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制引导下的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2020-03-17徐谌榕
徐谌榕
[摘 要]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如此,高职院校核心课程的改革是顺应趋势。希望通过小结一些尝试,能为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
[关 键 词] 包装设计;项目制;情境;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129-03
高职的教育教学,首要目标是为顺应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变化,我国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如何培养适应市场变化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重点考虑的教学任务。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六年有余,针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整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次的教改探讨主要从学生的就业角度出发,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构建全面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目前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综合历届毕业生从事包装行业的就业信息反馈如下问题:
1.学生的专业水平薄弱,动手能力差。因为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国家扩大高职招生,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基础差,学习自主性不强,想象力和创新力跟不上时代变化,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2.师资力量不足,主要分新旧两个方面。新:目前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刚毕业就入职,市场经验不足,导致教学环节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达,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理解,也直接影响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旧:具有高职称或老资历的专业教师,虽曾有企业的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因长期任教高校,故步自封,而行业的更新变化之快使其原有知識不能覆盖,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内容“两脱两对”。脱离高职教育文件,脱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认知;对教材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实操闭门造车。
4.教学方式是传统的教师“教会”,考核评价是单一的教师主导。无论是教还是考,都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实践的重要性。因为教学环境与市场脱节,缺乏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在理论大于实践的氛围中学习,很难得到明确的指导。学生作品在市场受欢迎与否,难以得到检验,仅靠老师的经验性把握,对验证教学效果和教学体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5.教学设备落后导致教学效果“纸上谈兵”。因为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学生作品只呈现在电脑软件绘制的效果图中。虽然有设计纸质材料对包装结构的制作认知,但很多包装成型的材料和工艺不是纸质材料可以解决的。而教学条件与企业生产条件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对实际生产中涉及的材料、工艺、印刷及预算等一系列内容模糊不清,仅停留于“纸上谈兵”。
二、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制”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发现的问题,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总体来说,最能体现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措施首先考虑的就是与企业紧密相连,即将项目引入教学。
(一)包装设计课程的特点、目标及职业需求
包装设计课程是高职高专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注重创新和实践,与社会、市场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比较明显的课程,应用广泛,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充分知晓一件产品的包装如何从无到有,到改进,到生产,到美化的实现。在这个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最关键的过程,就是“情境”。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是“老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实习或毕业之后不能立刻承担工作任务,同时这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二)“项目制”教学内容和特点
“项目制”教学是一种依靠载体实现内容传达的教学模式,“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其显著特点。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会”模式,创造了适应市场变化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探索创新的自主“学会”模式。2003年赵志群在《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一文中提道:“行动导向学习以来,该理念遂逐渐进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之中,而以行动导向为思想的各种教学方法也成为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志。”将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也是行动导向的主要形式之一,尤其提倡“做中学”,有利于实现实践操作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中做”,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认知以及创新创造的能力。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引实际项目入课堂,有效组织教学,发布任务,理论与实践并行,实行多方考核评价模式,即校内+校外评价(校内评价是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主评的“三评”模式。校外评价是行业专家或项目负责人主评、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多方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社会和市场等多角度考虑设计的合理性。教学实时对接市场,促进项目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的“三有”教学模式。
三、包装设计项目制实验课程的“情境”实现
“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内涵可以用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观点之一“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来直观表达。学生学习任何东西都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到消化再重新组织属于自己的语言而学会的,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主要是靠自主地“学会”,而不是被动地被老师“教会”。通过这点,老师将课程教学“情境”项目化,即用项目组织学生入门:先了解(需求),再查找(资料),然后发布任务:提案—修改—生产等一系列环节,最后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核和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实践教学的“情境”实战化,同时还完成了教学任务的理论与实践并行,充分实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学习意境。
本课题笔者主要在两届的包装设计课程中引入[A]实际项目——互联网品牌孕妇类护肤品“袋鼠妈妈”包装升级(笔者获得品牌邀请做相关课题研究),并参加国家级包装设计大赛,和[B]非实际项目——国货(护肤品类)包装升级的不同表现,择优作品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这种项目制实验课程“情境”的实现:从课程教学“情境”项目化到实践教学“情境”实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围绕该项目,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从教师到学生,灵活有机地融合教学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利用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会”的能力。项目制引导下的高职专业课程实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高职教育同步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明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做好铺垫。
四、“项目制”教学引入后的启示(见下图)
“项目制”教学的关键在于项目,如何设计与课程和市场衔接恰当的项目入课堂是重中之重。通过此次的教学改革和探讨,笔者构建出“一项目,三任务,五单元”的特点启示:[一项目]产品包装升级;[三任务]产品包装纸盒结构设计—产品包装优化设计—产品包装优化摄影设计;[五单元]产品包装纸盒结构和展开图设计—产品包装纸盒结构成品制作—产品包装优化创意设计—产品包装效果图设计制作—产品包装摄影后期制作。上述内容围绕引入的项目全面展开,秉承“三有”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与市场接轨,适应社会,同步推荐学生与企业实际生产部门对接学习,是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最直接方法。因此,正确高效地引入项目制教学将是今后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希望本文能为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漆杰峰.高职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界,2012(8).
[2]赵志群.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J].职教论坛,2003(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