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成效及其教育功能研究
2020-03-17吴艳国
吴艳国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理念已经渗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了为国家输入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高校成为建设众创空间的主力军。分析众创空间的含义和基本模式,并调查了众创空间当前的建设成效,重点研究众创空间的教育功能。
[关 键 词] 高校创客空间;教育功能;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204-02
一、众创空间的简述
(一)含义
创客空间的概念源自美国,当前已经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创新,其中涉及用户创新、协同创新以及大众创新等内容。创客空间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大学生创业。通过模拟企业建立和运转的各个环节,来为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在今后的创业中则能够对一些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防和规避,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效果。创客空间的本质是创业服务平台,但它并非是完全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或学校组织,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市场化运行。市场化机制下,在低成本服务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众创空间所提供服务的专业性。此外,众创空间的开放性极高,并非只为大学生服务。一些有兴趣的创业者、社会工作人员也可以加入并享受服务。
(二)模式
众创空间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运行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开放程度高是众创空间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在创客空间的运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开放,从设备到信息,从资源到时间都要做到对学生的全方位开放。创客空间为学生创业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条件,能够检验学生创意的可行性,同时又能够相对降低创业成本,让学生无后顾之忧,大胆挥洒自己的创意。
在教学模式上,以导师制为主。导师拟定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与学生交流意见。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进行创新,而不是让学生单纯跟着导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此外,众创空间可以组织一些课下活动,扩大众创空间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请著名人士做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众创空间。
在管理模式上,民主性是众创空间管理的思想内核。当前高校众创空间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学校自主管理、学校与企业联合管理以及学校与学生团体联合管理三种形式,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其中学校企业联合管理是高校认可度较高的管理模式。具体为企业派遣几位员工作为众创空间的专门管理人员,同时学校派遣创业中心的老师与其一起组成团队,完成众创空间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一管理模式的好处是能够汲取校企两个单位的创业经验,从理论到实践给学生提供指导。此外,管理人员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能够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学校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对学校的人力消耗较大,需增设许多专职人员负责众创空间的管理工作。众创空间自始至终的宗旨是服务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是该项目的主体成员。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部分大学生的管理能力较强。学生团体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负责众创空间的活动组织和创客管理等具体事务。一些专门的学生管理组织能够协调创客数量与众创空间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维护好资源和设备,让众创空间能够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学生活中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线。因此学校与学生团体联合管理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众创空间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成效
当前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收效良好,成果斐然。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要支持和发展“众创
空间”。同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相关文件中也首次提出了众创空间这一全新的概念,将这一独特的发展思路引入国内。在中央的号召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很快建设出一批独具特色、高效服务的众创空间,经典案例有优客工厂、梦想小镇等。这些杰出代表为其他地区和高校的众创空间建设提供了范本。当前众创空间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众创空间的特色发展和主体趋势发展双向并进
根据《中国众创空间白皮书2018》的调查数据显示,众创空间所涵盖的行业面正在扩大,小到餐饮服装,大到铁路航空,都能够看到众创空间的身影。此外,众创空间的主要行业发展趋势也是很明显的,即正在逐渐向企业服务和“互联网+”靠拢。企业服务已成为众创空间分布最为密集、数量最多的行业,且与位居第二的“互联网+”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较大,企业服务的优势明显。虽然在部分地区的众创空间同质化现象仍有存在,但是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众创空间建设的特色化正在不断增强。
此外,从创客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已经成为众创空间使用的主力军,其次是留学人员、自媒体人等。这些人的学历普遍较高,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有着较为灵敏的嗅觉,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抢占先机,在眾创空间的使用上也是如此。虽然众创空间在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大众对其的认知度仍然不高,众创空间的普及和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众创空间政策的不断深入,创客的构成也随之变得越发多样化。从职业来看,有主播网红,也有退伍军人。从地理位置来看,既有两岸青年,也不乏留学人员。人员构成的多样化佐证了我国众创空间正在日益贴近人们的生活,正在慢慢为大众所了解和认可。
(二)创客空间的数量增多
首先是全国的整体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创客空间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领军企业大量涌现。截止到2017年底,众创空间内的挂牌或上市企业已经达到1060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江苏省的众创空间建设取得了显著优势。2020年3月科技部公布的23家国家级示范众创空间中,江苏省就揽下3个。截至目前,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共有73家,其中有八家都是来自江苏省。这样的成绩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无疑是骄人的。
(三)众创空间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党的十九大以来,对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各省市众创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纷纷制定了与众创空间相关的条例和政策。江苏省的高校数量较多,科研力量雄厚,是发展众创空间的天然沃土。中央提出推进众创空间建立的相关口号后,江苏省积极响应,迅速出台了多项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意见和措施,力图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
三、教育功能
众创空间的设立能够将高校的科研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但是众创空间的作用不止于此,对高校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服务大学生创业
众创空间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大学生创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引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科学文化水平较高。同时大脑活跃,想象力丰富,新点子较多。但是缺乏对社会的接触,对社会的经济形势等问题缺乏关注和了解,社会经验较为匮乏,导致许多很好的创业理念和发展思路无法顺利落实。同时创业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创业失败的风险对他们来说负担过重,这些问题成了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现实阻碍,众创空间的出现能够完美解决这些问题。众创空间中企业的加入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和相关经验。众创空间实际上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众创空间举办的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对学生创业能力的一次锻炼。这期间也涌现了许多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大学生。众创空间的存在无疑为这些人提供了庇护,能够让他们的创业理念茁壮成长,最终成长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参天大树。
(二)提高教师创新积极性
众创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全天24小时的实验室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通常这些由学校内部人员进行管理,如学科带头人或团委负责人。这样的模式无疑能够给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许多便利,在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下,老师在科研创新时能够更有干劲,而不是被实验器材等客观因素所限制。在实际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了众创空间在促进科研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旧是《白皮书》中的数据,结果显示在2016—2017年间的支持产权数量达到了十五万件,与2016年相比足足增长了一倍。
四、结语
当前的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众创空间的市场化运营逐渐变得体制化,孵化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在集聚水平、合作程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加强对外的合作交流,适当引入国外的先进经验,来为我国的众创空间建设提供思路。
众创空间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能够为高校、学生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许多收益,是一项惠及多方的举措。要注意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众创空间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学生这一良好的群体基础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众创空间的建设上也应重视对这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让众创空间能够在学生、老师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循环。
参考文献:
[1]王亚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72-77.
[2]苏海明,董健.高校众创空间的SWOT分析与建设研究[J].商情,2020(4):273-274,267.
[3]吕婧.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与建设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3):3403.
[4]毕小韵.基于茶文化传承与发展角度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研究[J].活力,2019(20):134-135.
[5]张超,张育廣.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8):82-87.
[6]严海涛.西部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路径的探索实践: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园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6):231,23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