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3-17蒋超
蒋超
[摘 要] 随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其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但其在服务管理上却存在活动方式陈旧、安全隐患显著、服务资源缺乏等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高度认可,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改善依然显得十分重要,然而服务质量的改善离不开志愿服务的管理。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和改善志愿服务中现有问题的对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038-0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服务领域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其服务范围和领域的拓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内容,志愿服务除了推动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变得温和而简单。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打破“义务打扫、献爱心、送温暖”的常规形式,向结合脱贫攻坚、绿色发展、城乡社区治理、“一带一路”、创新协调发展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发起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在助老助残、社区服务、抢险救灾、社会管理等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高校支持
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汇集的实名志愿者已经超过了1亿人,其中大部分志愿者是在大学时期实名注册的。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依赖的平台,应该为他们创造完善的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良好的进行社会志愿服务的机会。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都会得到支持,激发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自主性与全能性,锻炼自身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志愿服务社团还设有专门的指导部门,通过指导、管理与考核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的发展。
(三)体制机制
我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普遍风格是: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参与、志愿专家顾问指导、志愿组织具体实施。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志愿者协会的招募形式是定向招募以及常规招募,而社会招募和网络招募的招募形式则显得不那么常见。高职院校的志愿者协会及社团用于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包括高校专项工作经费、企业捐赠、民间基金、国际援助、个人捐赠和自筹等,其中以高校专项工作经费和自筹较为常见。尽管现在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已经健全,但仍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存在管理能力差、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
(四)服务意愿
在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中,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普遍较高,参加志愿服务已经逐渐变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他们出于锻炼表达价值观、学习社会知识、个人能力强化、社交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等动机参与志愿服务。
在针对本校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中,有不到70%的志愿者愿意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参与志愿服务,而不到30%的志愿者则愿意利用周一到周五的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本次调查还显示志愿服务活跃度最高的是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但有30%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得到志愿服务认证从而获得综测加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行政管理原因被迫参与”,尽管如此,发自内心参与志愿活动和发扬奉献精神的学生还是占了绝大部分。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管理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都是依靠团委进行管理的,其自身沒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大部分进行志愿服务管理的管理者能力较差,在资金也有限的情况下,团委没有办法兼顾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本身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又是无偿的,资金不足会导致志愿活动流于形式,而由志愿者自身承担一定资金的活动会使志愿者丧失服务热情,难以使志愿者进行深度而持续的服务。这些依靠团委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也没有一定的激励方式,更没有
适合鼓励志愿者参加服务管理的奖励措施,使大学生难以迸发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情。
(二)社会资源问题
目前,我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方式是一些专业不强的简单服务,如为社区或校园打扫卫生、为福利院或养老院提供服务、为山区的孩子捐献衣物、在校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和在省图书馆做图书管理等服务,服务的类型整体比较单一。另外,参与志愿服务所需人数稀少,甚至有时在服务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社会中又几乎没有部门能给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支持服务。
尽管为社区、校园打扫卫生以及为福利院、养老院提供服务等志愿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并有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但在这个倡导创新的时代下,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改变传统志愿服务形式是吸引学生关注志愿服务的重要方法。
(三)大学生理念问题
在一些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中,有些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占用了个人的学习时间,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志愿服务认证和综测加分,还有些学生由于“行政管理原因被迫参与”。《关于规范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相关的志愿服务,按照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计划性、目的性,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是大学生实现志愿服务的价值,但如果忽略对学生的奖励机制志愿服务就会阻碍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园生活中,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参与志愿服务,它能够使大学生获得社会尊重并提升个人的社会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与服务的效果息息相关,尽管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质量低下的服务也会被服务对象拒绝。因此,在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尽量提升志愿者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和精神水平,针对服务理念、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简单培训,避免“好心办坏事”。
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效率,首先要加强志愿服务管理者的策划能力,针对每次活动服务对象的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筹备足够的活动基金。面对高职院校有限的工作经费,志愿服务社团自身要发掘利用政府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等为志愿服务提供经济保障。其次,要根据志愿者与被服务者针对性地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属于本校特色的专门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从而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能力与效率。
(二)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要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要完善志愿服务社团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要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并对志愿者的行为、能力加以约束。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网络条件,创建网络监管机制,为志愿者建构健康的服务环境。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喜好分析,还可以创新社团志愿服务工作手段,再经过培训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积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社团的管理建设,可以确保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加规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抽调专业人员成立有关志愿活动的工作小组,聘请专家对志愿服务活动和实施内容进行一系列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协调作用。
(三)提高思想认识
参加志愿活动服务体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大学生参加和志愿服务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志愿活动中通过与各类社会优秀人才的沟通协作,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弘扬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文化。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和管理志愿服务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为了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教师需要在以往的经验教训和工作基础上进行改革,对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将志愿服务打造成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更加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下参加志愿活动,在活动中让志愿者个人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提供便利。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的价值体现,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内容,志愿活动还能使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高昂的姿态服务社会。我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已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体现了服务的价值,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
参考文献:
[1]柏嫱.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1):87-88.
[2]曾妍.新時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向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9(30):61-64.
[3]吴晓平,王涛济,刘玲.基于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6):189-191.
[4]滕苏苏,冯可可.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1):30-33.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