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文化遗产

2020-03-17姜见知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48期
关键词:大雁塔音色二胡

姜见知

文题呈现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五千年文化蕴藏了不可估计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就保存着很多的文化遗产,例如,西湖、黄山;又如剪纸、二胡技艺……

请以“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点拨

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2.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先了解自己周围有哪些文化遗产,再利用空闲时间去实地观察、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或者从图書馆、网上搜集相关的信息深入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

3.思考如何对待身边的“文化遗产”。可以从态度、做法等角度切入,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探究其根源和问题的本质,探讨正确的做法和前行的方向。例如,有些游客为了讨个好“彩头”,成群结队地摸古建筑的门环等;一些人在古建筑上写上“到此一游”或者自己的名字;还有一些人爬到雕像上拍照片……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例如剪纸、黄酒制作工艺、调腔等,对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该怎么保护、传承,使它们能走得更远?

4.写写自己与某处“文化遗产”之间发生的故事。例如,寒暑假时,和父母去外面游玩,遇到多处文化遗产,写写你和它们见面时的故事。课余时间拜访家乡的传统技艺匠人,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

习作展示一

大雁塔奇缘

秦思捷

轻轻踏上十二月的故乡西安的土地,追随红色城墙上方那一抹冬日朝阳,我试图探寻在历史尘埃中仍熠熠发光的文化遗产的一角。

走进大慈恩寺,朝阳还未钻进树林的每一处缝隙,空气中飘荡着一股古老的气息——来自面前这座历史悠久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高约64.7米。这位生于唐高宗永徽三年的老者,遭遇数次大地震,经过一次次重修,仍然以健朗的姿态矗立在中原大地上。

我抬头观望,只见朝阳下,铜黄色的大雁塔被分割成阴阳两面,宛如一块方方正正被切开的蛋糕。塔尖如葫芦,又似圆珠堆叠。

很难想象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这件砖面土心的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它是无数双手用一捧一捧泥土垒起来的,是无数肩膀用一块一块巨石扛起来的,也是无数滴汗水深深浸染而成的。

塔内每层的空间并不大,光线昏暗,更为其增添了几分古老神秘感。最引人注目的是摆放在每层中的宝物——如摆放在第三层的舍利子、第四层的《贝叶经》。透过玻璃,我凝视着纸张已泛黄的《贝叶经》:残损了的卷轴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梵文,黑色的字体一个个缠连如蚁。

《贝叶经》的前世今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千年前,名为玄奘的高僧千里迢迢取经归来,经过世世代代人们的精心呵护,佛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扎下根,流传至今——于是我们看见了《贝叶经》,看见了世界上互相交融的多彩文化。

即使隔着结实的展柜,即使被岁月腐蚀,大雁塔内这些珍宝依然如大雁塔一样,绽放着自己独特的光彩。

迈出大雁塔,再次小心翼翼地抚摸着被重建了几次的冰凉的塔身,七层塔上圆拱形窗户闪耀着的光辉似乎折射进我的内心深处。

烟云缭绕间,高僧安然地盘腿而坐,研读佛经,那声音似梦语,飘散在大雁塔上空。远处,风吹铃响,市井百姓在古朴的街巷中穿梭,吆喝声此起彼伏……看着大雁塔,那些鼎盛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重现。

这座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大雁塔,值得更多人来了解;而更多的在中国一隅散发光辉的文化遗产,也应被发扬光大。

(浙江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点评

大雁塔如一颗金光闪耀的珍宝矗立在中原大地上,它的苍颜里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镌刻着熠熠发光的佛教文化。小作者走近它,和身边的文化遗产面对面交流;写下它,让这种文化随着笔尖的文字缓缓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

习作展示二

换弦

张亦何

学二胡数年,每当老师自己或同学买了新二胡,老师都会拿着琴,为我们解说其木料、蛇皮、做工、音色等。一时兴起还会上楼拿出他珍藏多年的数把二胡,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一一道出它们的故事和不同价值,说着说着,就信手拉出一段小曲。完了还会细细告诉我们各个做琴师傅的长处和风格等。当有人想携琴拜访,老师都会特地把时间安排在我们上课时,让我们与他一起观摩来客的二胡。老师从不肯放过这些让我们学习的机会,但老师从不教我们制作二胡的方法——除非有同学快学完课程时,才会教其换弦绑千斤。而且老师一定要那位同学现场亲自完成一次,别的同学只能在一旁观看,不许上前动手换弦。

我一直盼着亲自换弦的那一天。六年来,见了近十次的学哥学姐换弦,当轮到自己时,还是感到紧张。心中无比熟悉的步骤和细节,到了手上却化为泡影。微微颤抖的手终于将琴弦一头穿过小孔,对,一定要把线头压住,我一边摁着线头一边转琴轴,弦头却捣乱似的,一不注意便从我指底滑出。我懊恼地转回琴轴,再试一次,我和弦头打了个平手——它虽没有从我指底滑出,可位置还是偏了。我连试数次,终于战胜了它。之后就好办了,把音调好即可。我刚刚握起弓,还未拉,就隐约发现有什么不对。赶紧仔细检查,发现刚刚好不容易转好的琴轴方向转反了……嗐,没办法,重来吧,就当多一次练手的机会吧。我试图平息心中的懊恼,但分心的结果就是,尖锐的弦头刺伤了我的手指。指肚上缓缓冒出一颗鲜红的血珠,轻轻颤动着,好像在嘲笑我的愚笨。换弦时心急大意是大忌,刺伤手指是小,刺伤眼睛都是有可能的。老师特别告诫过很多次了,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呢?我深呼吸,静下心来,细心操作,终于完成了心心念念的重要的一课。

老师很满意,但仍指出我在细节处的些许偏差,并帮我调整琴弦,告诉我和同学们:“换弦处有小小偏差,就会对音色造成影响,甚至会损坏音色。”果然,我再细听,音色更丰满了。这堂必修课让我对二胡的了解又近了一步。我知道前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虚心学习,与二胡相伴。

(浙江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点评

“换弦”,看似一个很简单的工序,对于一把二胡来说,却是决定其音色成败的最重要一环。小作者二胡演奏的水平已让人难以望其项背,临近课程结束时,“换弦”这一课又让她真正领悟到传统匠人心中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那份敬畏。这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也正因为有了这份敬畏,中国的文化遗产才会在保护与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大雁塔音色二胡
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
二胡悠悠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大雁塔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掀起大雁塔的“盖头”来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西游群仙笑传
音·色