女孩哽咽的声音伴随着抑制不住的眼泪轻声地述说:初二那年暑假,我疯狂地喜欢看书,只要是书就拿回家窝在房间里看。有一天从朋友那借了一本小说,封面是一对拥抱的男女。然后被我妈发现了,她看也不看就认为那是本淫书。顿时暴怒。狠狠地骂我“犯贱”“小小年纪看这种不要脸的书”…… 几乎用了所有最难听的话来骂我,羞辱我。是的,是羞辱。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长大以后,我很怕面对恋爱、面对男女关系方面的事,总有种说不出的羞耻感,好像觉得渴望恋爱是一件犯贱的事情。而且只要感情出现了状况,这种羞耻感马上就会跑出来攻击我。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
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那种情绪就是羞耻!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在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记录时发现,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们找到六个在沈阳看守所的少年罪犯,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几个16岁的男孩,提到当年父母对待自己的情景,显得非常沉重。
有个孩子说12岁时,爸妈就分开了。明明不是他的错,母亲却经常骂他,让他去死。
他说自己最常听的一句话是说自己没用,是废物。
妈妈从来都没夸过自己,骂他最多的,就是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说到这里,孩子无奈地用手拍了拍脑袋,好像怀疑的确如此。
……
也许他们的父母从未想过,这些话会推动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这样一些词语,对孩子的伤害最深,为人父母的你,不知有没有说起过:
“猪脑子”
“废物”
“就知道吃”
“丢人”
“是人都比你强”
“怎么不去死”
……
心理研究显示,对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常说一些生气的话,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所有的语言暴力,都没有半点教育成分。因为我们这是在本质上恃强凌弱,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长时间的不平等对待,会让孩子感觉被父母嫌弃,认为自己真的没用,甚至自暴自弃。
同事的儿子浩浩,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内向,父母离异后,他变得更加自卑。后来,同事工作太忙,在假期把他送到了画画培训班。
一开始,浩浩不怎么喜欢画画,美术老师也经常给同事发信息,说浩浩基础太差,还不喜欢表达,如果真的想要学好美术这个技能,估计需要很长的时间。晚上回家后,同事并没有批评孩子,而是一边看着儿子的学习成果,一边说:“浩浩你知道吗?周老师(美术老师)今天又跟我说,你进步特别大,虽然没有画画的基础,但是画的比很多小朋友都好,太有美术天赋了!儿子你真是妈妈的骄傲,继续加油啊!”
母亲每天变着法的夸奖,浩浩越来越努力,越努力画得就越好。到后来,美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浩浩的进步神速,这下,连浩浩自己都相信他真的有画画天赋。就这样,他对画画的爱越来越强烈,不断涉猎国画、素描、速写、工笔画……最后,这个当年不被看好的孩子,在前两年以专业第一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南风效应”,讲的就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吹出了刺骨的寒风,结果行人因为害怕寒冷,就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吹出了柔和的微风,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南风虽柔软无力,却能化为绕指柔,让孩子在风中起舞。
最完美的教育,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打骂式教育养成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
父母都想儿女成龙成凤,但在教育过程中的失重、失态,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打骂教育,结果不仅不会让孩子成才,甚至可能酿成家庭悲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接纳孩子,把对孩子的期望简单化。不要要求孩子必须完美,这是不理智也是不可能的。
永远记住这样的一句话:孩子走三步,才能赶上我们的一步;孩子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我们矮三尺。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体验成功。
我们常说赏识教育,就是说,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多鼓励而不是去压抑;取得进步时,及时给出赞美和掌声。要知道,父母的一句鼓励,足以让孩子获得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父母的赞美,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表现要和善,但立场一定要坚定。要提前就某些行为,与孩子制定好规则,在违反时,可以剥夺他们的行为当作惩罚。比如,不可以吃最爱的零食,或取消休息日全家出去游玩的事项。当然,也不要一次剥夺太多,让孩子缺少改变的动力。如果他做的好,也一定要给足奖励,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父母的这些举动而感到压抑。
打骂,也许可以制止孩子一时的错误行为,但是,永远不会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被打骂教育成才的。
(作者单位:成都市邛崃市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